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4月2日,上海金融法院通報該院2023年審判工作情況。2023年,上海金融法院共受理各類金融案件7410件,全年收案量同比下降14.97%,全年收案總標的額為2854.30億元,標的額同比上漲59.62%。
2023年,上海金融法院收案類型涉及金融各領域,收案排名前三位的案由分別為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涉仲裁執行類案件,其中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占總收案量近三成。
通報顯示,上海金融法院去年受理的案件中,銀行業案件數量占比較大,共計2282件,占比49.48%。證券業案件占30.77%,保險業案件占8.37%, 其他金融行業案件占比11.38%。

在銀行業案件中,重大涉外案件同比增多,說明上海金融司法的國際影響力正逐步顯現。例如,在一起金額46億元的涉外房企銀團貸款案中,上海金融法院通過妥善調解結案,發揮涉外金融審判的實質解紛功能。
從銀行業案件反映的情況來看,融資市場中的違法違規現象仍然存在,反映出市場融資秩序還需進一步規范。
例如,個別借款人通過偽造公章、提供虛假擔保等方式來騙取貸款。部分互聯網融資平臺設置的資金池難以為繼,引發批量金融糾紛。違法違規現象不僅涉及行政監管,也可能構成刑事犯罪,產生刑民交叉問題。
去年上海金融法院收案量同比下降14.97%,主要原因在于通過加強訴前調解、做實訴源治理,使得證券虛假陳述案件數量大幅下降,從2022年的3916件下降到2023年的1322件。自建院以來,上海金融法院累計訴前調解化解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4000余起,涉及標的額5億余元。
在證券業案件中,涉訴領域逐漸從主板市場擴展至科創板、新三板、債券市場等,各類市場的交易方式和監管模式各有特色,案件復雜程度進一步增加。
上市公司內控問題凸顯成為證券業案件的另一特點。根據通報,上市公司財務審計制度、關聯公司內控制度、信息披露風控機制等不完善、不健全,實控人以上市公司為工具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情形仍有發生。
上海金融法院認為,民、刑、行交叉情形多發,司法、監管等需進一步形成合力,加強執法司法高效協同,服務和支撐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近年來,外賣配送等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的新業態經濟快速發展,高靈活性、去雇主化、點對點式的用工樣態也使得騎手群體職業保障成為難點。在保險業案件中,平臺類保險糾紛多發。
例如,保險糾紛的處理常需以侵權糾紛、勞動糾紛等訴訟為前提,騎手理賠成本高。保險方案的磋商、投保、取證、理賠等各環節對平臺依賴度高,平臺責任有待規范明確。
2023年,上海金融法院受理首次執行案件2096件,共執行到位216.25億元。其中以涉房地產企業執行案為主,該院受理標的額5億元以上涉房地產企業執行案件共40件。多數涉房地產執行案件需要處置大體量不動產,既包括居住、辦公、酒店等類型的商品房,也包括建設用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及大型在建工程等,現場情況復雜,調查難度大,財產價值極高,促成成交難度大。
上海金融法院指出,執行工作中,需要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相關企業等協調參與,在最大限度兌現申請執行人勝訴權益的同時,推動實現被執行企業債務整體化解,保障廣大業主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