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聚美麗 Age
兩三年前,沒有人會預料到今日化妝品行業上市的“艱辛”。
從2017年開始,以珀萊雅、拉芳、華熙生物、逸仙電商、貝泰妮等品牌商的連接上市為開端,中國美妝行業掀起了一股席卷產業上下游的上市浪潮。大家都對美妝行業上市充滿著期待,甚至在這股連續浪潮中,不少人預判未來幾年美業上市會進入加速期。
但實際上,近一年來,化妝品行業上市進程已經走入“滑坡”——
據聚美麗不完全統計,2023年中國化妝品行業成功上市6家企業,但在6家企業中美麗田園、敷爾佳在2022年就已走到了排隊上市階段,這其實意味著,真正在2023年成功上市的企業只有4家,相比2022年的7家已近減半。
從上市數據和各方行業體感來看,整個化妝品行業的上市進程并未如此前所預期的加速前行,而是被按下了“暫停鍵”,“上市難”已成化妝品行業的“常態”。
一年半內8家企業IPO終止/停滯
近一年來,美妝行業在上市板塊的進程并不順利,并且這種不順利似乎是覆蓋全產業鏈的。
1、一批頭部品牌企業IPO“折戟”
就品牌商來看,近一年半內已經有相宜本草、自然堂集團、毛戈平、環亞集團四家品牌企業,接連在透露過上市消息和有過IPO進展后,或后續上市消息音訊全無,或主動撤回IPO申請。
而就這四家品牌企業而言,雖然發展狀況各不相同,但其中有的是行業對其上市“寄予厚望”,有的是距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按照以往的上市標準來看,四家企業都“折戟”IPO其實是很難想象的。
就自然堂集團和環亞集團來看,作為G8企業之一,其雖由于企業規劃遲遲并未上市,但就企業規模上在行業是屬于領先行列。
對比2022年國貨美妝上市公司TOP10營收,福瑞達化妝品板塊和丸美股份的營收其實都未達到20億元,但自然堂集團旗下自然堂在2022年的銷售額便已超過20億元,環亞集團招股書透露2022年營收為20.9億元。
相宜本草作為三戰IPO的“老將”,此前在企業巔峰期主動放棄上市,此后企業發展經歷滑坡,表現不佳,但近年倚靠“紅景天”成分IP、合作頭部主播李佳琦、抖音主播駱王宇等再次“翻紅”。據聚美麗統計的中國化妝品2022年度營收TOP品牌榜來看,相宜本草的營收也達到了5億元+。
但以上三家企業中,自然堂集團在2023年9月傳出沖擊IPO消息之后遲遲未有動作,同樣,相宜本草在2022年11月與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再無新消息傳出。而環亞集團雖已正式踏入IPO之路,但在經歷一年的IPO審核后,已在2023年11月主動撤回IPO申請。
此外,毛戈平作為距離“A股國貨彩妝第一股”最近的企業,雖然品牌規模增速和盈利能力都不錯,在2022年的營收也達到了16.82億元。但一直以來,由于投資方九鼎投資“暴雷”等系列問題,使得毛戈平處于一種很尷尬的狀態,沖擊IPO七年,排隊上市兩年有余,一波三折下,原以為它會在注冊制改革下迎來曙光,最終也在今年1月撤回IPO申請,終止IPO。
2、不止品牌商,全產業鏈IPO被按下“暫停鍵”
除卻品牌商,近一年來其實還有拉拉米、涅生科技兩家TP商,原料商湃肽生物和渠道商蜜思膚的IPO進程也面臨著終止。
就TP商來看,近年來行業一向對TP商的態度相對不樂觀,這種情緒也投射到了資本市場,拉拉米和涅生科技IPO后其業績表現也是備受質疑。
如拉拉米就存在頭部品牌依賴、電商平臺集中度較高等問題,涅生科技在2023年的業績并不理想,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約2億元,同比下滑12.26%。目前拉拉米、涅生科技都已主動撤回IPO申請。
作為多肽化妝品原料生產企業,湃肽生物2020年至2022年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都保持較高增長水平,營收分別為0.86億元、1.43億元、2.1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12億元、0.39億元、0.72億元。其中,多肽化妝品原料作為湃肽生物的核心業務,其吸引了珀萊雅、華熙生物、丸美等多家本土頭部化妝品企業與其進行合作。
但從2023年6月湃肽生物正式向深交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僅不到半年,湃肽生物就主動撤回了IPO申請。
同樣,原本有望成為“美妝單品牌店第一股”的蜜思膚,在遞交上市申報材料9天后也主動結束了北交所IPO之旅。其在撤回公告中表示,考慮企業自身發展和當前行業監管政策等因素,撤回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申請文件。
化妝品企業IPO大潮停了,“上市難”成常態
而就上述化妝品公司IPO集中被終止、撤回的現象,自然有國內經濟形勢、IPO大環境的影響,但有券商知情人士告訴聚美麗,背后還有更大的政策轉向,使得化妝品行業特別是以品牌商為代表的企業,未來幾年上市的概率會變得特別渺茫。
首先是對化妝品等消費品公司的上市通道已經“關閉”。該知情人士稱,去年上半年,他們內部就接到了“除非年銷百億以上”的“頭部企業”,中型小型消費品企業如在上市進程中的,“一律勸退”。
但中國化妝品的品牌發展還在中早期,目前全行業仍未跑出一家年營收超百億的品牌集團,這意味著所有上市途中的“化妝品品牌企業”都會被“集體否決”。也就是這個之后,我們看到各家化妝品企業紛紛撤回了IPO申請。
另一個政策轉向,是國家會偏向于支持能解決被西方“卡脖子”技術的獨角獸企業,比如能在某核心原料、生命科學、芯片AI等領域有所突破的企業會優先扶持上市。所以化妝品企業除了上游技術類企業還有一定的機會外,如2023年的錦波生物和近日成功上市的芭薇股份便都是該類上游企業,品牌類、渠道類企業的上市可能在近幾年就變得微乎其微了。
一直以來,在中國,政策的波動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推手,沒有之一。歷史上,哪怕如全行業“暫停IPO”也不是新鮮事,曾有媒體細數,僅在1994-2013的20年間,A股曾經8次暫停IPO。2023年,經濟日報甚至發表文章指出“以暫停新股發行來救市不可取”。
而這種如“暫停IPO”的政策波動,給上市企業帶來的影響無疑是顯著的。典型如相宜本草,當時就在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12月30日的第八次暫停IPO期間,錯失了時間節點,無奈撤回申請。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次暫停IPO的時長,總計達到269天交易日,“共一年多的時間一家公司上市的都沒有”。
這次A股雖沒有全面暫停IPO,但其政策轉向相當于對化妝品在內的消費者品牌企業關上了IPO的閘門。
所以,在行業相關人士看來,化妝品行業的上市大潮,其實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