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上市公司開始撒錢撿漏了!
近半年,有超20家醫療創新項目被上市公司并購或投資。這意味著資本市場放緩許久之后,一批上市公司開始加強投資并購,希望買下創新技術,再造增長曲線。與此同時,醫療創新項目也將迎來新一輪“金主”。
“現在壓力很大、很焦慮,一些非核心的產品線已經砍了。賬上雖然還有資金,但也需要新的資金進來幫我們把事業干下去。之前,我們的融資負責人陪市場化投資人打摜蛋,陪國資投資人刷‘學習強國’。現在,他可能該去陪上市公司投資人聊了。”醫療創業者胡蘭告訴動脈網。
資本市場,IPO階段性收緊之后,投資機構在募投管退等環節均迎來挑戰,其出手也越來越謹慎。根據《2023年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分析報告》,2023年中國醫療行業投融資總額為109億美元,較2021年的340億美元降幅明顯。醫療創新項目則受環境影響,越來越困難。
因此,當上市公司拿出大批資金用于投資并購后,創新項目迎來新一輪融資機遇,投資機構也有希望幫助旗下項目融資或完成退出。上市公司入場,將給資本市場帶來信心。
面對機遇,創業者、投資人、財務顧問均在想辦法從上市公司拿到錢。但是,這并不容易。
上市公司瘋狂掃貨
近期,沉寂許久的資本市場,終于有了一絲熱度。
3月24日,低調做投資的九安醫療被傳出投資了Kimi大模型、股價上漲23%后,在股價異動公告中透露:公司旗下投資機分別在2023年8月與2024年3月出資投資AI獨角獸“月之暗面”。這一案例揭開了上市公司投資一級市場的一角。
除了九安醫療,其他上市公司出資設立或參與的基金也在大肆掃貨。例如,華東醫藥、貝達藥業、泰格醫藥等上市公司與其他出資方共同組建的“杭州國舜健恒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于2024年2月投資了中電藥明。中電藥明是一家中國電子、國投集團、國調基金、騰訊等機構聯合設立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發展集團公司。
再如,天士力以3.9億元認購39%份額的“紹興天士力生物醫藥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于2024年2月投資了深研生物。博騰股份參與的“蘇州道彤騰輝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分別于2024年1月、2023年12月投資了康沅惠生醫療、瑞懿為醫療。“醫藥一哥”恒瑞醫藥發起設立的“上海盛迪生物醫藥私募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于2023年12月投資了洛啟生物……
部分上市公司參與的基金投資情況,數據來源:企查查
不過,這里面的大部分投資消息均未對外披露,被投企業也極為低調。這導致市場上的融資消息相對較少,顯得極為冷清。真實情況是:上市公司們正在低調掃貨。
事實上,不僅是上市公司出資的基金在投資創新醫療項目,上市公司本身也在直投創新公司。2024年3月,上市公司泰坦科技宣布投資潤度生物與邁皋儀器;2024年1月底,博瑞生物投資專注口服大分子藥物遞送技術的奧禮生物;2023年9月,熱景生物投資消化道癌癥早篩平臺翱銳生物……
此外,除了投融資市場,上市公司在并購市場也十分忙碌,其正加速收購優質企業。以新天藥業收購案為例,2024年3月,新天藥業宣布擬收購匯倫醫藥85.12%股權。此前,匯倫醫藥曾于2022年8月啟動IPO輔導,可惜恰巧遇到IPO階段性收緊,其上市之路就此終結。但是,匯倫醫藥的實力卻不容小覷,其主打產品“注射用西維來司他鈉”年銷售額已超億元,且2023上半年該產品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14.05%。
更明顯的是,“醫療器械一哥”邁瑞醫療于2024年1月底宣布:擬使用66.52億元自有資金收購惠泰醫療21.12%的股權。如計劃順利實施,邁瑞醫療將持有惠泰醫療24.61%股份,成為惠泰醫療第一大股東及控股股東。
據悉,惠泰醫療是國內電生理和血管介入耗材領域的領先企業,不僅品種品類齊全、規模領先,還具備與國外產品競爭的能力。根據惠泰醫療2023年報,其2023年營收16.5億元,同比增長35.71%;凈利潤5.34億元,同比增長49.13%。另外,其國際業務同比增長 72.62%。其中,中東非洲、獨聯體區域同比增長超100%。
此前,邁瑞醫療還曾于2023年11月以1.15億歐元收購德國DiaSys公司75%的股權。據介紹,DiaSys是全球知名體外診斷品牌,在歐洲、亞太、拉美等地區均有生產基地。收購DiaSys,將使邁瑞醫療的體外診斷業務實現海外主要市場本地化生產和交付,提升交付響應與產品綜合競爭力。
除了上述案例,遠大醫藥、上海萊士、賽托生物、納微科技、康恩貝、朝聚眼科、恩威醫藥等上市公司均在近半年宣布并購了新企業。如遠大醫藥合計以6.32億元收購多普泰醫藥科技90%的股權、上海萊士以4.81億元收購廣西冠峰95%的股權、賽托生物以4.58億元收購銀谷制藥60%股份……
市場入冬之后,許多市場化投資機構出手愈加謹慎,而上市公司卻在低調掃貨。在上市公司的巨量資金支持下,資本市場正在悄悄復蘇。
創新項目跌穿地板價,上市公司隨心挑
以往,上市公司通常是將大筆閑置資金用于理財,如九安醫療曾宣布計劃使用170億元人民幣委托理財,使用30億元證券投資;明德生物計劃使用50億元購買保本型的理財產品或存款類產品。
但是現在,為什么一部分上市公司開始大肆投資、收購醫療創新項目?
第一,經過寒冬的洗禮,現在的創新項目已經足夠便宜。過去一段時間,許多找不到“新錢”的醫療創新項目開始打折融資。盡管一直沒有完成融資,但是,在園區、老股東、政府等主體的支持下,他們仍在艱難存活,少有破產倒閉。但如今,被逼到墻角、還沒有找到資金的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考慮那些“地板價”的報價。
資深投資人白冰告訴動脈網:“投融資市場降溫接近兩年,創新公司曾經融到的錢花的也差不多了。再沒有資金入賬,他們只能選擇倒閉。這種背景下,有的是創新公司愿意接受‘地板價’。”
因此,對于手握巨量資金的上市公司來說,現在正是布局的好時機。越是底部,項目估值越便宜。不過,也有其他投資人表示:“目前一級市場的估值仍然較高,還需繼續清一清泡沫。”
第二,金融理財收益率下降,國家引導并鼓勵資金投向實體經濟。2023年,上市公司的理財收益就有所降低。根據Wind數據,2023年上市公司投資產品收益率中,平均預計最低收益率從之前的2.11%降為1.66%;平均預計最高收益率從之前的2.36%降為2.11%。今年,理財利率還在持續下降,預計理財的整體收益不高。
基于此,一批上市公司已下調2024年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如云南能投、新奧股份、藍帆醫療、創新新材等。
另一方面,國家正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經濟。2023年10月底,在北京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要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促進長期資本形成。
與此同時,現階段的創新項目足夠便宜,上市公司投資或并購均能獲得超越金融理財的收益回報。因此,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開始調整資金運用策略,將部分資金投向一級市場。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投資一級市場或并購的上市公司,還有明顯上漲空間。
第三,上市公司圍繞產業鏈上下游投資并購,捕捉行業創新技術,可提前占據優勢地位。相較于未上市企業,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規模大、資金充足等優勢。對于手握巨量現金流的上市公司來說,盈利很重要,讓錢生錢同樣很重要。而戰略投資、戰略并購不僅可幫助企業做深做透產業鏈,尋找新的增長曲線,還能在財務投資上獲取新的利潤點,實現錢生錢。
在自身發展方面,上市公司可通過投資、收購等方式將市場上出現的新興技術、產業鏈上下游項目收入麾下,并借助新興技術、產業鏈上下游項目補足自身、擴充業務,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如邁瑞醫療此前以5.32億歐元收購IVD核心原料供應商海肽生物,打破上游材料卡脖子難題。
另外,上市公司還可通過投資并購快速進入新的市場。例如,愛爾眼科于2023年11月收購唐山、衡東等地區7家醫院,完善區域市場布局,形成規模效應;健之佳于2024年2月收購四川德仁堂69家藥店,進一步強化在成都市的密集布點,并進入新的區域。
在財務回報方面,資本市場趨冷接近2年,泡沫已經得到清理,創新公司的估值已趨于底部區間。投資創新項目,待市場回暖后,將給上市公司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
總的來看,在戰略發展、財務回報等因素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將資金投向一級市場及并購市場。
新一輪資金進場,行業有望重回高增長時代
如今,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出資爭當LP。例如,英科醫療在4個月內新參投了5家私募基金,投資方向包括航空航天、泛半導體、新能源、數字化、大健康等領域。截至目前,英科醫療及其子公司所投基金數量達23家,投資總額超過10億元。
英科醫療表示:“參投私募基金,能夠將公司閑置資金進行配置,拓展公司的投資渠道,分散投資風險,獲取長期投資收益。公司也將關注上述領域中與被投企業在業務方面的潛在合作機會,爭取將協同效應最大化。”
除了英科醫療,復星醫藥、仙樂健康、萬邦德、博騰股份、諾思格、贛鋒鋰業、花園生物、昭衍新藥等上市公司均在近半年設立產業基金或認購投資基金,且投資方向主要為醫療健康(生物醫藥、醫療器械)。
另外,邁瑞醫療、穩健醫療、華東醫藥等公司在近期發布的《關于質量回報雙提升行動方案的公告》中均表示,將積極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助推企業發展。
其中,邁瑞醫療將繼續圍繞戰略發展方向加速并購步伐,主要從主營業務補強、全新業務探索、海外發展支持等方向著手;穩健醫療將積極尋找外延式并購機會,為“一站式醫療耗材解決方案”戰略目標努力;華東醫藥計劃通過產品合作開發及股權投資等方式,與國內外先進制藥企業開展深度戰略合作,打造華東醫藥全球研發生態圈……
希望這些資金進場后,緊縮、下行的資本市場能重拾信心,讓行業再度進入高增長時代。
并購之后,未來如何發展?
并購,只是開始。標的公司與出資方如何實現雙贏,才是未來的重點。
以邁瑞收購醫療收購惠泰醫療為例,兩者合并,對邁瑞醫療來說,可以快速進入電生理等心血管賽道,并構建和豐富耗材型業務布局;對惠泰醫療來說,可以依托邁瑞醫療在海內外的營銷能力與研發技術支持,擴大電生理產品的商業化,提升醫療設備的技術競爭力。
邁瑞醫療表示:“邁瑞強大的產品工程化和系統集成能力,有望為惠泰醫療產品性能帶來進一步提升。基于邁瑞醫療的海外市場銷售服務體系和不同層級客戶資源,惠泰醫療前沿創新產品也能夠銷往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
另外,收購完成后,惠泰醫療的創始人成正輝將繼續擔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并保留10%股份(無表決權)。
對被收購方來說,部分股東溢價套現立場,創始人繼續擔任總經理并留有股份,企業在收購方的資源加持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以此來看,邁瑞醫療、惠泰醫療及惠泰的股東和創始人,均滿足了需求,實現了三方共贏。
與邁瑞收購惠泰類似,其他收購案例中,出資方與標的公司經過多輪談判,已明確各方需求。并購之后,各方利益均將得到滿足,雙方公司也將優勢互補,加速發展。
(應受訪者要求,胡蘭、白冰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