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廣東省財政學會秘書長許航敏日前表示,財政主體應轉變思路,從權、錢、績的博弈轉化為責、事、效的追求,通過以責任約束權力、 以事務界定資金、以效果規定績效的方式,提升財政體制的整體效能,從體制層面上解決支出膨脹、資金浪費和政府債務等財政頑疾。
4月20日,許航敏在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和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中國財政政策論壇2024年第3期上指出,構建系統完備的財政體制框架與有效運行機制是新一輪財政體制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當前實踐中,以資金分配為核心的財政體制是諸多財政問題的重要原因。
他指出,目前財政體制不夠健全,部分要素缺失,導致體制要素過于關注事權與資金的關系,使得事和錢成為了博弈資金的手段和工具。此外,財政體制要素的不健全和不系統性導致了體制要素之間的割裂和沖突,分權、分稅、分利、分事等關系往往呈現對立態勢,實際運行中經常出現權責不匹配、事錢不相適應、績效不相稱等問題,上下級政府間也因此存在復雜的博弈關系。
“權大責小,錢多事少,績高效低,表現為重權輕責、塞責;重錢避事,敷衍了事;重績,輕效偏效。這些是實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在體制上沒有形成一個互相牽制、互相平衡、互相協調的制度基礎。”許航敏說。
以廣東為例,他表示,盡管廣東在分稅制改革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近年來在財政體制運行方面也遇到了諸多困難。去年廣東實施了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的方案,但實際運行結果難達改革初衷。
針對這些問題,許航敏認為需更加關注體制框架的時效性和要素之間的協調性。現行的財政體制過于強調分權分事分稅,缺少合的理念和手段,弱化了政府間應有的共治關系,這種關系應該是形成合力,沒有合力就無法形成國家治理各主體間共治的落腳點和基準點。
在改革方向上,許航敏提出,財政體制框架應將上下、內外、權責、事錢、績效等對立統一的關系進行協調組合,形成結構完整、有機聯系且相互支撐的財政體制格局,從而發揮財政體制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他特別強調了財政體制的整體性效能,并建議轉移支付應作為對財政體制運行的調劑補缺手段,而非與其他財政體制要素等同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