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華為、小米再較量:互給壓力,都不輕松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華為、小米再較量:互給壓力,都不輕松

競爭在手機、汽車兩個領域全面展開。

文|一刻商業 燕辭格

編輯|白楊

小米和華為,又一次展開了新的較量。

在智能手機賽道,4月18日,華為Pura70仍然在沒有召開發布會的情況下開售,并延續了去年Mate 60系列手機的超高熱度和銷量表現。

華為的強勢回歸,無疑給其他一眾智能手機廠商帶去了壓力。

近些年,消費者換機周期不斷延長,智能手機賽道進入增長疲軟期,進軍高端市場早已成為廠商間共識,但智能手機行業在多年內卷之下,產品同質化的現象也很明顯,廠商們如今都在押注的衛星通訊、AI功能等短期內又難以成為消費者的剛性需求,推動大規模換機。

這種背景下,中國市場,在高端智能手機陣營中地位穩固的華為和蘋果,成了最大的贏家。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小米則是將壓力給到了華為。

今年3月底,小米發布旗下首款純電動轎車產品SU7,迎來火爆出圈,很快行業又掀起了一輪價格戰。

4月21日,特斯拉在經歷降價、漲價、變相降價等一系列嘗試之后,再次拿起了價格武器,全系降價1.4萬元;4月22日,理想汽車官宣,除了4月18日上市的L6車型之外,全系產品降價,價格下調幅度介于1.8萬元至2萬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4月23日,華為發布了問界新M5系列,同樣打起了價格戰。

問界新M5系列中,增程后驅智駕版較2023年4月發布的版本降價3萬元至24.98萬元,純電智駕版降價2萬元至26.98萬元,增程四驅智駕版降價2萬元至27.98萬元。

不難發現,作為智能手機廠商中“唯二”深度參與到新能源汽車造車浪潮的玩家,小米和華為,又一次交鋒了。

當他們的競爭從智能手機這一“舊戰場”延續到新能源汽車這一“新戰場”,誰壓力更大?誰機會更大?

01 華為Pura70“突襲”,小米手機高端路又面臨強大對手

4月18日,在尚未召開任何發布會的情況下,華為Pura 70“悄然”開售,與此前的華為Mate 60一樣,“未發先售”成了華為手機的慣用戰術。當日上午10點8分,Pura 70 Ultra和Pura 70 Pro搶先開售,不到一分鐘即售罄。

華為Pura70有多火?恐怕只能用“一機難求”來形容。據梨視頻報道,開售后兩小時內,Pura70現貨轉賣已在二手電商平臺泛濫,成功搶到手機的賣家轉手便加價1000元、3000元。

華為憑借著Pura70系列“突襲”智能手機市場前夕,小米對高端機型14系列開啟了首次官方降價。4月6日米粉節,小米商城宣布小米14定制色外全系降價300元,小米14Pro降價400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小米14系列的降價,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小米上一代旗艦機型小米13系列,去年直到618期間才首次進行了降價。

而小米提前降價,原因很可能是,以此來對沖華為新機帶來的銷量壓力。事實上,華為Pura70開售之后,在主流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小米14系列也很快成了用戶拿來與Pura70系列進行對比的主要機型之一。

華為Pura70系列,圖/華為官網

華為這次推出的Pura70系列手機一共有4個機型:Pura70、Pura70 Pro、Pura70Pro+以及Pura70 Ultra最低起售價分別為5499元、6499元、7999元以及9999元。

從價格上來看,華為Pura70系列相比小米14系列并不占優勢,小米14系列中售價最高的機型為小米14ultra鈦金屬特別版,售價為8799元。

再從產品層面對比來看,除去小米14使用驍龍8Gen3芯片、華為Pura70使用麒麟9000S1之外,兩款機型從硬件上來看并未有很大差距。

整體來看,雙方在產品層面未拉開較大差距,小米依然手握“性價比”優勢,但華為勝在獨特的鴻蒙生態,以及旋動伸縮鏡頭等“黑科技”功能。

不過放到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大盤,小米面臨的銷量壓力,顯然要比華為大得多。

根據IDC數據,2023年第四季度,幾乎僅憑借著高端機型,華為就以15.3%的市場份額來到了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的第五位。

再到2024年以來,根據Counterpoint手機周銷量追蹤報告,今年國內前6周手機銷量同比下降7%。分析師張萌萌指出,iPhone在高端市場受到華為競爭,又面對OV、小米承受定價擠壓,整體銷量陷入困境,年初的唯一亮點是華為Mate60系列的強勁需求。

QuestMobile最新報告顯示,截止2024年2月,2023年新機中的高端機型帶動市場回暖,其中華為Mate60pro在激活設備數量上一馬當先。

2023年新機型激活設備數量,圖/QuestMobile

對比之下,面對在高端市場影響力不可忽視的華為,小米手機的高端定位尚未完全站穩腳跟。

2024年第一季度,靠著新機Redmi A3以及總體銷量,小米以14%市場份額位列三星、蘋果之后,奪得第三。小米14系列憑借口碑在高端市場獲得一席之地,但小米手機品牌本身的高端定位仍不穩固。QuestMobile報告顯示,不同于華為,小米手機用戶活躍占比最大部分仍集中在1000-1999元的價格區間內。

2024年2月活躍設備占比,圖/QuestMobile

面對來勢洶洶的華為Pura70,小米14系列目前仍只能通過降價實現“性價比”來抵御。一刻商業注意到,近日消息稱面向海外的小米14T機型正處于秘密研發中,或將于9月發布。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在國內高端市場小米仍需要扛住壓力與華為正面對抗。

02 小米SU7聲勢浩大,華為系汽車也有壓力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華為與小米的形勢幾乎逆轉。

在蘋果宣布停止造車業務的背景下,小米第一款純電轎車的定價受到全網關注。通過連夜修改定價調低2萬多元,小米SU7起售價降為21.59萬元,將質疑轉化為流量,使得3月底的發布會幾乎出圈成“車圈春晚”。發布半小時內,小米SU7即獲得5萬臺預定,24小時候更突破了88898臺。

4月18日,雷軍現身小米北京汽車交付中心,僅一分鐘便吸引來10w+觀眾。在這場直播中,雷軍透露,小米SU7當前銷量比預計高3~5倍,當前合作伙伴也在提速生產。

社交媒體平臺上,有預定小米SU7頂配版的車主指出,訂單交付時間比此前鎖單時更加提前了。對此,小米客服回應稱交付時間會進行動態調整,后期提升產能后或提前1~4周。

小米SU7,圖/小米官網

小米SU7尚未大規模交付,汽車廠商的應對已經展開。4月內,小鵬G9全系最高降2萬元;極氪推出了售價為20.99萬元的極氪007后驅增強版;特斯拉宣布Model 3/Y/S/X全系在中國大陸地區降價1.4萬元;蔚來推出最高為10億元的油車置換補貼,等等。

同樣作為行業新秀,華為系汽車也在承受壓力,其中問界M7數款車型大降最多2萬元,而華為鴻蒙智行旗下首款純電車型智界S7則在4月11日宣布增配降價重新發布。此外,如我們上文所述,4月23日發布的問界新M5,也已經祭出了價格戰打法。

與前述供應鏈強勁的小米SU7不同,華為智界S7去年11月發布后便因為芯片缺貨、工廠搬遷陷入交付困境,隨后數月銷量均沒有破千。

此次重新發布,智界S7主要變化在智能化方面。余承東表示,智界S7全系都將升級為華為高階智能駕駛ADS,其中入門款Pro版本增加基礎版ADS,電池容量升級,此外三款則降價2萬元。

從智能駕駛與定價角度,不難看出華為智界S7都在力圖與小米SU7站上同一條起跑線。但從效果來看,智界S7并未引起類似SU7的出圈效應。

智界S7汽車,圖/華為官網

而在汽車業務定位與投入上,華為系汽車恐怕同樣無法比肩小米的“破釜沉舟”。

對于造車業務,雷軍曾宣稱,小米現金儲備超1300億元,能承受5年內連續虧損。而華為車BU業務早將實現盈虧平衡列為目標之一,早在2023年2月,余承東便曾透露,華為車BU希望在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

其外,同為互聯網手機的代表性企業,華為與小米的造車理念類似,重視整車生態以及高端智能配置,希望將軟件優勢與汽車生態融合,但兩者在入局汽車行業時采用的模式大不相同。

與小米以身入局汽車行業相比,華為擁有鴻蒙智行智選車模式、HI解決方案模式、Tire 1模式3種模式,從各個角度提供華為的技術優勢,參與造車的程度也各有深淺。

總體來說,華為造車業務無疑在模式上更加穩健,但小米汽車在產品的最終呈現上有著更高的吸引力,更能發揮自身優勢。當兩家汽車產品定位重合,華為的蛋糕或面臨進一步“壓縮”。

03 頻繁較量,華為小米都不輕松

從手機圈纏斗至汽車圈,過去十幾年里,華為和小米你來我往的相互“diss”,早已成為常態。

之前圍繞手機競爭時,從技術到產品到營銷,雙方的暗中較勁幾乎沒停下來過,雷軍和余承東這兩大關鍵人物,更是頻頻上演口水仗。

如今,雙方將這種針鋒相對的動作,延續到了新能源汽車賽道這一舞臺。

近半年來,兩家之間同樣“互cue”頻繁。在智界S7重新發布前,雷軍在微博上祝愿智界S7大賣,而鴻蒙智行也同樣祝賀SU7上市熱銷,完成一番“友好互動”。但發布會上,余承東從未放棄與小米比較的機會。

在發布SU7時,雷軍曾稱車廠們往往忽略手機支架,而小米要為汽車裝上最好用的手機支架。隨后在智界S7發布會上,余承東表示鴻蒙車機導航使用率高,手機應用全量上車,“為啥要手機支架”?

在智能駕駛的落地上,小米SU7預計4月份開啟用戶測試,5月份開通十座城市,到8月份才能全國開通。針對這點,余承東又在發布會上暗諷:“華為智駕是現貨不是期貨,而且是最好的現貨。”

余承東,圖/華為官網

而在去年年底,華為小米剛剛經歷一場“罵戰”。彼時,余承東公開提到友商的“龍骨轉軸”抄襲華為“雙旋水滴鉸鏈”,隨后小米官博回擊稱技術完全不同,余承東所言均為不實言論。

回顧發展歷史,華為與小米的紛爭起于榮耀、紅米品牌的定位重合,榮耀希望打進“性價比”代表紅米占據的中低端市場,自2014年后便開啟年年“互撕”的傳統,暗中diss“友商”的動作反而為新品引來流量。

不過在華為2020年業務收縮下,近年來雙方的對拼少了很多。

如今,從高端手機到智能純電汽車,華為、小米的產品再次形成明顯的對位,頻繁“互懟”重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兩家企業的競爭正進入關鍵階段。

對于小米來說,小米SU7的熱銷將促成品牌生態的進一步閉環,也有助于從整體上促進小米品牌的高端化。雷軍曾表示,小米汽車希望用15~20年時間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品牌。

汽車市場20萬~30萬的價格區間市場份額最大,小米在生態上還需補全很多,例如大多數汽車新勢力重點押注的SUV車型。

另一方面,小米手機向著高端化的目標仍需要更艱難的突圍,單單小米14系列的成功并不能改變消費者對于小米的印象,仍需更多產品更能打、技術更前沿且成熟、體驗足夠優秀的高端機型。

對于華為來說,車BU業務逐漸走向了正軌,成了華為新的增長曲線,但面對接下來的競爭如何擴大業務范圍,提供差異化服務,是華為仍需思考的課題。

手機業務上,華為從去年下半年實現強勁復蘇,但成果同樣有待鞏固——由于新機型數量尚顯不足,整體銷量上仍比不過小米OV。

總得來說,對兩家而言,無論是在智能手機市場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交鋒還會持續下去。

但在這兩大市場,競爭均已走向白熱化態勢。其中在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廠商格局已經趨向穩定,它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繼續攻占、鞏固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行業格局還充滿著變數,它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在這一市場中活下去,并且搶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華為

8k
  • 盤前機會前瞻|華為發布首個全液冷兆瓦級超充!產業鏈迎來強催化,這幾家華為供應商已率先卡位超充賽道(附概念股)
  • 盤前機會前瞻|重磅催化來了!華為即將發布兆瓦超充產品,這幾家公司與華為在超充領域深度合作值得關注(附概念股)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華為、小米再較量:互給壓力,都不輕松

競爭在手機、汽車兩個領域全面展開。

文|一刻商業 燕辭格

編輯|白楊

小米和華為,又一次展開了新的較量。

在智能手機賽道,4月18日,華為Pura70仍然在沒有召開發布會的情況下開售,并延續了去年Mate 60系列手機的超高熱度和銷量表現。

華為的強勢回歸,無疑給其他一眾智能手機廠商帶去了壓力。

近些年,消費者換機周期不斷延長,智能手機賽道進入增長疲軟期,進軍高端市場早已成為廠商間共識,但智能手機行業在多年內卷之下,產品同質化的現象也很明顯,廠商們如今都在押注的衛星通訊、AI功能等短期內又難以成為消費者的剛性需求,推動大規模換機。

這種背景下,中國市場,在高端智能手機陣營中地位穩固的華為和蘋果,成了最大的贏家。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小米則是將壓力給到了華為。

今年3月底,小米發布旗下首款純電動轎車產品SU7,迎來火爆出圈,很快行業又掀起了一輪價格戰。

4月21日,特斯拉在經歷降價、漲價、變相降價等一系列嘗試之后,再次拿起了價格武器,全系降價1.4萬元;4月22日,理想汽車官宣,除了4月18日上市的L6車型之外,全系產品降價,價格下調幅度介于1.8萬元至2萬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4月23日,華為發布了問界新M5系列,同樣打起了價格戰。

問界新M5系列中,增程后驅智駕版較2023年4月發布的版本降價3萬元至24.98萬元,純電智駕版降價2萬元至26.98萬元,增程四驅智駕版降價2萬元至27.98萬元。

不難發現,作為智能手機廠商中“唯二”深度參與到新能源汽車造車浪潮的玩家,小米和華為,又一次交鋒了。

當他們的競爭從智能手機這一“舊戰場”延續到新能源汽車這一“新戰場”,誰壓力更大?誰機會更大?

01 華為Pura70“突襲”,小米手機高端路又面臨強大對手

4月18日,在尚未召開任何發布會的情況下,華為Pura 70“悄然”開售,與此前的華為Mate 60一樣,“未發先售”成了華為手機的慣用戰術。當日上午10點8分,Pura 70 Ultra和Pura 70 Pro搶先開售,不到一分鐘即售罄。

華為Pura70有多火?恐怕只能用“一機難求”來形容。據梨視頻報道,開售后兩小時內,Pura70現貨轉賣已在二手電商平臺泛濫,成功搶到手機的賣家轉手便加價1000元、3000元。

華為憑借著Pura70系列“突襲”智能手機市場前夕,小米對高端機型14系列開啟了首次官方降價。4月6日米粉節,小米商城宣布小米14定制色外全系降價300元,小米14Pro降價400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小米14系列的降價,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小米上一代旗艦機型小米13系列,去年直到618期間才首次進行了降價。

而小米提前降價,原因很可能是,以此來對沖華為新機帶來的銷量壓力。事實上,華為Pura70開售之后,在主流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小米14系列也很快成了用戶拿來與Pura70系列進行對比的主要機型之一。

華為Pura70系列,圖/華為官網

華為這次推出的Pura70系列手機一共有4個機型:Pura70、Pura70 Pro、Pura70Pro+以及Pura70 Ultra最低起售價分別為5499元、6499元、7999元以及9999元。

從價格上來看,華為Pura70系列相比小米14系列并不占優勢,小米14系列中售價最高的機型為小米14ultra鈦金屬特別版,售價為8799元。

再從產品層面對比來看,除去小米14使用驍龍8Gen3芯片、華為Pura70使用麒麟9000S1之外,兩款機型從硬件上來看并未有很大差距。

整體來看,雙方在產品層面未拉開較大差距,小米依然手握“性價比”優勢,但華為勝在獨特的鴻蒙生態,以及旋動伸縮鏡頭等“黑科技”功能。

不過放到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大盤,小米面臨的銷量壓力,顯然要比華為大得多。

根據IDC數據,2023年第四季度,幾乎僅憑借著高端機型,華為就以15.3%的市場份額來到了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的第五位。

再到2024年以來,根據Counterpoint手機周銷量追蹤報告,今年國內前6周手機銷量同比下降7%。分析師張萌萌指出,iPhone在高端市場受到華為競爭,又面對OV、小米承受定價擠壓,整體銷量陷入困境,年初的唯一亮點是華為Mate60系列的強勁需求。

QuestMobile最新報告顯示,截止2024年2月,2023年新機中的高端機型帶動市場回暖,其中華為Mate60pro在激活設備數量上一馬當先。

2023年新機型激活設備數量,圖/QuestMobile

對比之下,面對在高端市場影響力不可忽視的華為,小米手機的高端定位尚未完全站穩腳跟。

2024年第一季度,靠著新機Redmi A3以及總體銷量,小米以14%市場份額位列三星、蘋果之后,奪得第三。小米14系列憑借口碑在高端市場獲得一席之地,但小米手機品牌本身的高端定位仍不穩固。QuestMobile報告顯示,不同于華為,小米手機用戶活躍占比最大部分仍集中在1000-1999元的價格區間內。

2024年2月活躍設備占比,圖/QuestMobile

面對來勢洶洶的華為Pura70,小米14系列目前仍只能通過降價實現“性價比”來抵御。一刻商業注意到,近日消息稱面向海外的小米14T機型正處于秘密研發中,或將于9月發布。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在國內高端市場小米仍需要扛住壓力與華為正面對抗。

02 小米SU7聲勢浩大,華為系汽車也有壓力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華為與小米的形勢幾乎逆轉。

在蘋果宣布停止造車業務的背景下,小米第一款純電轎車的定價受到全網關注。通過連夜修改定價調低2萬多元,小米SU7起售價降為21.59萬元,將質疑轉化為流量,使得3月底的發布會幾乎出圈成“車圈春晚”。發布半小時內,小米SU7即獲得5萬臺預定,24小時候更突破了88898臺。

4月18日,雷軍現身小米北京汽車交付中心,僅一分鐘便吸引來10w+觀眾。在這場直播中,雷軍透露,小米SU7當前銷量比預計高3~5倍,當前合作伙伴也在提速生產。

社交媒體平臺上,有預定小米SU7頂配版的車主指出,訂單交付時間比此前鎖單時更加提前了。對此,小米客服回應稱交付時間會進行動態調整,后期提升產能后或提前1~4周。

小米SU7,圖/小米官網

小米SU7尚未大規模交付,汽車廠商的應對已經展開。4月內,小鵬G9全系最高降2萬元;極氪推出了售價為20.99萬元的極氪007后驅增強版;特斯拉宣布Model 3/Y/S/X全系在中國大陸地區降價1.4萬元;蔚來推出最高為10億元的油車置換補貼,等等。

同樣作為行業新秀,華為系汽車也在承受壓力,其中問界M7數款車型大降最多2萬元,而華為鴻蒙智行旗下首款純電車型智界S7則在4月11日宣布增配降價重新發布。此外,如我們上文所述,4月23日發布的問界新M5,也已經祭出了價格戰打法。

與前述供應鏈強勁的小米SU7不同,華為智界S7去年11月發布后便因為芯片缺貨、工廠搬遷陷入交付困境,隨后數月銷量均沒有破千。

此次重新發布,智界S7主要變化在智能化方面。余承東表示,智界S7全系都將升級為華為高階智能駕駛ADS,其中入門款Pro版本增加基礎版ADS,電池容量升級,此外三款則降價2萬元。

從智能駕駛與定價角度,不難看出華為智界S7都在力圖與小米SU7站上同一條起跑線。但從效果來看,智界S7并未引起類似SU7的出圈效應。

智界S7汽車,圖/華為官網

而在汽車業務定位與投入上,華為系汽車恐怕同樣無法比肩小米的“破釜沉舟”。

對于造車業務,雷軍曾宣稱,小米現金儲備超1300億元,能承受5年內連續虧損。而華為車BU業務早將實現盈虧平衡列為目標之一,早在2023年2月,余承東便曾透露,華為車BU希望在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

其外,同為互聯網手機的代表性企業,華為與小米的造車理念類似,重視整車生態以及高端智能配置,希望將軟件優勢與汽車生態融合,但兩者在入局汽車行業時采用的模式大不相同。

與小米以身入局汽車行業相比,華為擁有鴻蒙智行智選車模式、HI解決方案模式、Tire 1模式3種模式,從各個角度提供華為的技術優勢,參與造車的程度也各有深淺。

總體來說,華為造車業務無疑在模式上更加穩健,但小米汽車在產品的最終呈現上有著更高的吸引力,更能發揮自身優勢。當兩家汽車產品定位重合,華為的蛋糕或面臨進一步“壓縮”。

03 頻繁較量,華為小米都不輕松

從手機圈纏斗至汽車圈,過去十幾年里,華為和小米你來我往的相互“diss”,早已成為常態。

之前圍繞手機競爭時,從技術到產品到營銷,雙方的暗中較勁幾乎沒停下來過,雷軍和余承東這兩大關鍵人物,更是頻頻上演口水仗。

如今,雙方將這種針鋒相對的動作,延續到了新能源汽車賽道這一舞臺。

近半年來,兩家之間同樣“互cue”頻繁。在智界S7重新發布前,雷軍在微博上祝愿智界S7大賣,而鴻蒙智行也同樣祝賀SU7上市熱銷,完成一番“友好互動”。但發布會上,余承東從未放棄與小米比較的機會。

在發布SU7時,雷軍曾稱車廠們往往忽略手機支架,而小米要為汽車裝上最好用的手機支架。隨后在智界S7發布會上,余承東表示鴻蒙車機導航使用率高,手機應用全量上車,“為啥要手機支架”?

在智能駕駛的落地上,小米SU7預計4月份開啟用戶測試,5月份開通十座城市,到8月份才能全國開通。針對這點,余承東又在發布會上暗諷:“華為智駕是現貨不是期貨,而且是最好的現貨。”

余承東,圖/華為官網

而在去年年底,華為小米剛剛經歷一場“罵戰”。彼時,余承東公開提到友商的“龍骨轉軸”抄襲華為“雙旋水滴鉸鏈”,隨后小米官博回擊稱技術完全不同,余承東所言均為不實言論。

回顧發展歷史,華為與小米的紛爭起于榮耀、紅米品牌的定位重合,榮耀希望打進“性價比”代表紅米占據的中低端市場,自2014年后便開啟年年“互撕”的傳統,暗中diss“友商”的動作反而為新品引來流量。

不過在華為2020年業務收縮下,近年來雙方的對拼少了很多。

如今,從高端手機到智能純電汽車,華為、小米的產品再次形成明顯的對位,頻繁“互懟”重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兩家企業的競爭正進入關鍵階段。

對于小米來說,小米SU7的熱銷將促成品牌生態的進一步閉環,也有助于從整體上促進小米品牌的高端化。雷軍曾表示,小米汽車希望用15~20年時間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品牌。

汽車市場20萬~30萬的價格區間市場份額最大,小米在生態上還需補全很多,例如大多數汽車新勢力重點押注的SUV車型。

另一方面,小米手機向著高端化的目標仍需要更艱難的突圍,單單小米14系列的成功并不能改變消費者對于小米的印象,仍需更多產品更能打、技術更前沿且成熟、體驗足夠優秀的高端機型。

對于華為來說,車BU業務逐漸走向了正軌,成了華為新的增長曲線,但面對接下來的競爭如何擴大業務范圍,提供差異化服務,是華為仍需思考的課題。

手機業務上,華為從去年下半年實現強勁復蘇,但成果同樣有待鞏固——由于新機型數量尚顯不足,整體銷量上仍比不過小米OV。

總得來說,對兩家而言,無論是在智能手機市場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交鋒還會持續下去。

但在這兩大市場,競爭均已走向白熱化態勢。其中在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廠商格局已經趨向穩定,它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繼續攻占、鞏固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行業格局還充滿著變數,它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在這一市場中活下去,并且搶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县| 讷河市| 六安市| 景宁| 贵定县| 桐庐县| 古蔺县| 农安县| 嘉善县| 电白县| 礼泉县| 中西区| 武功县| 黄石市| 无锡市| 郎溪县| 吴旗县| 涞源县| 香格里拉县| 石城县| 旌德县| 黄陵县| 保靖县| 宝山区| 浑源县| 富源县| 沙坪坝区| 吉首市| 德州市| 抚顺市| 望江县| 峨边| 双流县| 塘沽区| 尼玛县| 南宫市| 拜泉县| 穆棱市| 乐陵市| 海城市|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