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萬里,綿延不絕。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中沉淀的,正是走向未來的磅礴力量。千年文脈,芳華待灼。4月30日,以“水韻天府·千年文博”主題的“天府水文化暨江瀆文化活動月”在青羊區啟幕。活動中的“江瀆”與“文博河長”頗為搶眼,引得群眾紛紛駐足一探究竟。

以水為媒 寓教于樂增強護水意識
該活動由四川博物院、成都市青羊區人民政府草堂街道辦事處主辦,以水為媒,講述千年水文化。
據悉,江瀆是傳說中的“長江之神”。主辦方整理“長江之神”江瀆文化相關知識,在四川博物院北門廣場設置了江瀆文化知識展墻,為全國各地游客科普長江上游巴蜀文化,引導人們建立對水環境、水資源的正確認知,助力形成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為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發揮長江文化的世界傳播價值,主辦方邀請了水利等相關領域專家對成都江瀆廟的歷史、長江流域水文化的傳播等知識開展科普講座。同時,還結合活動月面向全國游客開展江瀆文化主題研學活動。

據介紹,活動還設置了互動體驗、草堂“尋寶記”、水韻市集及NPC打卡等內容,讓群眾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感悟千年水文化,自覺增強關愛、珍惜、保護美好水生態環境的責任感。
追溯江瀆 講好長江文化故事
本次活動對江瀆文化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展現,那么究竟何為“江瀆文化”,本次活動與江瀆有著怎樣的淵源?
對此,草堂街道黨工委書記溫玉戈表示,這一切都源于四川博物院東大門南側的一座“江瀆神”銅像。通過對“江瀆神”銅像的研究,發現它與長江、與綿延千年的水文化有著密切聯系。
河流是水源,也是食物來源之一,但同時也威脅著人類生命安全……敬畏之下,人們自古就對其封神立廟開展祭祀。秦始皇建立“五岳四瀆”國家祭祀制度,彼時,人們將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四條河流稱為“四瀆”。江瀆是“四瀆”之一,即長江之神。
長江,古稱“大江”或“江”。在中國歷史上,從先秦時期至20世紀20年代,一直以岷江源頭為長江正源。
事實上,四川省96.6%的水系屬于長江水系,地表水資源占長江水系徑流的1/3,流域面積接近長江經濟帶總面積的1/4。從大禹、開明氏鱉靈、李冰父子至今,成都都有著深厚的治水歷史和文化傳統。
據《史記?封禪書》中所記載“江水,祠蜀”。江瀆廟設在成都,自秦漢以來,它就是國家祭祀長江水系神祇的廟宇。
“本次活動除了對千年水文化進行追溯以外,我們還邀請了省河湖中心、都江堰水發中心、省水科院、中國電建成都院、成都自來水公司等參與其中,展現新時代治水、用水嶄新畫卷,持續講好長江文化故事。”溫玉戈說。
以文化人 共建共享美麗河湖
溫玉戈多次提到了“文博河長”。據介紹,“文博河長”是草堂街道結合轄區水文化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文博資源豐富等特點推出的一種河道管理新模式。通過聘請知識廣博、文化深厚、熱愛河湖的“文博河長”,弘揚片區水文化,引導屬地居民關愛、珍惜、保護美好水生態環境,形成河長宣傳引導、居民主動參與、社會共建共享的良性互動。

為發掘利用好轄區豐富的水文化資源,“文博河長”對草堂轄區水文化相關資源展開了梳理分類,歸納了古代祭祀長江的“江瀆神”銅像、百花潭、浣花夫人、遇仙送仙傳說、杜甫相關詩歌等文博資源,以文化傳承為主線講好河湖故事。
依托“文博河長”,草堂街道相繼開展了巡河護河、“愛河護河”主題書畫作品展以及帶領“小小河長”參觀四川博物院“江瀆神”銅像等活動,帶領群眾游覽美麗河湖景色,聆聽由古自今一脈相承的愛水護水文化傳承,進一步增強群眾河湖保護意識和積極性。
據介紹,目前越來越多的市民為管好河湖貢獻力量、出謀劃策、提供支持,形成了共同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草堂良好氛圍。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