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寶樂
一座城市的發展,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希望城市發展更快,物質愈加繁榮,也期待著享受愜意的“詩和遠方”。一座城市的施政理念,很大程度上決定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幸福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否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以高質量發展回應人民新期待,建設溫暖可親、令人向往的美好之城,考驗著城市施政者的智慧與責任。
將目光投向濰水河畔,如何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現實?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濰坊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隨著城區環境更加優美,功能更加完善,生態更加和諧,保障更加有力,經濟更加富強,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如今的濰坊已然是一座美好之城、宜居之地,穩穩托起了百姓的“幸福夢”。

加快城市更新,賦能美好生活
城市更新是中國城市在當下時代中向存量空間謀求經濟、民生效益的一條必經之路。大勢之下,濰坊早已意識到城市更新的重要價值。自2021年11月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以來,濰坊一直在向“新”而行。
近年來,濰坊重點從生態格局優化、歷史文化傳承、宜居品質提升、特色魅力彰顯、交通系統整治、安全韌性保障等六個方面開展試點、探索經驗,牽頭建立“1+N”城市更新政策體系,謀劃城市更新重點項目156個,計劃總投資3722.4億元,開啟了一場城市進化的嶄新之旅。
2023年,濰坊市奎文區大虞街道福壽街社區收到了一封來自新元小區居民的感謝信,信中這樣寫到:“似水光陰苦樂忙,基層工作譜華章,初衷依舊怎能改,俯首為民正氣揚。”信文簡短,卻透露著居民群眾在老舊小區改造后的欣喜和感激之情。為讓群眾住的舒心愜意,奎文區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安居工程等工作相結合,創新運作模式,豐富改造內容,建設科技多元化功能區,實現紅色物業+戰略,讓新元小區從人們眼中的“老破小”,華麗轉身成為整潔溫暖的大家園。
這正是濰坊以城市更新推進城市加快“煥新蝶變”,助力民生幸福再升級的縮影。而類似奎文區老舊小區改造這樣的城市更新實踐,在濰坊還有很多:
諸城市的紅星片區,規劃建設學校、老年社區、商業綜合體、綜合型醫院等4個功能板塊,并將海棠園、柿子園、紅星文化廣場等街頭游園點綴其中,居民的歸屬感、認同感、獲得感日漸增強。
壽光市開展彌河生態濕地修復工程,對彌河原有的島嶼進行重新打造,營造了水系蜿蜒、駁岸自然的優美生態景觀,為市民打造了一處貼近“詩和遠方”的休閑好去處。
寶通街快速路工程西起和平路,東至志遠路,全長10公里,從開工到通車僅歷時258天,已成為濰坊市區東西方向交通的主力通道,大大縮短了市民出行的時間……濰坊正悄然按照自己的節奏,有條不紊地實現城市蝶變。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縱覽濰坊的城市更新項目工程,無一不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思想。隨著一項項宜居提升工程的實施,這座城市的“顏值”更高、“氣質”更佳,生活于其中,市民的幸福感日益增強。
數據顯示,濰坊累計實施中心城區道路暢通工程170條,建設過街天橋26座;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項目31.1萬套,建設公共租賃住房3.89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862個,惠及群眾170余萬人。
憑借著在城市更新事業中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堅持不懈的探索,一幅現代化的高品質城市美好畫卷,正在濰坊徐徐鋪展。

提升城市功能,民生幸福再升級
暢達的交通是城市發展的脈絡與骨架,更是與廣闊的世界相互鏈接的前提。從一個城市的路網脈絡和設施建設入手,我們或許能窺見這座城市的發展活力是否充足。
立足于放大濰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濰坊統籌海、陸、空,朝著打造高效暢通的綜合交通體系邁出了新步伐,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全國100個區域性高鐵樞紐之一。
目前,城區5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濰坊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濰坊機場已開通18條國內外航線,城區形成公路、鐵路、水路、航空一體融合、運輸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不僅如此,一張功能完善、交通順暢的城市路網也初步形成,城市道路縱橫分布,北海路連接南北,寶通街直達東西,中心城區道路不斷暢通,城市“微循環”日漸改善。
業以城興,城以業茂。對于城市而言,繁華的商圈代表著便捷、舒適,以及繽紛多彩的生活。
近年來,濰坊優化整合商業網點布局,形成以核心商圈為點、區域商圈為線、社區商圈為面的城市商圈層次配置。全市現有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32家,其中3萬平方米以上購物中心、百貨商店等大型商業單位21家。
同時,濰坊已培育1條省級示范步行街、2條省級試點步行街和1個省級智慧商圈、2個市級智慧商圈。
眼下的濰坊,一條條商業街區,遍地開花的城市商圈,不僅給城市增添了時尚、新潮的氣息,亦為市民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便利,讓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座屬于人民、以人為本的城市,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為人民管理城市”為己任,濰坊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和角度,相繼實施惠民工程、民心項目讓城市管理更有溫度,使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成色更足。
將“口袋公園”建設作為民生實事,累計建成1075處口袋公園;全面提升146個城市出入口,扮靚“城市門戶”;排查市政道路、城市橋梁、照明路燈、檢查井蓋等市政設施隱患,維護群眾“腳下安全。
此外,探索實踐“智慧平臺+”城市管理新模式,讓城市管理更加“耳聰目明”;將城區劃分成20936個單元網格、351個巡查網格和53個監督網格,“網格管理”讓城市問題悄然遁形……我們能感受到,如今濰坊的各個角落都響徹著城市建設的“奮進曲”。
值得一提的是,濰坊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實現至少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逐漸成為一座“會呼吸”、有韌性的宜居生態城市。
當城市建設“蝶變”與民生幸福“加碼”交相輝映,濰坊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愈加鮮亮,不斷滿足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創新活力奔涌,產業蓬勃起勢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變量,是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
每個高度發展的大城市,背后都是大量的人才在支撐。如典型的創業城市深圳,龐大的人才儲備量,讓深圳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而上海,也將人才作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不斷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
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濰坊同樣不遺余力。推行高層次人才“創新在高校、干事在企業”的“雙落戶”制度,探索完善綠色通道、窗口服務、專員服務、鳶都惠才卡“四位一體”服務模式,實施人才安居工程,籌建人才公寓1.1萬余套,入住人才1.27萬人……
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濰坊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和發展需求,加速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深度融合,讓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融相促。
2023年,濰坊市新引進高校畢業生超8萬人,青年人才凈流入態勢持續鞏固。國家級、省級重點人才工程入選數量連續兩年居全省首位,濰坊市首批獲準建設全省人才集聚節點,一支規模宏大、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隊伍正加速集結,成為這座城市的共建者。
憑借人才資源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濰坊取得了眾多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濰柴發布首款大功率金屬支撐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熱電聯產效率達92.55%,刷新世界紀錄;華特磁電自主研制的大型6米智能立環高梯度磁選機成功下線,再次問鼎全球;市農科院選育的“濰麥16”等小麥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為端牢“中國飯碗”再添一粒好種子……
不斷疊加的創新力,爆發出產業蝶變的內生力。2023年,濰坊規模工業快速增長,增速顯著快于全國平均水平,規模工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大關,成為山東為數不多的萬億工業大市。
如今的濰坊,已擁有全國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的37個,包含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所有的31個制造業行業。其中,共有工業產品108類,5000多個品種,僅動力裝備產業擁有規上企業近800家,產品涵蓋汽車、農業裝備、工程裝備三大領域。
歌爾、晨鳴、弘潤、魯清、豪邁、海化等一批龍頭企業集聚濰坊,天瑞重工、力創電子、兄弟科技等新銳企業茁壯成長。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新增46家,增量、總數連續3年全省第1。
同時,濰坊新興產業加速裂變,元宇宙集群入選省未來產業集群,濰坊成為全省工業母機產業“三核”之一,磁產業、氫能、新型儲能等葳蕤向上、噴涌勃發。
一組數據彰顯著濰坊經濟的韌性——今年一季度,濰坊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7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高于全省0.8個百分點,居全省第5位。
優勢產業不斷聚集、創新動能持續增強、人口規模日益擴大……充滿全新生機與活力的濰坊,逐漸成為渤海灣畔經濟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關于未來,還有更多愿景。“更好濰坊”將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塑造更加開放、包容、大氣的城市形象,以更亮眼的成績詮釋美好城市的深刻內涵。我們可以期待,濰坊將承載起其責任與使命,探索出一條可供借鑒的美好城市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