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爾街科技眼 Leon
編輯|侯煜
5月14日晚,阿里巴巴集團公布2024年1-3月份季度及2024財年業績。季度內,阿里實現收入2218.74億元,同比增長7%;凈利潤9.19億元,同比下降96%。
2024財年內,阿里總收入為9411.68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713.32億元,同比增長9%。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825.93億元,同比下降9%。
同時阿里宣布,2024財年已回購125億美元股份,董事會已批準2024財年派發股息40億美元。
新任CEO吳泳銘表示:“本季度業績顯示我們的戰略正在生效,阿里巴巴正重新回到增長的軌道上。通過集中精力提升用戶體驗,淘寶和國際電商業務的GMV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同時,我們也高興地看到人工智能產品的客戶群及相關云計算收入在加速增長。”
然而,凈利潤同比下滑96%仍然顯得觸目驚心。
去年,阿里集團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重回大中臺結構、“十八羅漢”復出,并且暫停了菜鳥、盒馬等分拆上市計劃。馬云也在年內多次發話,表示阿里要重回客戶價值軌道,堅定改革創新。只是,忙活了一個季度的阿里,只是賠本賺吆喝嗎?
財務狀況概覽:季度內凈利潤大降
單季度凈利潤大降96%,無疑是阿里財報中最觸目驚心的數字。
對此,阿里方面的解釋是: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按市值計價變動而產生的凈虧損,而去年同期數據較高則為凈收益所致。若不考慮股權激勵費用、投資的收益(損失)、無形資產減值及其他若干項目,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季度,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為人民幣244.18億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人民幣273.75億元減少了11%。
參考報告中的數據,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三個月,阿里營業成本為1480.98億元,占收入比例67%,與2023年同期相當。結合報告期內營收同比增長7%的情況來看,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的確如阿里解釋,主要是因為市值下跌帶來的損失。
目前,阿里巴巴美股(紐交所代碼:BABA)總市值約1910.93億美元,同比2023年3月31日的2641.41億美元有近28%的下跌。近三年來,阿里巴巴市值最高位是2021年6月25日的6197.35億美元,如今下跌了近70%。
財報要點解讀
1、淘天利潤增長停滯,海外業務增長但仍虧損
總營收增長7%,意味著主營業務的增長遭遇瓶頸。數據顯示,淘天集團營收為932.16億元,同比小幅增長4%。經調整EBITA,阿里集團整個的稅前利潤主要來自淘天,但實際增長為-1%。
業務部分,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5%,主要由搜索和推薦收入貢獻。直營及其他業務收入同比下降2%,這部分包括天貓超市、天貓國際及其他直營業務,如盒馬等。
天貓超市定位于本地生活+社區團購,該賽道競爭十分激烈,包括美團、拼多多、京東、抖音、叮咚買菜等都有涉足,天貓超市本身并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天貓國際業務的停滯應該是與大環境不佳、消費者購買習慣轉變有關。
淘天集團最大的業務增長來自中國批發商業即1688,同比增長20%,但僅有49.52億元的體量,占總營收比重偏小。
阿里在財報中對淘天業務的評價是“價格競爭力和聚焦用戶體驗的戰略正取得成效”,主要依據是本季度線上GMV及訂單量實現同比雙位數增長(并未給出具體數字),是由購買人數及頻次的增長所帶動。
相對淘天國內業務的增長停滯,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可謂增勢喜人,收入為274.48億元,同比增長45%。主要的收入來自國際零售商業,達到222.78億元,同比增長56%,是本季度增長幅度最大的業務。不過,經調整EBITA利潤依然虧損40.85億元,還需時間扭虧。
AIDC跨境業務的大幅增長主要來自于速賣通Choice服務,能夠為消費者提供低價商品及高配送速度,與菜鳥跨境物流實現高效協同。今年4月,Choice已占速賣通總訂單的70%。另外,阿里的其他跨界平臺Trendyol、Lazada也實現了不同幅度的增長。
2、AI收入大增,出海拉動菜鳥業務
吳泳銘在報告中特別提到AI產品的客戶及相關云計算收入加速增長。報告中指出,核心公共云產品(包括彈性計算、數據庫、AI產品等)收入實現雙位數同比增長;AI相關收入同比增長達到三位數,客戶包括基礎模型公司、互聯網公司、金融及汽車客戶。不過,雖然AI業務增長迅猛,但僅僅拉動云智能集團收入同比微增3%,至255.95億元。
阿里方面指出,云智能集團在季度內有意減少利潤較低的項目,重新設計了業務結構,將以AI和核心公共云產品為主導,預計未來會成為云智能集團的收入主力。
年初,阿里公告稱撤回菜鳥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請,徹底結束了分拆上市戰略。不過,菜鳥的業績還是很出色的,一季度實現245.57億元收入,同比增長30%,主要由支持速賣通的跨境物流履約服務收入所帶動。
阿里表示,將繼續加強菜鳥與速賣通的合作,提升其綜合端到端跨境物流能力。目前,菜鳥優先產品(5至10日達)累計覆蓋至14個國家。
本地生活集團收入主要來自餓了么和高德,為146.28億元,同比增長19%。收入增長主要來自餓了么訂單量同比提升,以及高德大出行場景和“到目的地”服務帶動。報告期內發生了組織架構變化,本地生活一號位俞永福卸任,餓了么、高德高管全部由年輕人接任,包括吳澤明、劉振飛等。
雖然本地生活集團虧損額縮小至31.98億元,但據數據顯示,2023年外賣市場美團以超60%份額遙遙領先,餓了么難以撼動美團地位。
最后是大文娛集團,實現49.45億元收入,同比下降1%,原因是優酷收入輕微下降。阿里影業、大麥網收入同比增長,但仍未能擺脫收入下滑和虧損狀態。阿里面對的難題:核心業務收縮和非核心業務的拖累
馬云、蔡崇信和新任CEO吳泳銘,都曾公開表示阿里要重回用戶核心價值、回歸互聯網。這意味著,電商業務是阿里核心中的核心,張勇時代的新零售、大文娛等等,現在全都不是重點了。
事實上,從本季度財報中也可以看到,淘天和云智能集團作為唯二盈利的業務,也被吳泳銘單獨拿出來表揚,以證明其主導的新戰略奏效。
然而,阿里目前需要面對的事實是:電商核心業務被拼多多等競爭對手蠶食,即便改革有所成效,也無法阻止競爭對手的競爭和增長。
目前,阿里針對淘天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提升用戶體驗,包括簡化頁面、提升百億補貼的權重,同時重啟淘寶網頁版,6.18大促取消預售制。價格戰是一定要打的,目前淘天、京東、拼多多都有百億補貼商品,價格你來我往,沒有哪家占全品類優勢。后續,1688可能還會全面接入淘寶,重推源頭廠貨,從渠道端與拼多多競爭。
海外方面,AIDC良好的增長勢頭給了阿里一劑強心針,與菜鳥協同發展實現雙贏。不過該業務尚處于虧損狀態,扭虧為盈尚需時日。同時,需要關注國際局勢對業務的潛在影響。
至于AI和云計算,除了帶動云智能集團收入增長,阿里對其的未來期許是為集團賦能。馬云曾提到“AI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吳泳銘也曾表示未來十年三大方向之一便是“AI 驅動的科技業務”。當然,目前AI變現還很難,仍需探索商業模式。
總之,阿里的核心業務是電商,不論是菜鳥、AI、云,存在的目的都是為其賦能。現階段,電商板塊要保住收入規模和利潤,阿里才會有未來。
吳泳銘還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既然要回歸互聯網、回歸淘寶,張勇時期主導的新零售、本地生活業務何去何從?
今年初,阿里出售餓了么、盒馬、銀泰百貨的傳聞一度流傳于互聯網,阿里隨后予以否認。從阿里重回核心業務的邏輯來說,各自為政的分散型業務部署無疑是矛盾的。如果不能實現整合,被放棄也并非不可能。
不過,吳泳銘似乎也沒拿定主意。在經歷年初閉店潮后,盒馬方面回應屬于正常淘汰尾部門店,今年計劃新開70家門店。據悉,吳泳銘上任后對盒馬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包括重啟會員開通及續費、增加會員權益、下調免運費門檻等,是否有成效下季度財報會有體現。
對于如今的阿里,張勇時期的“1+6+N”顯然太過臃腫。是繼續探索整合之路,還是放棄線下業務輕裝上陣,相信未來吳泳銘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