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能源產業家
不聲不響地,短短3年時間,新源智儲跑到了國內市場儲能系統出貨量第三的位置。
排名來自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2023年,國內市場TOP10分別是中車株洲所、海博思創、新源智儲、遠景能源、電工時代、融和元儲、金風零碳、平高、許繼和智光儲能。
上述榜單的可信度,曾因“陽光電源沒有參與國內排名”而引發熱議,但并不妨礙我們看到新源智儲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ESIE 2024期間現場拍攝
4月,在第十二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 2024)高峰論壇上,新源智儲副總經理王逸超對外披露了公司的戰績。
2021年-2023年,新源智儲出貨量分別達600MWh、 1750MWh、 4800MWh。
CNESA統計,2023年,我國新增新型儲能裝機量達到21.5GW/46.6GWh,核算下來,新源智儲占到全國新增裝機的10.3%。
新源智儲成立于2021年,完美踩到了我國儲能產業的爆發點。央企豪門背景,又讓它在以資源為主導的國內大儲市場,做得風生水起。
01 含著金鑰匙出生
新源智儲是一家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企業。背后站著央企豪門國電投。
新源智儲由國電投旗下核心子公司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電力”)和國內頭部系統集成商海博思創聯合創立,持股比例分別為60%、40%。
中國電力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年營收高達437億元。再看母公司國電投,資產總值1.77萬億,是國內能源轉型先鋒,以風電、光伏為主的清潔能源裝機占到集團總裝機量的69.98%,位列五大發電集團之首。
官方介紹中,新源智儲的定位是中國電力控股的新型儲能技術創新、集成應用專業化平臺。業務范圍涵蓋儲能產品研發、儲能電站投資運營、系統集成整體方案設計以及儲能電站運維等4大板塊。更直白一點,就是儲能設備產研+投資+運營。
新源智儲的成立,完美踩中了我國儲能產業爆發的節點。而這離不開國電投對國內儲能市場發展的準確判斷。
要知道,國內新能源產業發展是政策驅動型,而央企又是落實國家能源規劃和戰略的主力軍,因此,在感知潮水方向上,更加敏銳。
2021年,新能源配儲要求開始在全國各地陸續出臺,就是要求新能源項目開發企業,根據項目規模,配置一定比例和時長的儲能,大多為2-4小時。
受新能源配儲驅動,儲能市場全面升溫。2022年,我國儲能產業駛入規模化發展的快車道。當年新增裝機7.3GW/15.9GWh。
2023年,國內儲能市場繼續保持了高增長態勢。同時,獨立共享儲能模式開始在國內遍地開花。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2020年,儲能的窗口期就已經悄悄打開了,只是大多數人沒意識到。這幾年,越早入局的,現在的規模就越大。
背靠國電投,新源智儲天然占據市場端資源優勢。
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新能源和儲能電站的開發,大多由能源央企或地方國企主導。而當下的國內儲能市場,商業模式尚未跑通。業主集采或招標過程中,格外看重價格和關系資源。
一些行業招聘信息明確表示,面向國內市場的高層營銷崗位,要具備“五大六小兩建或兩網”等資源和人脈。
東風已至,新源智儲還需要研發和產品能力。另一大股東海博思創補齊了這一短板。
海博思創成立于2011年,很早就涉足儲能技術研發,具備一定技術積累。
海博思創招股書顯示,新源智儲一直是其核心客戶。2021年,新源智儲以22.8%的占比位列第二大客戶。2022年,新源智儲及其關聯公司成為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為35.91%。
圖片來源:海博思創招股書
02 央企是當下國內市場最大贏家
國電投布局的儲能系統公司,還有融和元儲。
融合元儲成立于2019年,是國電投旗下儲能產品科技公司。業務上,也是“投資+產業+運營”的復合定位。
官方顯示,融和元儲的累計裝機容量超過8GWh。在CNESA的排名中,也名列前茅。
另一家國電投背景的公司也于4月10日誕生。國電投福建公司與寧德時代及其旗下資本聯合成立國寧新儲(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據國電投內部人士透露,該公司定位與新源智儲幾乎一樣,也做系統集成,也做電站開發。
國寧新儲股東信息 圖片來源:愛企查
國電投之外,還有更多央企巨頭盤踞在國內儲能市場,爭相掘金。
中車株洲所最為兇猛。2022-2023年兩年時間,中車株洲所以黑馬姿態殺到國內市場第一的位置。其價格戰策略更是一度帶動了國內儲能設備的降價節奏。
還有另一支央企勁旅,對第一的位置虎視眈眈,那就是中國電氣裝備集團。
中國電氣裝備儲旗下山東電工時代、許繼電氣、平高電氣、寶光智中均是國內儲能產業的重要參與力量,表現不俗。在國內系統出貨量排名中也榜上有名。
去年以來,中國電氣裝備開始整合三家公司儲能業務,成立了中國電氣裝備儲能公司。許繼電氣一位內部人士曾對新能源產業家透露,中國電氣裝備目標是做到行業第一。
位列第一梯隊的海博思創,雖然為民企,但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劍輝卻有著深厚的電力、能源系統背景。
放眼國內市場,儲能市場爆發以來,央企吃下最大市場份額。有行業人士調侃,國內市場幾乎都是央企巨頭間的游戲了。
體量龐大,但這些央企巨頭也面臨著一個尷尬境遇:就是以源網側為主的國內大儲市場不賺錢或者利潤率水平低。央企巨頭的規模優勢,難以轉化為盈利能力。
海外是真正的星辰大海。海外電力市場成熟,儲能商業模式清晰,是真正盈利的市場。因此,海外市場毛利率普遍高于國內,可以平衡國內市場不盈利的情況。
陽光電源、比亞迪、華為、科華數能、南都電源、沃太能源等廠商,往往是海外和國內市場同步發展,甚至側重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廠商。
央企要具備硬核的競爭力,擺脫資源依賴,還需要走出國門,走到世界的舞臺上。就像在池塘里游得游刃有余還不夠,能夠到大海中暢游,才是真正的健將。
據新能源產業家了解,海博思創早在去年就成立了國際品牌部,并積極參展;中車株洲所近期亮相在土耳其國際太陽能光伏博覽會,期待從中東地區叩開世界舞臺的大門。新源智儲已經在墨西哥的佩尼亞斯科港光伏電站落地配套儲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