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各家國企陸續公布2023年財報,動輒萬億的資產負債讓眾企業陷入了“虧損”“資不抵債”“破產”“經營失敗”的輿論泥淖之中。
“總負債超3萬億,14億人養不起中國電力!”
“煙草、石化、鐵路,齊齊虧損……”
“全世界都被中石油的巨額債務震驚了。”
其實不太理解,全世界咋這么大驚小怪。“震驚全球”的中國石油2023年末資產負債率是40.8%,今年一季度進一步降至39%,而老牌的全球知名國際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殼牌、道達爾能源、英國石油(bp)2023年末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3.5%、53.6%、57.9%、69.5%,全部高于中國石油。
在大量互聯網小號發出的語言混亂的短消息甚至干脆由AI自動生成的文章中,國有企業“頻傳噩耗”,看得人脊背發涼。一條條聳人聽聞的爆炸性標題下鮮少看到要素完整的財務指標分析說明,更有甚者直接給一眾企業扣上了竊國的帽子。偶爾有較真分析說明的博主,也被無情淹沒在一個個抓人眼球的“震驚”“憤怒”和“!”中無人問津。
其實,負債是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僅一個負債數值對于考察企業經營狀況并沒有實際意義。同樣是一萬億的負債,對小企業和大企業的概念完全不同,所以衡量企業的債務水平是否適度,通常不能用債務的絕對規模,要結合資產等數據來對比分析,也就是通常使用的資產負債率等相對指標。
以中國石油為例,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萬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611.5億元,同比增長8.3%;資產負債率40.8%,比上年末下降1.7個百分點,為近13年來最低,財務狀況持續穩健。從第三方評級來看,國內外權威評級機構長期以來對中國石油均維持國家主權級信用評級,即認可中國石油的資產優質、現金充裕、信譽良好。
所以,中文互聯網上這一波關于國有企業萬億負債的風起云涌,到底是誤解之后的義憤填膺還是故意攪動網上輿論?如果是故意,那么這些充斥著陰謀論和假新聞的互聯網小號是單純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還是出于更復雜更深遠的目的不遺余力地抹黑國有企業?
以能源企業為例,因為油價電價事關老百姓日常生活,相關企業背負大量關注無可厚非,但如果關注、誤解和焦慮的合理情緒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成為造謠攻擊企業甚至國家的抓手,就不得不令人警惕起來了。
從1973年的石油危機到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乃至當下的全球變局,無不提醒著我們能源安全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作為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作為其他領域安全的依托,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了,要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能源資源安全。國家對以能源為代表的核心資源、核心行業有著高度的監管和多方面的要求。
只從“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這一方面來看,隨著國內油氣資源的不斷開發,為了充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國內油田普遍進入了二次采油甚至三次采油,開發成本不斷上升;對于資源豐富的超深層油氣資源和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也需要持續的資金和技術注入,中國石油在鄂爾多斯、塔里木、四川、渤海灣等重點盆地取得一批重大突破和重要發現,中國石化圍繞塔里木盆地順北新區帶、鄂爾多斯盆地深層煤層氣等地區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海油聚焦海上原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發。
與此同時,這些能源企業還是克服重重困難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前哨先鋒,既是中國推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和話語權提升要據,也從能源來源、戰略通道、合作機制、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為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全球發展環境巨變與全球思潮劇變互為表里,國際輿論交鋒激烈頻繁,境內境外國有企業都已經成為了輿論戰的靶子。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切實承擔好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是發展的核心,面對紛繁復雜的輿論場,涉事相關既要有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決心,也要有破除謠言、答疑解惑的底氣和耐心,從而更快更好地肩負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