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儲能100人
科林電氣(603050.SH)的股權“爭奪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繼石家莊國資持續增持之后,海信方面再次出招,大手筆要約收購科林電氣股份。
5月13日晚間,科林電氣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青島海信網絡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信網能”)的要約收購報告書,海信網能擬向科林電氣全體股東發出部分要約,打算收購上市公司20%的股份。
從股權結構上看,截至該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簽署日,海信網能持有科林電氣14.94%股權以及合計24.51%的表決權。通過此次要約收購,海信的直接持股比例將接近35%,擁有的表決權將達44.51%。
按照《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投資者可實際支配上市公司股份的表決權超過30%即被認定為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這意味著,海信希望借此拿下科林電氣的控制權。
同日,科林電氣收到上交所監管工作函,處理事由為關于科林電氣股東要約收購事項,涉及對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拿下控制權,海信網能此番給出的要約收購價格為33元/股,較前一日的收盤價28.69元溢價近15%,預計本次要約收購所需最高資金約14.99億元。
受上述消息刺激,5月14日,科林電氣開盤即漲停,5月15開盤繼續上漲趨勢,截至發稿,報32.75元/股,總市值73.6億元。
激烈的股權爭奪戰
科林電氣的股權爭奪戰之所以如此激烈,是因為不僅涉及創始人與外來資本的嚴峻對峙,還摻雜著兩地國資主體的對壘,這在近些年A股公司的控股權爭奪戰中非常罕見。
這場戰役始于今年3月。彼時,對陣雙方是青島國資系海信網能,以及科林電氣原管理層,而石家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下稱“石家莊國投”) 作為上市公司目前的第三大股東 ,則屬于不確定因素,對戰局有關鍵影響。
海信網能率先發起攻勢。3月19日,科林電氣公告稱,公司副董事長李硯如、董事兼總裁屈國旺計劃將持有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19%,轉讓給海信網能持有;將其持有的剩余股份占總股本的9.57%委托給海信網能行使。
與此同時,海信網能還通過二級市場增持科林電氣。截至5月13日,海信網能持有科林電氣14.94%股份(其中5.10%的股份未完成過戶),加上李硯如、屈國旺委托的9.57%股份的表決權,合計持有上市公司24.51%的表決權。
面對海信的強勢進攻,科林電氣董事長張成鎖則奮起反擊。他也通過增持、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等動作,與包括邱士勇在內的三位高管合計約持有科林電氣17.46%的股權。其中,4月25日至5月9日期間,張成鎖增持公司股份達107.75萬股。其持有科林電氣11.07%股權、17.31%表決權。
客觀來看,張成鎖單方面是沒有實力與海信和青島國資比拼資本的。與張成鎖一道反擊海信的,還有石家莊國資平臺石家莊國投。
石家莊國投連續增持后,持股比例達7.79%。如果其與張成鎖雙劍合璧 ,表決權比例可達25.1%,超越海信網能。
從此前張成鎖對外傳遞的信號來看,其也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非常支持科林電氣,也非常看好科林電氣的發展。我堅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林一定會發展得更好。”
分析人士認為,石家莊需要留住本地上市公司。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來說,能夠引入資金肯定是受歡迎的,但如果只是資金投過來,也有可能最終帶來一地雞毛。只有真正讓產業在當地落地扎根,最好形成鏈主,對于經濟發展無疑更為重要。
不過,海信網能總經理史文伯在最新的專訪中卻稱,海信在收購之前,與石家莊市領導進行了充分溝通,得到了明確的歡迎和肯定。海信還以口頭和書面方式承諾,收購后不僅不會搬離石家莊,反而會在石家莊進一步加大投資。
談及此次要約收購,史文伯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再次強調,海信成功控股科林電氣后,公司的注冊地、生產地、納稅地、生產場所、管理機構等絕對不會搬離石家莊,現有骨干員工隊伍將保持穩定。
事實上,“海信系”若想一舉拿下科林電氣的控制權也并非易事,因為要約收購目前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此次要約收購,海信網能除了要拿出真金白銀之外,還需要在未來30天里,至少有累計持股15.1%的小股東接受要約。若要約期限屆滿時,預受要約的股份數量未達到收購生效條件要求的數量,則本次要約收購不生效。
此外,一直尚未明確表態卻不斷增持的石家莊國資的態度也至關重要,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最終科林電氣的控股權到底花落誰家,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海信積極拓寬第二增長曲線
海信為何如此執著非要拿下科林電氣?
其實,提起海信,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個家電企業”,印象最深刻的產品則是以電視機為主的各種家電。
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家電已經越來越難激發消費熱情。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同比下降13.6%,零售額同比下降2.3%,市場規模已連續4年下滑;另據洛圖科技數據,2023年,全球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達2.01億臺,同比下降1.6%,創下近十年來的新低。
在此背景下,拓寬第二增長曲線之于海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海信2019年曾喊出“2025年營收達到3000億”豪言,而至2023年,集團營收剛剛邁過2000億元大關的情況下,想要實現目標,海信就更需要為業務尋找增量。
新能源是其瞄準的重要方向之一。史文伯表示,海信在新能源領域布局已久,具備了市場上獨特的競爭優勢。熱管理技術進入國家電投、中電裝備、中車等Top10客戶;自研的功率器件、功率模塊廣泛用于變頻、儲能、充電等行業。
目前,海信集團業務已覆蓋電視、冰箱、空調、廚衛、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地產等多領域。
而深耕輸配電設備二十余年的科林電氣,新能源板塊2023年收入5.33億元,同比增長271.27%,占營業收入的13.66%。目前落地的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充電站等EPC(工程總包)項目,恰好與新型電網、新能源產業相關,是海信近幾年的發力重點。
海信在首次公告中就已明確,本次收購科林電氣是基于集團產業發展戰略,海信布局新型電網、新能源是一項重大長遠決策,這也是海信集團整體戰略規劃重要組成內容。
海信自研的功率器件、功率模塊技術是電力電子行業的基礎部件、核心部件,廣泛用于變頻、儲能、充電等行業,不但解決國產化問題,而且已經形成競爭優勢。這些硬核技術將助力科林電氣在萬億級的全球新能源市場,打造出獨特的競爭優勢與發展想象力。
家電巨頭紛紛跨界儲能
事實上,不僅海信,隨著家電市場進入存量化時代,家電企業多元化擴張轉型,已成為必經之路。而熾手可熱的新能源領域,獲得了眾多家電巨頭的青睞。
尤其是儲能領域已成為家電企業新賽場。近幾年,各大家電巨頭紛紛加速駛入儲能賽道。
美的
2016年,美的正式宣布進軍儲能市場,投入了10億元用于儲能設備和技術的研發。2017年,美的推出了名為“儲能+”的解決方案,該方案可以將儲能系統與智能家居系統相結合,實現家庭能源自給自足。
而后美的在2020年和2022年分別并購了合康新能和科陸電子。
合康新能為美的集團綠色戰略落地的主體,目前主要負責光伏EPC、戶儲業務的推進。目前合康戶儲產品已經開始面向英國、歐洲、北美銷售。
科陸電子則是美的進入大儲業務的敲門磚。2023年,科陸電子陸續與歐洲知名新能源產品集成商Insight Enerji等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憑借綜合行業競爭優勢榮登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 “2023全球儲能產品及系統集成商可融資性”榜單。依托海外電網渠道優勢,科陸電子積極拓展亞非拉儲能市場,實現2023年度約1.3GWh的儲能系統交付。
不僅如此,美的旗下多個業務部門和子公司也都有儲能相關業務,且各有不同的側重點。
比如,美的樓宇科技推出了穩定可靠、高效節能、安裝方便的儲能熱管理空調液冷機組,以及“FHPE光儲熱柔家庭綜合能源管理系統”。FHPE系統包括光伏、儲能、熱泵和柔性控制,采用該能源綜合管理系統后,家庭每年可節省約70%以上的能源成本,能源自給率可提高至90%。
如今,在集團層面,美的儲能產品已實現覆蓋儲能電池、儲能熱管理、光儲熱柔一體化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也全面涵蓋發電側、輸配電側和用戶側三大場景......
格力
2016年,格力成立了儲能電池事業部,率先進軍儲能市場。同年,格力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推出了首款儲能電池產品——格力儲能電池,該產品采用了自主研發的三元鋰離子電池技術。
2017年,格力在儲能領域取得了新突破,推出了全球首款三合一儲能系統。這一儲能系統集成了儲能電池、儲能變流器和控制器,可同時實現太陽能發電、儲能和用電功能。此外,格力還推出了一系列儲能產品,如能量包、能量站等。
2021年8月底,格力電器以18億元收購銀隆新能源,同年11月,銀隆新能源正式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了格力電器的控股子公司。
如今,格力鈦以鋰離子電池技術為基礎,搭配電池管理系統(BMS)及熱管理系統,提供電池模組集裝箱式儲能系統、機架式儲能系統、光伏并離網儲能系統等多種儲能產品,產品范圍覆蓋KW到MW級別。
董明珠曾明確表示,新能源板塊代表著格力電器的未來。除了提出“光儲空”的概念,她還表示要借助格力電器多年來在技術和服務方面的積累,要深入研究新能源領域,并計劃將儲能技術應用到冰箱以及其他更多家電領域。
海爾
2016年10月,海爾聯合太陽能企業推出了新一代的“光伏+儲能”解決方案。并且于次年海爾還推出了號稱“世界最強”的儲能電池——“海爾星電池”。
2018年,海爾日日順樂家與陽光電源達成合作,一起在家庭光伏領域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務。
2022年5月,日日順新能源科技成立,該公司注冊資本1億,由海爾卡奧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持股。之后的8月,日日順新能源科技又100%控股了一家名為納暉能源科技的公司。
2023年8月,海爾智慧樓宇推出儲能全產業鏈解決方案、液冷機組新品。
如今,海爾集團的業務布局包含:分布式場景方案、儲能系統、智慧能源管理平臺。
納暉的業務也已觸達全國500余縣,并與中核匯能在海爾集團總部簽訂戰略協議并啟動“碳鄉融合”新模式。在儲能方面,納暉定制的儲能+工廠園區場景方案在合肥海爾電冰箱廠正式并網運行。
康佳
2022年10月,康佳集團與禾邁股份聯合成立康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5億。業務包含硅材料、光伏玻璃、組件、分布式光伏開發、儲能系統等,更多集中在光伏下游產業鏈與衍生產業鏈相關業務。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康佳集團聚焦“消費類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科技”三大主導產業和“園區+投資”兩大支撐產業,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公司多元化戰略轉型的成果正逐步顯現。
康佳集團2022年成立康晟佳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工商業儲能與別墅綠電,康佳集團持股40%。另外下屬子公司四川康佳智能終端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中標中廣核新能源儲能系統集采,規模為200MW/200MWh。
2023年4月,康佳移動互聯事業部與千億鋰電巨頭億緯鋰能全資子公司億緯儲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建立全面深度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儲能等新能源領域共同探索布局。
創維
2023年4月,深圳創維儲能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經營范圍包括儲能技術服務、節能管理服務、發電技術服務、電池制造等。在儲能業務上,創維將光伏發電系統與儲能電池系統相結合,可滿足民用、通信、工業等不同場景。
創維在今年3月27日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旗下子公司創維儲能規劃三大業務方向,分別是便攜式儲能、戶用儲能和工商業儲能。
基于渠道及市場共享,目前便攜式儲能、戶用儲能在歐洲、非洲等區域已啟動銷售。公司在戶用儲能、小型標準液冷電池柜等產品線有明確的產品規劃,除了硬件系統外,在BMS、EMS、用戶端APP及后臺系統方面,都有明確的產品規劃路徑和投入計劃,目前業務正在有序推進中。公司將基于技術積累、共享及發揮公司現有的渠道、市場、資源等優勢,重點投入國內外儲能行業市場,創新商業模式,提升產品的價值。
奧克斯
2023年,由寧波奧克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持股寧波奧克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程志浩,注冊資本1億人民幣,經營范圍含儲能技術服務、電池制造、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新能源原動設備銷售等。
TCL
2021年12月,TCL光伏科技成立,隸屬于TCL實業,TCL光伏科技聚焦戶用、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及海外業務。
日前,TCL光伏科技針對海外家庭需求,推出系列硬件和一站式智慧能源解決方案。包括TCL儲能一體機與儲能分體機、儲能分體機外,光伏組件、TCL三聯供(熱泵)等產品。
長虹
長虹聚焦儲能電池、儲能系統。
長虹電源目前在從事戶用儲能系統及大型儲能光伏電站相關業務。此前曾對外表示,公司正大力進軍儲能領域,已經將儲能產業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長虹能源在儲能領域則更多關注便攜式儲能等領域的研發儲備,在家用儲能方面有業務在開展。
在2023年11月16日,長虹鈉離子電池在第十屆科博會亮相,同步亮相的還有電動工具用圓柱型鈉離子電池等。
據了解,長虹開發了以有機小分子為正極,鉍鈉合金為負極的新型鈉離子電池體系。
參考資料
————
1.《科林電氣爭奪戰:海信、董事長誰說謊?》,野馬財經;
2.《海信網能再出手!要斥資15億元,溢價15%拿下科林電氣控制權》, 上海證券報;
3.《家電巨頭不斷跨界儲能,誰是持久戰選手?》,北極星儲能網;
4. 企業要約收購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