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財經 路世明
編輯|大風
近期阿里全球總部的啟用,引起了互聯網界一陣喧囂。對比大廠們的總部大樓,順勢成為了網民們熱衷的一環。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在業務、資本等層面之外,總部對于企業的發展同樣具有深遠的作用和意義。它不僅是吸引人才的重要載體,也是企業形象的重要代表。
租樓、辦公區擴張、搬遷、再擴張、買地、建樓......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總部的設立、落址、搬遷往往會有很大不同。
比如初創型企業,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刃上,搬遷動機主要是節流。而到了高速發展階段,隨著人員規模和業務的擴張,企業則會開始重視辦公環境的打造,同時樹立品牌形象......
過去二十多年來,隨著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涌現除了一批頭部互聯網企業,騰訊、阿里、京東、小米等作為行業代表,透過他們的總部變遷歷程,既能看到他們逐步壯大的歷史,也能咂摸出他們之間企業文化理念的不同。
騰訊:從舞蹈室到一座小島
騰訊聯合創始人、前騰訊CTO張志東曾講過,1998年騰訊剛剛成立時,所謂的辦公室,其實是借了朋友的一間舞蹈室,并且這間舞蹈室還掛著80年代“迪斯科”風格的大燈球。
騰訊真正擁有自己的辦公室是在成立3年后,深圳賽格科技園幾十平米的工作室,讓騰訊的一下子擁有了正經企業的樣子。
在賽格科技園里,騰訊的幾位創始人揮灑了整整6年的汗水。而也正是這間辦公室,見證了QQ的誕生、騰訊賺的第一桶金,以及在香港主板上市。
如今,賽格科技園里的這間辦公室已經被騰訊買下,成為一處網紅打卡景點。
2005年,已經嶄露頭角的騰訊,隨著團隊的擴張搬出賽格科技園,入駐了深圳南山區的飛亞達科技大廈。
在這座大廈的四年里,騰訊相繼涉足了音樂、社交、搜索、廣告等,觸手幾乎伸向了互聯網的每一個領域,業務實現了真正的騰飛。
錢賺的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多,騰訊終于下定了買房的決心。
2009年7月,騰訊大廈正式竣工,數千名騰訊員工經歷了4個多月終于陸續順利完成搬遷。這是騰訊第一座自建寫字樓,也是騰訊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然而在2011年,搬入騰訊大廈還不足兩年,騰訊又一大樓“濱海大廈”開工建設。于是在五年之后,濱海大廈成為了騰訊新的全球總部。
現實是,騰訊低估了自己“膨脹”的速度。
至2019年,辦公樓似乎已經無法滿足騰訊的業務需要。為此,馬化騰斥資85.2億拿下大鏟灣一塊地(企鵝島),計劃在島上建設新的全球總部。
據騰訊規劃,新總部將投資318.9億,總建面高達200萬平方米,是6個濱海大廈的體量,預計容納8-10萬名員工。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計劃于2024年12月竣工,二期計劃2026年11月竣工。
時間從1998年到2024年,地點從一間舞蹈室到一座小島,騰訊這二十幾年的變化讓人“震撼”。
阿里:從民房到七星連珠
相比騰訊,阿里夢開始的地方顯然要上檔次一些。
1999年,馬云斥巨資45萬買下了杭州湖畔花園的一套毛坯房,18個人聚義在這間屋子里,見證了阿里巴巴的誕生。
僅一年后,阿里上線了B2B在線交易,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展示和銷售平臺。但隨著公司走上正軌,100多平的房子根本無法容納迅速擴大的團隊。
于是在2000年,阿里從湖畔花園搬到文三路477號華星科技大廈。華星離湖畔花園約4公里,開車不到15分鐘。
在華星科技大廈那段日子里,阿里巴巴又開發出了一個C2C網站,淘寶網正式上線。同時,淘寶成立后幾個月,苗人鳳的加入又促成了支付寶的成立。
從小到大,飛速擴張業務邊界,人數上的幾何增加,搬家成了阿里的大事。因此隨后的幾年里,創業大廈、西湖國際科技大廈、華星世紀大廈......圍繞在杭州華星路和萬塘路沿線的不少寫字樓,都留下了阿里巴巴的足跡。
到2009年,阿里終于迎來了自己籌建的第一個園區,阿里B2B業務六千多名員工從杭州城西創業大廈搬出,入駐濱江園區,它標志著阿里巴巴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2013年,阿里巴巴、淘寶、天貓、阿里云等事業群員工,又從濱江和城西遷徙到了西溪園區。五年之后,阿里云搬進云棲小鎮的飛天園區;菜鳥住進了文一西路西溪首座;釘釘在綠城未來駐......
一晃十年過去,阿里巴巴終于迎來了真正的“總部”。5月10日,位于杭州未來科技城的杭州全球總部正式啟用,而位于北京的阿里巴巴朝陽科技園同天開園。
從空中俯瞰,阿里巴巴全球總部的7座樓宇由一條800米的方形交流環從空中連通,園區正中央的花園呈現阿里標志性的笑臉logo,頗有“七星連珠”的味道。
據悉,阿里打算將總部園區對外開放,并打造阿里巴巴數字生態創新園。通過對上下游生態企業的服務支持,阿里巴巴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的創新力量和智能化發展。
從湖畔花園到夢想小鎮,再到今日的總部園區。“樹大枝多”的阿里巴巴這二十幾年來,身影幾乎在杭州的每一個角落都出現過。
而或許正是阿里辦公地點的每一次變化,才感染帶動了無數創業者,讓杭州成為了“互聯網之都”。
京東:從小攤位到三幢大廈
1998年大學畢業后,劉強東在中關村海開市場租下了一個4平米的攤位,起名字為“京東多媒體”,主要售賣刻錄機和光碟,自此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
因為堅持正品正價為客戶解決了價格虛高和假貨的風險,半年之后,劉強東便在魚龍混雜,假貨泛濫的中關村擁有了二十余個柜臺。
后來,靠堅持正品和貼心服務再配合價格戰,2001年京東已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光磁產品代理商,銷售額從1999年的600萬翻了十倍達到6000萬。
越做越大的京東在北大資源樓過渡了一年之后,搬到了位于中關村蘇州街的銀豐大廈,這一住,就是整整八年。
2003年,京東開始嘗試網絡銷售,并于2004年推出自營模式網站,至此京東轉型線上進入電商領域。可以說,銀豐大廈見證了從京東多媒體到京東商城的歷史。
電商業務的快速發展,讓京東迅速膨脹。尤其是在2007年開始搭建物流體系,以及2009年擴大融資規模之后,京東已經成為了一家規模龐大的企業,銀豐大廈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京東的需求了。于是,京東又租下了緊挨鳥巢和水立方,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北辰世紀中心。
有趣的是,北辰世紀中心的物業一開始還懷疑京東能否付得起房租,然而到了2014年,京東卻一口氣租下北辰世紀中心整整6層樓,每層達6742平方米。
租房過日子,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況且彼時的京東并不缺乏“安家”的資金。于是在2012年年初,京東花了2.95億元拍下了位于亦莊的28.3萬方地塊,開建了自己的總部大樓。
三年后,2015年8月,京東正式啟用新總部大樓,數千名京東員工從市區的國家會議中心和鳥巢附近,搬到了亦莊。
俯瞰京東總部大樓,建筑主體由三座巨型辦公大樓連接而成。遠望三幢高樓比鄰而立,相互貫通,構成了緊密聯結的鏈條。這種鏈條形狀的設計不僅具有視覺上的沖擊力,還體現了京東集團對于溝通和合作的重視。
雖然相比此前的北辰世紀中心,位于亦莊經濟開發區的京東總部有些偏遠,但起碼京東終于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辦公場所,屬于京東的未來故事,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小米:從煮粥室到科技園區
小米在互聯網大廠中比較“年輕”,從2010年成立至今,只有14年的發展歷程。
能夠相信,大多數互聯網從業者都聽過雷軍喝小米粥起名“小米”的故事,但大多數人卻不知道那碗小米粥是在北京海淀區銀谷大廈里煮好的。
不過,這個小米的誕生地,僅僅只陪伴小米度過了一年的時光。一年后,隨著人員增加到了300多人的規模,原來的銀谷大廈已經容納不下小米了。
隨后兩年里,小米相繼搬到了望京卷石天地大廈,以及1800平米的宏源大廈。這兩個地方見證了小米的高速成長期,第一代小米手機就在這里橫空出世,驚人地創造了3小時銷售10萬臺的紀錄。
2013年,小米接連推出了小米2、小米2S、小米3和紅米手機,每次開售很快就被一搶而空。憑借多款熱銷產品,市場份額已經進入國內前三,成為了當時國內備受矚目的互聯網公司。
業務的飛速發展,促使小米再一次搬到了華潤五彩城。不過雷軍怎么也沒想到,那幢足有13層的寫字樓,也沒能留住小米。
為了應對大規模的人員擴張,提升辦公環境,雷軍希望能為金山總部、小米總部、小米系孵化創新企業打造一個園區,于是在2015年7月,位于北京海淀的小米科技園開始了動工建造,占地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一共修建8棟辦公樓。
彼時正值小米創辦5周年,雷軍發布了一條微博說到:“小米科技園就在上地,交通便利,預計三年內蓋好,8棟樓21萬平方米,小米同事們再也不用一年搬一次辦公室了!”
2019年7月,在小米公司上市一周年之際,位于北京的小米新總部小米科技園舉行了開園儀式。
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永久性總部,無疑是一件令小米人振奮人心的消息。雷軍在微博發文表示:“北漂,奮斗九年多,終于買房了!小米科技園,8棟樓,34萬平方米,52億造價!”
或許是為了更好的資源優勢,2020年小米又以底價5.31億元拿下深圳后海一宗商業用地,開建小米集團國際總部,并計劃將智能手機與人工智能中心、商務拓展中心、互聯網服務中心三大主要板塊,置于此地。
從規劃來看,小米國際總部總建筑面積約4.6萬平方米,擁有360度環繞建筑四層裙房的LED屏幕,單看效果圖,有種“小米魔方”的感覺。
據悉,小米國際總部已于去年年末順利封頂,但目前還未正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