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財道 儲燕
ETF基金誕生容易,養活養大卻不易。
5月16日,浦銀安盛發布了旗下ETF基金終止交易的提示性公告,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科技龍頭ETF基金(下稱“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科技”)將于5月20日正式終止上市。
(來源:公司官網)
這不是偶然的,從2023年至今,公司旗下已有3只ETF基金發布終止上市公告。
除上述剛終止的,另外2只分別為浦銀安盛中華交易服務滬深港300ETF(下稱“浦銀安盛中華交易服務”)、浦銀安盛中證高股息精選ETF(下稱“浦銀安盛中證高股息”)。
(來源:公司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浦銀安盛目前仍有14只ETF基金(A、C類分開計算,下同)規模小于5000萬元,處于清盤的邊緣。
作為一種被動股票型基金,ETF的收益和規模更多地要經受市場風雨的吹打,而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來,則是浦銀安盛正在面臨的嚴峻考驗。
浦銀安盛整體表現如何?公司還有哪些問題要解決呢?
優勝劣汰加劇
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科技成立于2021年底,剛成立時管理規模約為2.5億元。但是,到其第一季財報發布時(即2022年一季度末),規模已降至3619萬元,跌破5000萬元的“紅線”。
截至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科技最后一個交易日,其規模更是慘降至1132萬元。
(來源:同花順iFinD)
規模急劇減少的原因,當然離不開業績欠佳。
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科技2022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收益率雖然跑贏了業績基準,但虧損仍舊嚴重,高達18%。
(來源:基金公告)
被終止的另外兩只ETF基金情況大體相似。
浦銀安盛中華交易服務成立于2022年3月,運行時間不足1年就被終止,該基金規模也是上市即巔峰,發布第一季財報時,規模已降至3000萬元以下,此后更是持續走低,終止上市時規模僅約1000萬元。
(來源:同花順iFinD)
相比之下,浦銀安盛中證高股息“壽命”稍長,成立于2019年1月,終止在2023年2月,存在了4年多。
其活得稍久,和天時有關。2020年一季度到2021年三季度,市場環境相對樂觀,ETF基金整體的發行數量變化也大體反映了市場環境變化。
截至目前,浦銀安盛旗下仍有15只ETF基金,但其中14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
這些“小蘿卜頭”未來怎么辦?是浦銀安盛面臨的困局。
(來源:同花順iFinD)
單人單品撐規模
浦銀安盛全稱是浦銀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總部設在上海,是一家中法合資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股東分別為浦發銀行(600000.SH)、法國安盛投資、上海國盛資產,持股比例分別為51%、39%、10%。
總體上看,成立17年的浦銀安盛過得怎樣呢?
浦銀安盛目前共有196只基金產品,基金數量盡管不少,但迷你基金扎堆。有117只基金不足2億元,其中還有87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面臨清盤風險。
(來源:同花順iFinD)
此外,浦銀安盛旗下產品結構極不均衡。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浦銀安盛旗下貨幣型、債券型基金規模分別約為1974億元、1452億元,合計3426億元,占比約為96%。
(來源:同花順iFinD)
更值得關注的是,浦銀安盛的大部分管理規模是在曹治國一人手中,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他管理的基金總規模已達2064億元,約占公司總規模的58%。
曹治國目前共管理了19只基金,其中浦銀安盛日日豐D類基金的管理規模約為1406億元,占公司管理總規模的近四成。
(來源:天天基金網)
也就是說,浦銀安盛不僅嚴重依賴曹治國一人,同時也依賴單一產品來支撐規模。
權益產品縮水
作為對比,浦銀安盛旗下權益類產品規模明顯太小?;旌闲秃凸善毙突鸱謩e僅為88億元、10億元。
更要命的是,從2021年末開始,浦銀安盛本就不多的混合型、股票型產品規模還在下滑。
(來源:同花順iFinD)
這種結構和表現,明顯與新“國九條”相關政策中要“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占比”背道而馳。
(來源:政府官網)
雖然權益產品總規模僅有98億元,但產品數量卻有81只,可見該類產品迷你基金扎堆的嚴重程度。
同花順iFinD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浦銀安盛僅有14只權益類產品規模在2億元以上,占該類產品比例僅為17%。
(來源:同花順iFinD)
除了規模偏小,收益也很不樂觀。
同花順iFinD顯示,2023年,浦銀安盛有13只權益產品年度虧損超20%,其中有3只產品虧損在30%以上;2022年的年度收益則更不理想,有36只權益產品虧損超20%,其中虧損在30%以上的更高達16只。
(來源:同花順iFinD)
(來源:同花順iFinD)
截至今年5月17日,浦銀安盛旗下仍有9只權益類產品年內虧損在10%以上。
(來源:同花順iFinD)
有業內人士向《天下財道》表示,固收類產品占比高,固然能撐起基金整體規模。但權益類產品才是真正體現基金管理和投資水平,同時也符合當下的政策導向。
浦銀安盛該如何解決迷你基金扎堆問題?公司又該如何提升權益產品業績和占比?這顯然是擺在浦銀安盛面前的不小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