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dTrend醫趨勢
5月21日,時隔3年,人工關節國采期滿,續約如期而至,本次接續采購在天津東麗湖恒大酒店開標,醫趨勢在現場帶來一手報道。
據現場專家表示,本次續約,在數據方面有三個提升:一是參與醫療機構數量;二是產品報量;三是中標企業數量。
盡管溫和續約的暖風持續地吹,但依然不能忽視國采對于行業的重要意義——又一場長達3年的市場洗牌。
01、一次“和風細雨”的國采續約
2021年首輪人工關節國采的“腳踝砍”,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人工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人工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拉開人工關節“千元時代”的序幕。
本次續約,在此降幅基礎上,整體價格進一步下探,不過幅度不大,僅為6%。
由于“復活中標價”等價差控制規則,企業之間報價十分趨同,全場同組產品最高價差僅為357元,陶-陶組別中最高與最低價差僅為14元。
根據官方數據,本次續約,整體價差平均從首輪集采的2.8倍縮小至1.1倍。
集采續約不是一次性行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未來趨勢——一次脊柱國采、運動醫學、人工晶體國采續約的預演。
“首次集采形成合理價格后,后續將維持穩定,對各方都較為公平,避免了價格大波動,有利于市場穩定。”
據現場專家分家,價格趨同的另一個原因或是由于人工關節耗材的種類有限,無論是陶瓷、合金還是陶瓷與聚合物的組合,其原材料成本相差并不大。
另一方面看,此次限價預留的空間,也為企業留有一定的利潤,在未來能提供更好的服務,覆蓋更多省份,向全國供貨。
當然,復活價中標并非萬無一失。根據分量規則,按照中標價格排序梯度分配,復活中選企業不參加二次報量,這意味著接近一半意向量的損失。
02、三種報價策略
作為一次超大體量的集中采購行為,一定會有企業在今天的報價中改寫命運。
有三類報價策略值得關注。
一是中標價格高于上輪——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突破上輪中標價,獲得顯著提價的“大贏家”。
比如愛康醫療四個報價產品中,3個產品高于2021年中標價,分別是:
-
膝關節報價5323元,組內第二名中標,此前中標價為4599元,增幅16%
-
陶-聚類髖關節7041元,組內第三名中標,此前中標價為6290元,增幅12%
-
陶-陶類髖關節7946元,組內第三名中標,此前中標價為6890元,增幅15%
二是中標價格低于上輪,進一步給出“誠意價”的求穩企業。
比如
-
正天醫療陶-陶髖關節7927元,A組第二名,此前中標價9920,降幅20%
-
春立醫療陶-陶髖關節報價7972元,A組第六名,此前中標價8000元,降幅較小
-
春立醫療陶-聚髖關節7094元,A組第十名,此前中標價7900元,降幅10%
三是首輪落標企業再中標,逆風翻盤奪得未來3年的市場入場劵。
比如
-
春立醫療膝關節5408元,A組第十名,上輪落標
-
林克骨科金-聚髖關節5895元,B組第八名,上輪落標
-
大博醫療膝關節報價5266元(相比2021年報價降幅近30%),A組排名第一,上輪未在A組中標
對于以上報價策略,資本市場給予了不同反饋。截至今日收盤,人工關節上市公司愛康醫療領漲近3%、三友醫療漲幅2.5%;大博醫療、春立醫療、邁瑞醫療小幅下跌;威高骨科跌幅達4.62%,總體反應并不十分激烈。
03、國產與進口,此消彼長
根據公告,本次骨科關節產品,采購品種共四類,總計581,562個首年意向采購量,對比2021年537,518個增長近8%。
其中大部分來自國產產品。
本次續約報量,排在前列的均為國產企業,捷邁、強生、史賽克等外企報量墊底。
歷時三年,觀察醫療機構報量數據,不難發現國產企業的“突飛猛進”。
以陶-陶髖關節為例,2021年國產企業天津正天首年采購需求量為11316個,今年續約報量為22162個,增長接近翻倍;大博醫療2021年701個,今年2775個,增長超3倍。
對比之下,2021年,強生陶-陶髖關節首年采購需求量為16210個,今年報量僅為9221個,縮水近一半;同類產品施樂輝2021年報量7742個,今年僅為499個,斷崖式下滑。
關于國產人工關節報量比例提升,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格招采室主任蔣昌松將其類比為汽車行業,“過去人們可能更傾向于選擇進口品牌,隨著汽車工業特別是新能源技術的發展,現在年輕人可能更愿意選擇配置類似但價格更有優勢的國產汽車。醫療領域也在發生同樣的變化。”
報量變化是醫療機構的“用腳投票”,一定是綜合因素的體現?!霸趦r格、性能相似的前提下,醫療機構的偏愛度差異可能更多地體現在服務和后期跟臺支持上,這或許是國產人工關節市場份額提升的原因?!?/p>
04、外企繼續“躺平”,競爭格局驟變
在持續洗牌的過程中,一個既定事實是,外企的優勢正逐步消散。
本次續約中,外企依舊步伐一致的采用“保底中標價”策略,這種表現已經不令人意外。
但還是有“無聲的吶喊”,比如陶-陶髖關節中,施樂輝報價9860元,超出限價,視為棄標,延續了2021年的落標局面,無緣未來三年市場份額爭奪。
有現場企業代表用“進口躺平,國產內卷”來形容這種競爭態勢。
當然,國產替代的機會,必然只屬于少部分玩家。畢竟,連外資巨頭都扛不住的降價,國產品牌也不一定能夠承受。例如,春立醫療在集采的影響下,2023年凈利潤下滑近10%。
有企業代表無奈表示,集采之后,企業利潤降低,研發驅動力不足,過去幾年幾乎寸草不生,新品全無。
行業頭部企業尚且如此,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除非創新含量十足,否則由于集采對于使用量的限制,起量更是難于登天。
無論如何,在集采大勢不可逆轉的背景下,人工關節的溫和續約也算是一顆定心丸。政策回暖信號釋放,接下來依然是硬核實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