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鄰章
似乎,每一家廠商都有一個成為大模型時代基礎設施的夢想,為此,一場大模型玩家間的價格戰已然打響。
繼5月15日字節跳動宣布豆包大模型降價之后,阿里和百度又進一步將大模型價格戰升級—— 21日,阿里云官方宣布對通義千問9款商業化和開源模型的價格進行大幅降價;同日,百度宣布文心大模型的兩款主力模型ENIRE Speed、ENIRE Lite全面免費。
大模型價格進入比低更低時代
隨著字節、阿里和百度等大型玩家入局,并且在價格上一降再降,大模型的價格也正在進入一個比低更低的時代。
如我們所見:
距字節跳動公司宣布其下調后的豆包大模型價格已經擊穿了大模型行業的最底價僅僅過去一周,阿里云就將通義千問對標GPT-4的主力模型Qwen-Long輸入價格降至0.0005元/千tokens(文本處理的最小單元),降幅達97%,這一價格比此前豆包大模型降價后的0.0008 元/千 Tokens的價格便宜0.0003元;
更為直觀的對比是:降價后,用戶花一元錢可以買到豆包主力模型的125萬Tokens;同樣花一元在通義千問上,則最多可以買到200萬tokens。
而百度則更進一步,直接宣布將其目前調用量最大的兩款主力模型ENIRE Speed和ENIRE Lite全面免費,宣稱其開啟了大模型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調用的“免費時代”。
隨著字節跳動、阿里和百度打響大模型價格戰,也可預見的是,其他尚未做出反應的大模型廠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也或都將被迫卷入這場大模型價格戰中。
一大基本現實是:當前,國內頭部大模型玩家們在整體能力差異上,可能并不存在絕對領先的情況,大家都是處于趨同的存在,有的只是在能力上的各有特點與側重。而這些差異化等能力若一旦被市場認可,大家也會迅速跟進實現差距抹平乃至反超先行者。長文本處理能力,就是顯著一例:
此前,月之暗面公司的Kimi Chat因可處理高達200萬字的長文本推理能力而火爆出圈。對此,阿里、百度、360等公司也迅速做出反應,宣稱將推出比Kimi能力更強的長文本處理能力,其長文本處理能力也從Kimi Chat的200一路攀升至阿里通義千問的1000萬字長文本。
如此現實:其他大模型廠商們若不跟進阿里、百度、字節的這一波價格戰,除非其能擁有絕對領先的技術能力,否則,就可能只有被市場淘汰的份兒。畢竟在當前現實下,想要維持原本價格本已是一件難事兒,更何況當前這幾大大模型廠商已經開始讓用戶嘗到了更便宜乃至免費的滋味了。
而這對于諸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極度需要融資輸血的玩家而言,則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爭當大模型基礎設施供應商
大模型推理成本的大規模下降,是字節、阿里和百度在這輪降價力度上一家比一家狠的底氣所在——百度在2月份財報電話會議上上,李彥宏就曾表示:自文心大模型發布以來,百度不斷降低其推理成本,目前已降至去年3月版本的1%。
但從現實來說,推理成本下降可能并非是此輪廠商們調低價格的動力所在,廠商們降價的核心邏輯其實與過去互聯網上演的多輪價格戰是如出一轍。
在用更低價格吸引更多開發者和用戶使用大模型進行AI應用開發、訓練,激活市場對大模型的調用需求,在實現放水養魚、做大蛋糕的同時實現跑馬圈地,進而成為大模型時代的基礎設施供應商。
這種價格打法,過去多年在許多行業已然奏效——從外賣到打車再到云計算,無不如此。
以云計算為例,事實上時至今日,價格依舊是影響云計算廠商競爭的重要因素,是擴充份額的有效手段。
諸如阿里云,其在今年2月末在國內市場就進行了一場所謂史上最大力度降價,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的官網價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55%;隨后在4月份阿里云又面向海外市場宣布全球13個地域節點全線下調產品價格、平均降幅23%、最高降幅59%,覆蓋五大類產品、500+產品規格。
大降價也帶來了頗為顯著的效果——據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2024財年Q4及全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阿里云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至255.95億元,核心公共云產品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AI相關收入實現三位數增長,阿里云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45%至14.32億元。
當然,這種打法也并非無往不利,其也有相應的弊端乃至會造成最終的一地雞毛,過去的共享單車價格戰就是慘痛教訓。
在此,也希望大模型的價格戰不要步入這樣的后塵。
寫在最后:
在ChatGPT爆火以來,國內市場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就完成了從人人入局大模型的百模大戰到大廠降價開啟價格戰進行市場跑馬圈地的躍升,無疑,這展現了國內市場在大模型技術成本方面的長足進步,亦是國內市場競爭活力的體現。此輪降價,業內也多認為這將進一步激活市場對大模型需求,做大大模型整體市場蛋糕。
只不過,在當前大模型技術仍舊還處于發展探索期,其相關成本雖有下降但依舊高昂(特別是算力成本)的整體現實下,大廠商們就已急著跑馬圈地,有意讓價格成為競爭主導因素,是否會有些操之過急?
所以,這輪大模型價格戰,究竟是會進一步激活廠商們通過技術優化降低成本的能力,還是會將廠商拖入價格戰泥潭而無暇顧及技術長期主義,最終鬧得一地雞毛,唯有時間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