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24中國金融政策報告》指出,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箱充足,但調控面臨的挑戰也增多,主要有三個方面需要把握好。
一是如何理解信貸供需規律和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貨幣信貸要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總量上保持合理充裕,結構上有增有減。要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這既是對當前貨幣政策調控形勢的重要判斷,也對做好今后貨幣信貸工作提出新要求。
報告指出,首先,我國貨幣信貸存量規模已經很大,要深入理解盤活存量資金的內涵和作用,充分發揮好閑置、低效存量資金的作用,即使新增的貨幣信貸增長少一些,同樣能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其次,隨著經濟結構轉型、金融回歸本源,信貸投向會有相應調整,以前投放比較多的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信貸可能明顯下降,同時,科技創新、制造業、綠色發展、普惠小微等重點領域貸款增量和占比都在明顯上升。未來,直接融資占比上升也會對貸款產生良性替代效應,信貸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能必能明顯改善。最后,要從更長時間的跨周期視角去觀察經濟金融數據的匹配支持情況。貸款累積增量是一個比較好的評判角度,能客觀全面反映一段時間信貸政策的力度大小,以避免個別月份增量的特殊因素擾動。
二是如何有效發揮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效能。結構性工具是具有信貸結構調整的數量型工具,定位于總量工具的有效補充。創設、延續或退出結構性工具時,既要考慮經濟運行中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也要考慮金融機構提升對特定領域金融服務的意愿和能力。“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是未來結構性工具需要堅持的原則,其結果是要有效覆蓋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且薄弱的領域,既牽引撬動金融機構擴大相關領域的信貸投放,又從中長期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三是如何統籌好利率、匯率政策。2023年,國內利率穩步下行,而美元利率走高,中美利差出現倒掛,幅度一度超過200個基點,統籌保持好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難度加大。對此,既要堅持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又要多措并舉穩定市場預期,堅決對市場順周期、單邊行為進行糾偏,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堅決防范匯率超調風險。
對于2024年人民幣匯率,報告指出,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進入調整期,在通脹壓力緩解背景下,美歐啟動降息周期,貨幣政策由緊縮轉向中性,同時隨著海外經濟體庫存下降,帶動出口增速回升,外部因素有利于支撐人民幣穩定。人民幣匯率走勢最終決定于我國經濟基本面,2024年國內GDP增長目標在5%左右,IMF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中國2024年經濟增速為4.6%,未來國內經濟回升長期向好。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穩健貨幣政策精準實施,人民幣匯率有望逐步企穩回升。
此外,受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影響,地緣政治形勢變化莫測,如出現“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將助推避險情緒,美歐貨幣政策仍具有不確定性,人民幣匯率波幅區間可能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