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孫藝真
5月27日、28日,“布雷頓森林體系:過去80年與未來展望”國際會議暨2024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杭州舉辦。
會上,多位嘉賓多維度闡釋“金融強國”內涵,并就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提出建議。
多維度理解“金融強國”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于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做出明確要求。其中提到,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建設金融強國,推動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既能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將促進全球經濟和金融的穩定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認為,需特別關注金融強國的三個維度。
一是,金融強國要既看體量,又看體制、功能。從數量驅動到質量引領,是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路程。二是,既要看金融本身,又要看金融外,要從過去的金融內卷轉變到脫虛向實,明確金融的功能是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三是,既要看國內,又要看國外。金融強國的“強”一方面需要自身努力,另一方面要看全球影響力,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
圍繞如何深刻理解建設金融強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在會上指出,一是國內維度,金融強國不僅僅體現在金融自身能力強,還體現在金融配置資源的功能,以及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職能的增強,金融強國不僅有數量的標準還應該有質量的標準;二是國際維度,在國際金融領域應該具有較強的地位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以及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拓展業務和參與全球金融治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補充道:“金融強國最重要的三個特征是高效、穩健和國際影響力,這是一個有效運行、相對比較穩健、同時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金融系統。”
他認為,建設金融強國要注重三方面問題。一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和國際制度、體制和規則如何接軌;二是,要持續打造國際影響力,比如如何進一步推進人民幣邁向國際化;三是如何進一步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如香港的國際影響力。
數字金融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今年,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
“數字金融是‘五篇大文章’里的壓軸之作,也是很多科技創新的出發點。”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海洲在論壇上指出,“數字金融、數字經濟是比虛擬金融或者虛擬經濟更準確、更現代的表述。”
“數字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基礎,數字化既包括產業、經濟、社會的數字化,同時也包括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這兩者缺一不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發展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張健華指出,“金融業要做好數字化轉型。小型金融機構與大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會越拉越大,不僅在經濟社會中存在數字鴻溝,在金融業中也存在數字鴻溝。”
張健華舉例,以工商銀行為代表的國有銀行每年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投入200多億元,但也有很多小型金融機構一年投入不足千萬元。“這么大量級的差距,最終形成的結果一定是技術實力、技術能力上的差距會特別大。”
談到如何彌合不同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張健華認為,要搭建好金融業的基礎設施,特別是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這能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更好的便利,使它們同時搭上數字時代的快車。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既包括算力、算法、數據、支付清算網絡、交易場所等“硬設施”,也涵蓋監管、會計、公共服務及法律等方面的“軟設施”。
“未來可能有一個趨勢,中小金融機構中,最后一定會有一些從市場退出。有些是因為自身經營問題,還有一些就是數字化薄弱的問題,因為大機構現在數字化能力越來越強,而且下沉服務客戶時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張健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