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News 曹雙濤
編輯 | 楊博丞
備受外界期待的蘋果AI,終于正式推向市場。
結合蘋果WWDC2024發布會來看,Apple Intelligence即蘋果AI的核心功能包括:
一是圖生圖、圖生視頻、圖片消除等圖片功能。通過Image Playground用戶可創建動畫、插圖、草圖等,主要集成在Messages、Keynote、Freeform和Pages等應用中。
借助Genmoji,用戶可原創表情符號。通過Clean Up工具,可選定圖片中的內容進行智能消除。通過搜索場景,可實現搜索特定照片。
二是文生文、文生視頻、搜索問答等功能。通過iPhone手機中的郵件、備忘錄、Page等應有對文本重寫、校對、總結;借助Priority Messages和Smart Reply識別郵件中的問題,借助Memories創建主題或故事情節的短片。
但蘋果AI的這些功能幾乎是國產AI手機的常見功能,且推出和面向終端市場比蘋果還要早。如OPPO Find X7、vivo X100 Pro、小米14和華為 Pura 70 Pro+均支持圖片智能消除功能。
不僅如此,蘋果AI提到的能對備忘錄和電話中的音頻進行錄制、轉錄、總結,國產AI耳機早已實現該功能。如科大訊飛Nano+流光銀會議耳機、科大訊飛AI會議耳機PRO2可同時支持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多場景錄音轉寫等。
蘋果發布這些AI功能前,市場原本對蘋果抱有較高期待,認為蘋果或將引領新一輪AI革命。這讓WWDC發布會前蘋果股價直接打破2022年1月4日創下的182.94美元/股的記錄,達到184.95美元/股的歷史新高。
但發布會結束后,市場對蘋果能否借助這些AI功能提振銷量產生嚴重分歧。CNBC稱,這有可能會在秋季時帶動新一波的換機潮,吸引想要嘗鮮的使用者。
但Forrester分析師Dipanjan Chatterjee卻稱:蘋果的這些AI功能還不足以創造一個新的追隨者群體。
Global X的Tejas Dessai稱:“投資者顯然希望蘋果在人工智能方面制定更全面、更雄心勃勃的戰略。”受此影響,蘋果盤中股價暴跌超2%。
隨著當前國內外大模型市場的持續改變,以及智能手機廠商圍繞大模型推出的相關功能愈發趨同化,AI到底能為智能手機帶來多少增量,恐怕仍值得商榷。
一、AI手機功能趨同化,偶然之中也屬必然
當前全球手機廠商圍繞AI大模型衍生出三種商業模式/產品開發階段:以AI為功能為代表的AI-as-a-Feature、以AI為服務為代表的AI-as-a-Service、以AI為界面為代表的AI-as-Interface。
在AI-as-a-Feature中,因智能手機細分市場生存空間持續縮小,廠商圍繞某一細分市場機型推出特定大模型功能,恐難以給廠商帶來更多增量,且難以覆蓋廠商圍繞大模型投入的研發成本、硬件支出成本。
當整個智能手機被通用手機所占據,廠商基于實際銷售場景考慮,推出的AI手機要盡可能以大模型中常用、常見的功能為主,才能為自家AI手機增加更多賣點,帶動廠商銷量增長,這讓AI手機功能逐漸趨同化。
一方面,國內市場上很多消費者并不懂大模型,且他們的實際工作也用不到大模型。傳遞到終端市場上,我們在走訪華為、榮耀、OPPO、vivo等多家下沉市場門店時發現,很多門店銷售還是會重點給客戶強調某款智能手機的配置,突出這款手機使用幾年也不存在卡頓的情況。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雖說新能源汽車廠商已將大模型集成到智能座艙,但客戶對AI關注度并不高。
不僅僅是國內下沉市場,考慮到全球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職業差異、獲取信息方式差異等等,這種情況更為突出。
據Cisco 2023年消費者隱私調查顯示,全球有52%的受訪者對生成式AI工具不熟悉。盡管這些工具的使用在各年齡段和地理區域已經相對普及,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其不夠了解。
另一方面,文生文、圖生圖、搜索問答等場景是消費者使用較多,感知較為明顯的場景,如圖片場景具有覆蓋人群廣、消費者使用頻率相對高的特點。智能手機廠商卷影像、美圖能率先成為2023年借助大模型盈利的廠商之一,以及妙鴨相機、黏土特效爆火,市場從不缺現象級圖像類大模型原因均在此。
手機廠商終端門店通過展示圖片場景,將對AI不懂的客戶轉變為“懂”,進而增強客戶對該機型的認知,促進后續交易。
對于其他通用場景,廠商雖會強調他們是如何保護客戶隱私。蘋果WWDC發布會上強調,用戶在啟用通話錄音時,系統會確保另一方得到通知。
但Canalys相關報告指出,針對使用支持人工智能(AI)的智能手機,用戶最大憂心仍是隱私是否能獲得保障。高頻場景疊加弱隱私場景被深入挖掘有限,意味著后續AI手機功能或將更加趨同化。
二、AI手機如何讓更多實用主義者買單?
Canalys相關報告指出,目前對AI手機關注的消費者可分為四類:科技狂熱者、追求價值最大化者、實用主義者與懷疑論者。其中實用主義者以67.9%占比最多,但目前市面上真正的AI手機購買者卻是科技狂熱者。
市場預估等待2025年或2026年,追求價值最大化者和實用主義者才會為AI手機買單,相關供應鏈也將目標提前鎖定到該人群上。但隨著大模型市場的持續改變,追求價值最大化者和實用主義者可能會基于換購需求為AI手機買單,但能否給行業帶來爆發性增量,可能仍有待觀察。
在國內市場上,智能手機和通用大模型的通用場景幾乎存在高度重合。如百度文心一言能同時支持文生文、文生視頻、圖生圖等等。場景重合帶來的競爭,自然沖擊AI手機銷量。
一方面,不管是傳統智能手機、傳統PC目前均能支持AI大模型運行且不存在卡頓,影響輸出結果。但在當前AI手機、AI PC相對高昂的售價前,似乎很難說服消費者置換AI手機和AI PC。
以蘋果為例,據蘋果官網顯示,搭載M1以上芯片的Mac或iPad產品,都能夠支持蘋果AI功能,iPhone至少要搭載A17 Pro芯片。換言之,首款M1 Mac產品于2020年11月推出,使用幾年的Mac也能使用蘋果AI功能。智能手機若不討論iPhone 16系列的話,僅有iPhone 15 Pro系列能夠使用蘋果AI。
但從目前iPhone15在抖音、轉轉上的售價來看,僅靠這些常見AI功能想要帶動iPhone15銷量增長,可能面臨很多阻力。畢竟電商平臺有著如文心一言、美圖、Gemini等大模型平臺的低價會員。使用現有PC或智能手機并從電商平臺購買低價會員,讓不少消費者覺得這才真正具有性價比。
另一方面,不管是TOC端大模型持續卷入價格戰,或是TOB端大模型正沿著SaaS產業發展,價格力是大模型廠商保持競爭力的重要砝碼。通過價格戰持續完成行業洗牌,讓國內大模型市場份額逐漸集中,進而形成行業馬太效應,這就決定今年5月份大模型的價格戰只是開端而已,后續行業大模型價格戰將會愈發慘烈。
國內通用大模型廠商將通用場景價格拉得愈低,并將技術升級讓大模型在現有智能手機、傳統PC上運行更快,愈讓追求價值最大化者和實用主義者愈不想置換。
換言之,智能手機廠商若想讓更多消費者買單,也需要打造更多的通用差異化場景。且隨著用戶對大模型輸出的內容要求越來越高,又要保證輸出質量持續提高,這對手機廠商的綜合研發能力、成本把控能力等等,正提出更高要求。
除大模型陷入低價競爭外,AI手機或將同樣陷入價格戰中。
在海外市場,蘋果和三星除走大模型自研路線外,也在走大模型代理路線。三星Galaxy S24和Google Gemini深度整合,內建規模較小的Nano版本,并可通過云端使用Pro版本。在中國市場,三星和百度文心一言合作。
ChatGPT將在iOS 18、iPadOS 18和macOS Sequoia中提供,用戶無需賬戶也可免費訪問,訂閱者可連接賬戶訪問付費功能。有供應鏈人士透露,蘋果接下來也將整合其他模型,外界預期可能是百度文心一言和Google Gemini。
蘋果此舉也遭到馬斯克的吐槽,其在X上發文稱,蘋果不夠聰明,沒能力開發自己的AI,卻不知為何有辦法確保OpenAI保護你的安全與隱私,這顯然很荒唐。
智能手機廠商兜兜轉轉似乎又回到原來的起點,整個AI手機后續可能迎來更卷的市場。
三、蘋果還是那個“蘋果”嗎?
不可否認的是,基于蘋果系統的流暢性、高端定位在消費者心中的強滲透性,蘋果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如今年3月蘋果在中國市場將iPhone15系列降價1000元,當月蘋果在中國市場銷量增長約12%。
618期間,蘋果繼續加大促銷力度,京東iPhone15 Pro Max最高優惠2350元,iPhone15 Pro直降2100元。天貓iPhone、iPhone15 Pro、iPhone15 Pro Max券后分別優惠1400元、1900元、2150元。
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天貓618消費節于5月20日晚8點開售,開售1小時內,在手機數碼市場中,蘋果成交額超過15億元。而京東手機618競速榜顯示,iPhone 15 Pro蟬聯榜首17天,一周內售出超2萬件;iPhone 15也在排行榜前五,超200萬人購買,一周內售出1萬件。
但蘋果在中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相對穩定的背后,很大原因來自價盤的相對穩定,很少出現像安卓手機那樣大規模降價背刺消費者的情況。但現如今蘋果除了能靠降價繼續拉動銷量增長外,還有什么殺手锏呢?
且這種降價并不是在全球市場都能夠奏效,其在AI領域相較于三星的布局緩慢,讓三星依靠Galaxy S24搶下蘋果在多國TOP1的位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公布報告指出,2024年第1季(以出貨量為基準)在74個國家的智能型手機市場中,三星在38個國家排名第一,蘋果(Apple)排名第一的國家有16個,小米則有8個。
三星在亞洲、東歐、拉丁美洲等地的銷售表現亮眼,尤其在巴西、智利、波蘭等國拿下超過40%的市占率。而和2023年Q4相比,原本由蘋果領先的新加坡、中國臺灣等主要亞洲市場,三星也從蘋果手中搶下第一。
不僅如此,引領消費電子時代變革的蘋果,似乎正在遠去。
另韓媒Theelec引述業界消息指出,蘋果近期向SDC和LGD發送折疊式產品研發信息需求書向供應商咨詢產品開發所需的技術相關信息等。雖然尚未決定規格,但蘋果正與SDC討論類似折疊式手機的產品,LGD則負責折疊式IT產品。
但供應鏈預測,蘋果首款折疊屏手機最快也只能到2026年—2027年推出。只是隨著中國市場華為折疊屏手機銷量的增加,蘋果首款折疊屏手機推出時間可能還要延后。
結語:
Canalys曾預測稱,在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具備支持AI功能的手機占16%,2028年則會達到54%。
但坦白來說,目前AI手機仍處在行業關鍵的十字路口,隱私問題、場景問題、市場接受問題、大模型市場的持續改變等等,整個智能手機供應鏈到底要如何借助AI大模型為行業帶來更多增量,或許仍是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