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6月27日,國厚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厚資產)旗下債券“19國厚01”正式展期,實際兌付日和摘牌時間推遲至2025年6月27日。
根據展期安排,“19國厚01”債券本金(共計1.79億元)展期1年,利息正常兌付,展期期間票面利率保持不變,到期后兌付本金及展期期間利息。
據悉,國厚資產于2019年6月27日發行了“國厚資產2019年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也即“19國厚01”(債券代碼:112923)。債券發行金額為4億元,期限3+2年(附第3年末上調票面利率選擇權和投資者回售選擇權),票面利率7%,付息頻率為每年付息1次。
Wind顯示,截至目前,國厚資產境內存續的4只債券中,僅“22國厚01”正常存續,其余三只債券均已展期,四只債券余額合計21.42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國厚資產成立于2014年4月29日,注冊資本27.92億元。公司由中國東方資產全資子公司上海東興投資控股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東興投控)牽頭,聯合北京文投、光大信托、徐工集團等多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
國厚資產是國內首批、安徽首家具有金融不良資產批量收購處置業務資質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又稱地方AMC),曾成功紓困上市公司蓮花健康、康美藥業、中安科股份和紫光集團等多家困境企業,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計收購不良資產超1500億元,參與管理各類基金規模達1000億元。
雖身披種種光環,國厚資產今年以來卻接連出現債務違約、重大訴訟及資產凍結、被證監會處罰、被下調信用評級等一系列事件。
1月2日,國厚資產連發三份公告,先是披露公司截至公告發布,未能到期清償債務合計2.98億元;后又提到,截至2023年末,公司涉及訴訟案件8起,涉案金額超20億元,同時被凍結貨幣資金6129.96萬元。
前兩份公告中,國厚資產均有提及發生債務違約的原因主要系宏觀經濟下行所影響。
公司第三份公告公開了于2023年12月29日收到的中國證監會安徽監管局開出的警示函措施的行政處罰決議內容。
安徽證監局認為,國厚資產存在三大問題:“22國厚01”債券中,部分募集資金用于臨時補流,未按《募集說明書》約定的期限歸還;二是信息披露不及時,存在逾期負債與重大訴訟未按規定披露臨時報告的情形;三是信息披露不準確,年報中部分會計科目核算不規范。
1月3日,國厚資產公告稱,對發行“18國厚金融PPN001”和“18國厚金融PPN002”的原定到期日分別延后一年至2024年8月17日和2024年9月21日,付息頻率為半年付息一次。
國厚資產隨后在1月5日晚間發布回應道,稱公司目前經營正常,已根據監管部門的檢查要求,于1月2日在上交所、深交所和交易商協會發布了相關公告,公告所涉內容均已按照監管要求完成整改。
同時,公告提及的到期未能及時償還的債務,是在檢查時點下發生的,已通過和解或清償的方式得到了解決。其他因業務合作產生的債務糾紛,各方也在積極通過司法方式解決。
不過,上述解釋并未消除評級機構的質疑,1月8日,聯合資信于公告決定下調國厚資產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為A+,下調“19國厚01”的信用等級為A+,評級展望為負面。
國厚資產與信評機構間的意見分歧也并未到此結束。
4月30日,國厚資產披露公司債券2023年度報告。2023年度,公司合并口徑凈利潤虧損6.68億元,占2023年末公司合并口徑凈資產的16.12%;母公司口徑凈虧損8.82億元,占2023年末母公司口徑凈資產的25.03%。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為公司2023年度財務報告出具了帶強調事項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帶強調事項主要提示國厚資產2022和2023年度連續虧損,盈利能力持續下降。
同時,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指出,截至2023年末,國厚資產有息負債合計62.17億元,其中將于1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28.11億元。公司融資能力下降,流動性風險較高。
國厚資產認為上述虧損系聯營企業長安責任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虧損嚴重,公司計提大額減值所致。
5月9日,聯合資信評估發布公告,公司年度大額虧損是公司經營困境的反映,公司已然存在明顯流動性風險以及債務償還壓力,其正在推進的資產處置事項仍存在不確定性。
隨后于5月17日,聯合資信評估再發公告稱,收到國厚資產終止信評的申請。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述公司債2023年報中,國厚資產曾提到,公司2022年度凈利潤為虧損,導致公司未達到“22國厚01”募集說明書中約定的“年化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6%,且凈利潤不低于30000萬元”。
而伴隨2023年國厚資產凈利潤再度虧損,這也意味著,在“22國厚01”債券存續期內,國厚資產已連續兩年違反償債資金來源穩定性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