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藝
繼一季度業績超預期后,二季度飼料企業海大集團(002311.SZ)業績再超預期。
海大集團7月8日晚間披露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報告期,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50億元至22.01億元,同比增長86.33%至100.06%。
對比一季報,海大集團第二季度的歸母凈利潤區間在11.89億元至13.40億元之間。區間下限也已超過了公司上市以來單季利潤最高值。此前公司單季最高凈利潤為11.83億元。

海大集團主營兩大業務,其一為飼料、種苗和動保的養殖“黃金三角”業務(下合稱飼料業務),其二為以生豬養殖、水產品養殖為主的養殖業務。去年飼料業務和養殖業務占比分別約為87%和13%。
今年上半年業績大漲與核心主業飼料業務相關。公告顯示,上半年海大集團飼料主業實現飼料對外銷量約1080萬噸,同比增長約8%,市場份額和盈利均得到較好增長。
養殖業務近兩年成了風險業務。海大集團表示,今年上半年,堅持輕資產、低風險的生豬養殖模式,有效規避風險并實現穩定收益。
事實上,去年養殖業務就拖了后腿。2023年,海大集團養殖業務虧損,生豬、生魚養殖實現營業收入共約107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超過4億元。
其中水產養殖業務主要為生魚和對蝦,生魚養殖虧損金額超過3億元;生豬養殖業務,全年出欄約460萬頭,好在養殖成本下降,虧損可控。
受養殖業務虧損影響,去年海大集團增收不增利。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1,161.17億元,同比增長10.89%;而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41億元,同比下降7.31%。
隨著上游原材料成本的下降,今年形勢扭轉,一季度海大集團業績倍增。
今年一季度,海大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31.72億元,同比微降0.8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61億元,同比增長111.00%。
營收下降主因在于大部分農產品原材料下跌,飼料銷售單價下降。
主要原材料的價格降幅超過飼料銷售單價降幅,因此海大集團一季度銷售毛利率提升,凈利潤上升。
招商證券研報認為,海大集團一季度利潤同比大幅增長則源于飼料銷量增長、水產料結構優化帶動噸利提升以及生豬期貨套保帶動生豬養殖板塊扭虧。
如今二季度業績依然超預期,可見一季度海大集團這種量利齊增的趨勢在持續。
全年業績如何,還要看具體的兩大業務。
首先,飼料業務方面,海外增長空間打開。
海大集團已躍升至全球飼料企業第二位。在投資者交流會上,海大集團副總裁及董秘黃志健認為,“公司飼料銷量市占率并不高,行業天花板很高。”
海外飼料業務也成海大集團尋找增長點的一大方向。
2023年公司海外地區飼料實現銷量171萬噸,同比增長24%,占飼料總銷量的比例為7%。
“一是產品結構更優,高毛利產品占比高;二是公司的競爭優勢更突出,產品毛利額更高。” 黃志健表示。
黃志健表示,公司海外飼料業務,通過在當地建廠、當地銷售,同時配套優質種苗、動保以及專業技術服務體系,將國內成熟的“飼料+種苗+動?!秉S金三角海大模式復制到海外市場,形成產業鏈的競爭優勢,海外市場增長空間逐漸打開。
據介紹,在東南亞地區,海大集團以越南為核心,拓展印尼、孟加拉、馬來西亞等市場;
在非洲,以埃及作為橋頭堡,逐步向北非、東非市場延伸;
在南美地區,公司在厄瓜多爾也建立了業務布局,并已組建團隊開拓周邊國家。
其次,去年虧損的養殖行業,今年有望在豬價上行期受益。
生豬養殖周期已經處于周期底部末端,一旦景氣度上升,海大集團便可適時扭虧。
生豬養殖方面海大集團采取的是輕資產模式,此前受影響便不算大。其自繁自養比例低,主要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同時,育肥階段成本低。海大集團高管認為,近年來散戶退出生豬養殖市場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同時,在生豬養殖行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公司推行“外購仔豬、公司+家庭農場、鎖定利潤、對沖風險”的運營模式。
水產養殖方面,海大集團認為提升空間很大。
“水產養殖面臨走向專業化、工業化的過程,目前整體養殖效率不高,水產養殖效率的提升空間仍很大。” 黃志健稱,“公司看好工廠化對蝦養殖業務?!蓖瑫r,公司在對蝦種苗方面有突破,專業能力有沉淀。
對于后市,機構多表示樂觀。
“噸利或持續回升,生豬養殖有望貢獻利潤彈性?!闭猩套C券研報認為,飼料原料價格下跌或驅動公司盈利能力回升。母豬產能降至低位,今年下半年豬價或企穩回升,有望拉動公司飼料銷量維持高增。養殖方面,2024年至2025年,公司生豬出欄量或仍維持穩步增長,生豬養殖亦或在豬價上行期貢獻利潤彈性。
長江證券研報認為,海大集團過去3年市占率從5.8%提升至7%。當下飼料板塊開始逐步進入優勝劣汰階段,海大集團較強的增長確定性使得其稀缺性愈加突出,看好其長期成長。隨著下游養殖景氣度的逐步回升以及海外飼料業務進入快速增長期,公司業績有望實現快速增長,重點推薦。
海大集團年內股價漲幅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