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

浙江文藝出版社 | 可以文化 2024年6月
本書為作家莫言劇作《錦衣》的單行本,同時收錄作家關于戲劇創作的講稿一篇。《錦衣》是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后正式發表的首部作品。故事以清朝末年、革命烽煙正起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融合“人雞幻化”的志怪傳說和革命黨人攻打縣衙的歷史傳奇,揭露近代中國社會種種病癥,發現野性、豐盈的民間世界。
莫言另一部劇作集《酒香》亦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酒香》收錄了《高粱酒》《檀香刑》兩部劇作:前者以《紅高粱家族》為底本,重寫了“紅高粱”的故事;后者《檀香刑》改編自同名長篇小說,講述戲班班主孫丙組織鄉民反抗殖民者卻被施以“檀香刑”的悲劇,表達形式上,融合了傳統山東琴書、茂腔與歌劇藝術。莫言近年來減少了小說的創作。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除了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新作以劇本居多,譬如2017年發表的《錦衣》以及去年出版的《鱷魚》。
《文學三篇》

上海三聯書店 2024年6月
本書是一部政治哲學學者的文學評論集,作者選取了《格列佛游記》、作家卡夫卡與奧威爾的小說揭示它們是如何反映現代國家的特征的。《格列佛游記》中,飛島國就像是霍布斯政治學說中現代國家的理想形態,它無關乎具體的欲望或技藝,源于客觀的需要,因而是抽象、中立和普遍的。
卡夫卡的小說對現代國家的官僚制的刻畫,預言了新型政治“可見性”的喪失。卡夫卡描寫的并不是一般的官僚組織,也非巴爾扎克筆下的官場生態,而是受制于龐大的官僚體系的個人的體驗,官僚制與傳統政體的不同就在于,官僚制統治的人群并非貴族或是民眾,而是碰巧坐在寫字臺后面的人,卡夫卡小說對準的正是這樣的神秘莫測的寫字臺,無論是《審判》還是《城堡》都有寫字臺進行著文書檔案的統治。文書的統治界定者人們的身份,正是因為這樣,《城堡》里的K才會擁有兩種存在,一種是存在于官府記錄中的,另一種就是闖入城堡的、活生生的K。
作者洪濤,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蘇珊夫人》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群島圖書 2024年6月
本書收錄了簡·奧斯汀的三篇短篇遺作《蘇珊夫人》《沃森一家》《桑迪頓》。這三部小作品1871年首次出現于詹姆斯·愛德華·奧斯汀·利撰寫的《簡·奧斯汀回憶錄》第二版中,距離簡·奧斯汀逝世已有半個多世紀。其中,《蘇珊夫人》為完整的書信體小說,寫作時簡只有十九歲;《沃森一家》和《桑迪頓》均為未完成的小說。回憶錄中,詹姆斯·愛德華·奧斯汀·利將《蘇珊夫人》比作“柔弱得無法獨自站立的植物,但能從她扎根更深的其他作品中得到支撐”。
詹姆斯·愛德華·奧斯汀是簡的侄子,也是她眾多侄子侄女中唯一參加了葬禮的人。在他看來,簡姑媽的生活平平淡淡,沒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事情。姑媽在世時與文學圈中的作家沒有交集,去世后家人為了避免泄露隱私銷毀了許多資料,他只得依靠幾位同輩的回憶重塑姑媽的生平。
簡·奧斯汀,英國著名小說家,出生于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她從未進過正規學校,一生酷愛讀書寫作,代表作品有《北怒莊園》《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勸導》等。
《看見看不見的世界》

南海出版公司 | 新經典 2024年6月
一定是眼見為實嗎?經過與視障人士的長期相處,東京工業大學教授伊藤亞紗從空間、感覺、運動、語言和幽默五大主題,帶領讀者一起走進“看不見”的世界。在那里,視覺消失,身體生長出意想不到的可能。譬如說這世界上有四只腳的椅子,也有三只腳的椅子,本書關注的不是四只腳的椅子少了一只腳的“欠缺”,而是三只腳的“完整”。
社會當中,相比看得見的人,看不見的人總處于不利地位,由此形成了一種健全人引導、幫助殘疾人的支援關系。書中指出,這樣的“福利性態度”束縛了健全人和殘疾人雙方。所謂福利性態度,指健全人始終帶著一種緊張感,即“我必須為殘疾人提供幫助”。健全與殘缺需要被重新想象,作者寫道,生物并不生存于枯燥無味的客觀世界里,而是生活在根據自己和各種狀況的需要而創造出的幻覺。通過體會看不見的人利用感覺的方法,作者意識到過往關于“看”的理解是多么狹隘。 一方面,人們看到的并非總是有意義之物,另一方面,看不見的人的“看”能夠拓寬人們對視覺和身體的思考。
《哲學與戰爭》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鑄刻文化 2024年6月
京都學派是一個以京都大學為中心、將歐陸哲學的話語結構與佛教精神實質相互結合的哲學流派。其核心人物為西田幾多郎和田邊元。京都學派的影響是復雜的,一方面,學派以其迥異于西方哲學的“絕對無”的思想立場,為世界哲學做出了原創性的貢獻;另一方面,學派的一些成員的學術旺盛期,正值日本邁向軍國主義的不歸之路,他們在戰前與二戰期間發表的擁戰理論,在當時產生了負面影響。
作者闡釋道,京都學派主流借以為法西斯主義辯護的核心話術是圍繞著“近代的超克”(日語:近代の超克)這一關鍵詞展開的。所謂“近代的超克”,核心意義是通過一種綜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的文化—制度創新,克服西方文化機械主義與個人主義之弊,由此揭開人類歷史的新篇章。“超克”大大增加了論述者的民族自尊心,在現實歷史中,這一理念的宣揚卻起到了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活動進行學術掩護的作用。此外,“超克”論的支持者還忽視了另外一個重要的事實:在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同時,西方帝國主義實際上在向更少血腥色彩的掠奪方式轉型。
《人本主義》

中譯出版社 2024年6月
城市生活中,高樓大廈司空見慣,密集住宅千篇一律。為什么無聊的建筑這么多?在本書中,作者揭示人類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建筑“災難”:我們的城市正被建造得對人類充滿敵意。憑借三十年來的建筑經驗,以及對當代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引用,他分析了我們周圍的現代建筑讓人生病、感到不快,甚至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原因。
作者在書中詳細剖析了當代建筑的無聊之處,從思想到追求、形式到邏輯、材料到技術等等,他從諸多方面對無聊的建筑進行了總結。作者呼吁建筑應回歸人本主義,激發情感,承載文化,反映個性,而非單純的功能與效益。作者赫斯維克所屬工作室的項目作品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種子圣殿”、BFC外灘金融中心、天安千樹、西岸漩心、西安“生命之樹”等等。
《時間困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年6月
家庭與工作如何平衡?美國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對于這一難題予以社會學的回應。 她在一家美國財富500強企業化名度過三個夏天,采訪了從工廠工人到企業高管多個群體,驚訝地發現,盡管公司提倡工作家庭平衡、靈活工作時間地點和年假機會;盡管每個受訪者都強調“家庭第一”,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質疑長時間工作,也很少有人利用公司提供的彈性工作時間、陪產假。是因為員工們不了解這些政策,還是他們擔心享受這些政策的負面后果?
本書發現,家庭和職場的角色正在經歷著逆轉。家庭正在被“男性化”,越來越按照講究效率的“工作場所”的規則來運轉,個人需求被取代、壓制或耽延;而工作場所卻在被“女性化”,推行強調信任、團隊建設和周到對待“內在客戶”的管理哲學。換言之,工作已經成為了“家”——在那里人們感覺自己得到獎勵、受到關注、得到 “父親般”上級的鼓勵和同事們的支持;與此同時,家則成了一個在太少的時間里有太多事情要做的地方,變成了孤獨的“工作”場所。
《我的文豪》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 新行思 2024年6月
這是一部輕松的法國文學史,用漫畫重寫法國文豪列傳。書中作者帶領讀者見識了從16世紀拉伯雷、蒙田至19世紀左拉何20世紀普魯斯特、薩特及波伏瓦等法國作家的生活與創作。人們將看見蒙田在書房里進行嚴肅的自我分析,左拉躲在角落里窺視小說人物的發展。
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巴黎有座藝術橋》也一同被引進,書中將幾乎所有盧浮宮藏品都畫入書中,穿梭于八卦與歷史、藝術與文學之間,作者展現了波德萊爾如何區分杰作和垃圾;左拉怎樣捍衛印象派;普魯斯特怎么熱衷藝術,從中汲取靈感,以至于忘記把土豆煮熟。書后還附有人物索引,書里提到的藝術家及其畫作均可在其中找到來源。
作者卡特琳·莫里斯,出生于1980年,于2020年成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她也是史上第一位、至今唯一的法蘭西漫畫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