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孫藝真
A股IPO市場“寒冬”之下,今年年內已有5家企業IPO公司注冊批文到期但未能發行。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上述情況包括科志股份、新通藥物、僑龍應急、潤陽股份、浙江國祥5家企業。此外,截止9月,包括佳力奇、電子網、小方制藥、合合信息4家IPO企業注冊批文將臨近有效期。
2023年2月1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實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規定:“中國證監會的予以注冊決定,自作出之日起一年內有效,發行人應當在注冊決定有效期內發行股票,發行時點由發行人自主選擇。”
具體來看,科志股份因保薦機構華西證券被暫停保薦資格而未能正常上市。2022年6月30日,科志股份因申請北交所IPO股票停牌;今年7月23日,科志股份宣布復牌。
根據科志股份7月22日發布的復牌公告:“由于公司申請公開發行股票注冊批復有效期已于2024年7月20日屆滿,華西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被暫停保薦資格尚未恢復,目前不具備啟動發行上市的客觀條件,未能在注冊批復有效期屆滿前完成發行。”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企業IPO批文到了有效期但未能注冊存在多方面原因,包括保薦機構問題、公司業績問題、行業及市場因素、監管政策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等。
“這些因素可以單獨或共同作用,導致企業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發行。”田利輝說,今年5月,因事涉金通靈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華西證券被暫停保薦業務資格6個月。
另有投行人士認為,監管層明確指出嚴把上市入口關,在IPO上市條件提升的情況下,企業IPO批文到期未發行或與業績承壓有關。
隨著今年年內新"國九條"及科創板新規陸續發布,A股IPO上市門檻明顯抬升。
今年4月30日,滬深交易所發布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等9項業務規則,涉及企業上市板塊定位、完善強制退市指標及強化對中介機構違規行為的紀律處分力度等多個方面。
此次修訂對主板、創業板的財務指標進一步提高要求,提高科創板研發投入金額,此外,進一步明確板塊定位把握要求,主板突出“大盤藍籌”特色,明確科創板的主要服務方向。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5日,今年年內共有28家企業IPO過會,其中北交所11家,創業板5家,科創板6家,上證主板4家、深證主板2家。從募資金額來看,今年IPO募資總額為379.26億元,同比下降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