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電力公司“倒貼錢”?聊聊負電價背后的商業玄機與光伏發電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電力公司“倒貼錢”?聊聊負電價背后的商業玄機與光伏發電

電價還能降到負數?

文|硅谷101

最近全球各地越來越頻繁出現一個反常識的現象:用電不僅不花錢,反而還能賺錢。

在今年4月,德國電力市場出現了50個小時的負電價,無獨有偶,美國加州的電價也在部分時段跌至負數。到6月份,法國繼續出現負電價的情況,現貨市場日前電價跌到四年來的最低點:-5.76歐元/兆瓦時。

有些地區因為電能過多導致價格為負,但還有些地區卻正面臨著電能短缺,我們之前的一期文章就聊過,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一些地區出現了“用電荒”的情況。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負電價背后的商業玄機,以及新能源市場的未來。 

01 負電價與清潔能源

Chapter 1.1 太陽能產品飆升

首先,我們來說說為什么會出現負電價。

負電價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我所在的美國加州早在2017年就出現了負電價,去年的歐洲市場也有不少國家電價接連跌到負數,包括德國、荷蘭、芬蘭,其中德國、荷蘭甚至一度出現了-500歐元/兆瓦時的價格。

根據歐盟能源監管合作機構(ACER)發布的報告《歐盟電力批發市場的主要發展-2024年市場檢測報告》,在2023年,歐洲地區負電價次數急劇增長,總共50個電價競標地區中,有27個地區的負電價次數,打破7年間的最高記錄。

負電價出現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供給大于需求。因為某一個時間段太多的供給,用不掉又存不下來,只能希望需求側快點用掉這些多余的供給量。

造成這種情況的幕后黑手,正是清潔能源發電量過剩了。再具體一點來說就是,太陽能發電板的數量急劇增加。

因為風能的回報周期較長,而建設水力發電的大壩也需要很久,再加上水力發電設施需要在特定地形下建設,所以最快最簡潔的方式就是光伏設備了。

以我們所在的加州硅谷為例,從2014年到2023年這十年間,公共事業的太陽能發電量一度增長了近400%,全年最高發電量達到39320 GW/h。

加州四季陽光充足,且政策友好,確實是很適合光伏發電的地區,根據最新的統計,目前加州的光伏發電量已經達到了47GW,足以為1390萬戶家庭供電。

歐洲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BNetzA)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17GW,總裝機容量接近170GW,同比增長12%,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主要來自光伏,占總增長的83%。

之所以光伏發電發展如此迅速,行業的人告訴我們,有三個原因:

第一,最近20年技術突破了不少,太陽能板的轉化率從10%左右翻倍提升到了22%到24%。

第二,隨著太陽能板產量的增加,生產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第三,電價一直呈上漲趨勢。

這幾個原因疊加后,就讓光伏發電的成本,與傳統化石燃料基本齊平了,達到了Grid Parity(電網平價),進而更多用戶開始擁抱太陽能。

正是因為清潔能源增長過于迅速,導致電力市場在部分時段供過于求。

來自微軟能源戰略部的資深項目經理徐熠興(Ethan Xu),也補充了另外兩點負電價的原因。

Chapter 1.2 鴨子曲線

徐熠興(Ethan Xu)

微軟能源戰略部 資深項目經理

電力系統中,技術調節的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也是會出現負電價的,所以在供需不平等情況下,由于調節的能力有限,難以快速地改變供需關系,因此產生負的電價。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電網的阻塞,就比如說很多局部地區,它其實有很多便宜的電,某些地方如果出現了電網的阻塞,這些便宜的電它出不去,其他(地區)的電價仍然很高,但是在局部地區會出現負的電價。

在2022年,加州總共浪費了240萬兆瓦時的電量,其中95%是太陽能。到了正午陽光充足時,光伏發電量就會大幅提升,這個時候人們的用電需求幾乎全靠太陽能發電就能滿足,公共電網中的負荷被迫降到低點,而太陽落山后,公共電網的需求再次激增。

在這種狀態下,電網的凈負荷,即電力需求減去可再生能源,將呈“U”形,這也被稱為“鴨子曲線”(duck curve),因為此時的曲線看上去就像鴨子的肚子。

但如果在光伏發電的高峰時段,超出的電能不能被順利消納,將會對電網造成損傷,甚至帶來安全隱患。

電力系統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系統,就是它時時刻刻都需要保證,用電量和發電量一個平衡的關系,才能讓這個物理系統正常地運行。

如果光伏的發電量多太多的話,可能會造成電網穩定性的問題,風電和光伏,它都有間歇性和不可預測性,還有它會帶來電壓的波動,影響電能的質量。

所以電廠為了促進消耗,才出現了負電價的情況。可能你接著想問:既然電力過剩這么多,為什么不直接暫停發電呢?電力公司也不是沒拿個小算盤算過這筆賬。

如果停掉發電機,那損失將會更大。傳統的火力、核能發電廠,發電機的啟停成本非常大,重啟發電機甚至比一直開著所消耗的成本更高,頻繁關停會影響設備壽命和性能,還可能錯過后續的高電價時段。

煤電的啟動和停止往往是需要幾個小時,同時還伴隨著比較大的成本,需要消耗額外的燃煤來點火和升溫,以達到正常運行所需的溫度和壓力。

而核電幾乎需要一直保持穩定的發電,所以就很難進行調節,所以為了避免調節發電量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損失,煤電和核電他可能會選擇繼續發電,哪怕是負電價,他寧愿承擔小一點的負電價帶來的損失,他也不愿意去調節自己的發電帶來更大的損失,所以這屬于兩害相權取其輕。

所以電力公司打完算盤后,寧愿花錢刺激用電,也不能讓發電設備白白損耗。

如果實在消耗不掉,為了保護電網,最后的決定,將是舍棄這些清潔能源。

除了電力以外,美國德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在今年5月也出現了天然氣價格變成負數的情況。

原因是這些地區用于輸送天然氣的管道進入了維護期,過多的天然氣輸送不走,而迫于環保壓力,也不能被白白燃燒掉,因此帶來巨大的儲存成本。由于美國天然氣發電量占比最高,達到了近40%,也在當時進一步導致了電價下跌。

但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發現,矛盾的一點是:按理說,負電價的出現應該讓居民或者公司用電更便宜了對吧,因為我用電你給我錢嘛,但事實是,部分地區的居民用電成本反而在提高,大家并沒有占到負電價的便宜,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02 新能源的另一面:公用事業死亡螺旋

這個問題稍微有點復雜,在回答之前,我們先簡單介紹下電力市場的運作模式。

發電站會生產電力,然后傳輸到電力公司,也可以稱之為公共電網,此時發電方就會獲得來自電力公司的報酬,這個價格稱為“上網電價”(Net price),公共電網再將這些電賣給企業或個人。

電力交易也存在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批發市場只進行大宗電力交易,通常以兆瓦時(MWh)為單位,所謂的“現貨市場”,也屬于批發市場中。

而零售市場,則由電力公司來面向終端用戶,比如普通居民、小型企業、商業機構等,用電量相對更少。

當然,全球各地區電網的運作模式都不同,比如有些地區發電站和電網都屬于同一企業,或者大型企業直接向發電站進行購電,其中的環節就會有所變化。

電力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無法一概而論,我們舉例的模式只是便于大家理解后面的內容。

徐熠興(Ethan Xu)就告訴我們,在目前電力市場的運作模式下,普通用戶交的電費并不是直接跟負電價有相關性。有的地區可能受益,有的地方可能你還要倒貼錢。

負電價的話,基本上是只存在于電力批發市場上的。普通的用電用戶,他主要是在零售市場上,跟當地的電力公司去買電,所以普通用戶其實很少受到負電價的影響,而電力公司,它可能會根據整年的購電的平均的成本,向居民收取電費,他相當于,幫普通的用戶,平滑了電價的波動,所以普通用戶實際上是接觸不到負電價的。

在這種模式下,雖然居民沒接觸到負電價,也能享受到更低的用電成本。但有些地區的模式反而會給居民帶來額外負擔。比如部分歐洲地區。

在歐洲那邊,確實是有上網電價這樣的東西,是政府制定了用來保證,清潔能源的發電者,能夠有一個兜底的電價,所以當電力市場中它的批發電價低于上網電價的時候,政府會進行補貼,也就是說當出現負電價的時候,政府也會進行補貼,甚至補貼的比正電價還要更多,而這些確實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

因為要鼓勵清潔能源發展,要對他進行補貼的話,那政府就需要,找到這個錢去補貼清潔能源的發電者,而這個差價,政府就把這個成本就轉嫁到了消費者的頭上。

德國就有報告指出,當電網賣給企業的批發價格,低于付給發電站的上網電價時,其中的差額就會在加在零售市場的售價中,來彌補電網的運營成本,幾乎所有零售市場消費者,都需要在支付電費時繳納這項稅款。

批發市場電價更高,零售市場的附加費就會越低,反之,當批發價降到零以下,成為負價格的時候,零售市場用戶承擔的稅款就會增加。

而到了加州地區又不一樣了,由于政策支持,加州居民開始大量使用小型光伏發電設備,也就是屋頂的太陽能板,但這,反而可能讓公共電網的用電成本變得更高。

因為當更多家庭使用屋頂太陽能,他們從公共電網中購買電力將減少,電網發電與維護是有固定成本的,如果電網用戶減少,那每個人分攤的固定成本將變得更高,然后導致更多的用戶離開公共電網轉而擁抱光伏發電,并進一步提高公共電網的價格,這種情況被稱為“Utility death spiral”,公用事業死亡螺旋。

雖然新能源發電量,特別是太陽能在近年來出現飆升,也帶來了以上我們說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會引發環保人士對太陽能發電板的污染和能耗擔憂,但隨著碳中和成為全球各國和各大公司的目標,清潔能源的增長腳步依然不會停止。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25年時,可再生能源將超越煤炭發電,成為全球電力的主要來源。

美國銀行美國能源報告也顯示,預計到2030年,風能和太陽能分別將增加100GW和240GW的發電容量。

同時有分析預計,由于美國政府計劃到2050年實現net-zero“凈零排放”,將會帶動北美的太陽能產業市場規模從250億美元增長到1207億美元。

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來回答一個問題:正如我們之前《AI電力爭奪戰》那期里提到的擔憂,隨著AI科技的爆發,美國將迎來新一輪電力需求的增長,那么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是否能成為解決方案呢?

03 電能失衡與未來電力缺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為何美國一邊出現清潔能源過剩,另一邊卻頻繁爆出電力不足的新聞。

有些地方會有很多的清潔能源,但是它需要足夠多的電力傳輸線,把清潔能源從供電和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傳輸到用電中心。

但是美國的電力系統有這么一個問題,它不是一個連接得很好的電力系統,就美國西部、美國東部和德克薩斯州,它是三個相對獨立的電力系統。

同時在每一個獨立電力系統當中,各個地區的電力系統,它又是有一點各自為政的狀態,雖然它們之間是有一些電力傳輸的,但這個電力傳輸的能力并不夠大,所以這些電力并不能夠有效地,有效地傳輸到它真正需要被需要的地方。

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思路很簡單,那就是多建設清潔能源設施和電力傳輸線,美國政府也的確在推進相關政策,但在執行起來卻遇到了種種困難。

其中涉及到很多原因,比如說政治、政策、民意等等,就比如說用民意來舉例,其實美國人他希望你建設更多的電力傳輸線,但是他又不希望你在他家門口建立電力傳輸線。這就是普遍的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在美國有一個詞叫NIMBY,就 not in my backyard(別建在我家附近),就是你可以做對公共好的事情,但是不要在我家門口做。

有一個例子就是大概一兩年前,在美國的東北部地區,當時是想建一條 145 英里長的電力傳輸線,然后這個項目被因為法律的原因,被整整拖了兩年的時間。當地的一些環保主義者,和其他的一些組織提出來要反對建設這個電力傳輸線的,就他們的理由就是,建設電力傳輸線可能會需要砍樹,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等等。

根據徐熠興(Ethan Xu)對我們分享的數據,美國的電力傳輸線的建設大概每年以低于1%的速度在建設,而微軟能源戰略部的研究發現,如果美國真的要實現大規模的清潔電力,至少需要每年以大約2.5%左右的速度,去增長和擴建它自己的傳輸線和網絡,但現在的速度,是遠遠跟不上需要的速度的。

除了電力發展不均衡,隨著科技發展,未來不少行業將出現巨大的電力需求缺口。美國銀行發表的美國能源報告中,將美國用電增長主要歸納為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來自于AI發展。

我們之前的視頻講過,這兩年因為生成式AI的爆發,卷起了一股熱潮,不少科技巨頭紛紛斥巨資建設AI數據中心,帶來了龐大的用電需求。

徐熠興(Ethan Xu)

微軟能源戰略部 資深項目經理

數據中心這個行業大概會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進行增長,像今天的話,數據中心只占到了美國整個用電量的2.5%左右,然后預計到2030年左右,數據中心占美國整個用電量的比重,會占到7.5%左右,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飛躍。

而美國雖然電力發展早,但由于去工業化的理念,十多年來,整體用電并沒有較大增長,加上美國的基建能力較弱,導致電網建設速度跟不上AI的發展需求。

第二個原因是多個行業的電氣化。比如新能源汽車,雖然近期有所遇冷,但美國銀行認為,不論增長如何放緩,電車的整體數量依然會提升,那么充電需求還是會繼續增加。

數據表明,美國光是在2023年,小型電動車的電力需求就達到了1.6GW。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增長曲線還是非常陡峭的。

除了民用電動車外,不少中型和大型工業車輛,也正轉向電動化,這些車輛經常需要長途作業,工作時間和行駛里程相比民用車會更長。因此美國銀行估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的發展將給美國帶來10GW的電力負擔。

還有樓宇的電氣化,比如說用電去代替室內的供暖,同時還有制造業的電氣化,就比如說很多傳統的制造業,它可能是用石油等等來提供能源的,現在也在想辦法,用電來的方式來替代某些的工業的生產流程。

第三個原因則是來自于工廠的建設與發展,也就是制造業的回流。

既然電動汽車是趨勢,那生產肯定不能少。比如說,美國銀行的數據就預計到2027年,美國境內電池工廠的電力需求將達到3.5GW。

同時,美國為了將外流的芯片制造產業遷回國內,推出了《芯片法案》,預計新的芯片增長和生產將繼續帶來2GW的需求。

綜合計算其他各大領域的增長需求,考慮到新增的清潔能源與即將退役的火力發電廠后,美國銀行認為,到2030年,電力需求將增加70GW,電網的穩定性會承受區域性的挑戰,火力發電可能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我們之前的視頻也提到過,急劇增長的用電需求,也對碳中和的目標提出了挑戰,那既然火力發電不夠了,發展清潔能源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呢?

04 清潔能源如何撐起下一輪用電浪潮

我們目前面臨的現實是:一邊是清潔能源太多,導致電能溢出;而一邊電能缺口巨大,引發科技巨頭紛紛搶電。

在可控核聚變實現之前,目前的清潔能源行業能否支撐起下一輪電力需求增長呢?

我是認為大力發展清潔,是能夠非常有效地,填補電力的巨大需求的,但是我們要知道,電力系統它是一個需要實時平衡的系統。所以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同時,也需要大力發展儲能,就保證清潔能源,能夠比較有效地利用起來。

儲能,將會是平衡清潔能源供需關系重要的一環。

電能存儲方式主要分為電池、抽水蓄能和制氫。抽水蓄能對地形要求高,建設成本大,而制氫成本也不低,目前的轉化效率大概只有40%,所以現在光伏電廠普遍采用電池方案,發電量過大時給電池充電,夜晚再讓電池放電,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雖然儲能技術、設備成本以及效率一直是個挑戰,但目前太陽能公司們,都在全力發展和優化儲能方案。

過去的十年左右,像光伏設備大概它的成本下降了有90%,而今天看起來,儲能設備很有可能會經歷跟光伏設備類似的,一個成本下降的過程。其實過去十年,儲能設備的成本已經下降了80%左右,所以我比較樂觀地認為,儲能設備的這個成本,之后幾年還會繼續下降,能夠更大規模地應用到電網當中。

除了儲能問題外,決定光伏發電能否支撐起這輪電力需求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單位面積的轉換效率,換句話說,光伏發電能否在占地盡量小的情況下,發出足夠的電能。

業內人士給我們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如果要支撐起全美國的用電,只需要鋪設一萬平方英里的太陽能板就行,如果把美國所有的高速公路都鋪上太陽能板,那發出來的電全美就用不完了。

但對于新能源發電來說,不論是光伏還是風能,都是要靠天吃飯的,在環境條件不理想的時候,還得靠傳統能源去補充。

所以清潔能源目前較大的瓶頸,就在于如何靈活調度。

其實在電力的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是有一個所謂的不可能三角,一個就是可靠性,一個是清潔,還有一個是成本低廉。

對于清潔能源來說,它是滿足了這三個指標當中的清潔、成本低,但是因為清潔能源的發電需要靠天吃飯,它的可靠性是不太高的。

傳統的能源它也只是占到了這個不可能三角當中的兩個,一個是它可靠性比較高,因為你是隨時可以控制發電量,同時它的成本也不算特別高,但是傳統的發電它就是不夠清潔。

所以我們需要合理的搭配不同的發電技術,能夠實現這個不可能三角當中的每一項。

在未來的二三十年當中,這個清潔能源和傳統能源是會共存的,這樣才能保證電力系統中,能夠既可靠又有足夠多的清潔能源,同時成本還不是那么高。

為了解決靈活性的問題,不少公司開始使用AI打造的虛擬電廠來調控供電。

這樣的虛擬電廠沒有現實中的實體,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調度電力,讓電能實現效率與經濟的最大化。

有了AI的加持,系統就能更準確的預測未來的情況。

比如接下來的天氣如何、未來的哪個時間、哪個地點的用電需求將如何變化、電價是提高還是降低等等,這樣就能控制儲能系統合理的充放電,或者將同一個電網內,電能過剩的發電設施,調度傳輸到需求更大的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虛擬電網技術,不光是可以用來調控清潔能源,還能平衡傳統能源的負載,讓清潔能源與傳統能源互相配合,達到最大化的利用。

雖然目前清潔能源的占比還不算高,全美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僅占了21.4%,但根據路透社的消息,到2030年,清潔能源的發電占比將達到全球電力的三分之一以上。

我們也希望清潔能源能加速鋪開,在各種的技術面上,無論是效率、儲能還是虛擬電網,都能盡快繼續優化,也同時解決好太陽能面板面臨的一些爭議問題,讓全球減排目標進一步盡早實現。

特別是目前全球面臨新的一輪AI電力戰,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但科技發展的初衷,應該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如果文明進步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又何嘗不是舍本逐末呢?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電力公司“倒貼錢”?聊聊負電價背后的商業玄機與光伏發電

電價還能降到負數?

文|硅谷101

最近全球各地越來越頻繁出現一個反常識的現象:用電不僅不花錢,反而還能賺錢。

在今年4月,德國電力市場出現了50個小時的負電價,無獨有偶,美國加州的電價也在部分時段跌至負數。到6月份,法國繼續出現負電價的情況,現貨市場日前電價跌到四年來的最低點:-5.76歐元/兆瓦時。

有些地區因為電能過多導致價格為負,但還有些地區卻正面臨著電能短缺,我們之前的一期文章就聊過,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一些地區出現了“用電荒”的情況。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負電價背后的商業玄機,以及新能源市場的未來。 

01 負電價與清潔能源

Chapter 1.1 太陽能產品飆升

首先,我們來說說為什么會出現負電價。

負電價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我所在的美國加州早在2017年就出現了負電價,去年的歐洲市場也有不少國家電價接連跌到負數,包括德國、荷蘭、芬蘭,其中德國、荷蘭甚至一度出現了-500歐元/兆瓦時的價格。

根據歐盟能源監管合作機構(ACER)發布的報告《歐盟電力批發市場的主要發展-2024年市場檢測報告》,在2023年,歐洲地區負電價次數急劇增長,總共50個電價競標地區中,有27個地區的負電價次數,打破7年間的最高記錄。

負電價出現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供給大于需求。因為某一個時間段太多的供給,用不掉又存不下來,只能希望需求側快點用掉這些多余的供給量。

造成這種情況的幕后黑手,正是清潔能源發電量過剩了。再具體一點來說就是,太陽能發電板的數量急劇增加。

因為風能的回報周期較長,而建設水力發電的大壩也需要很久,再加上水力發電設施需要在特定地形下建設,所以最快最簡潔的方式就是光伏設備了。

以我們所在的加州硅谷為例,從2014年到2023年這十年間,公共事業的太陽能發電量一度增長了近400%,全年最高發電量達到39320 GW/h。

加州四季陽光充足,且政策友好,確實是很適合光伏發電的地區,根據最新的統計,目前加州的光伏發電量已經達到了47GW,足以為1390萬戶家庭供電。

歐洲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BNetzA)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17GW,總裝機容量接近170GW,同比增長12%,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主要來自光伏,占總增長的83%。

之所以光伏發電發展如此迅速,行業的人告訴我們,有三個原因:

第一,最近20年技術突破了不少,太陽能板的轉化率從10%左右翻倍提升到了22%到24%。

第二,隨著太陽能板產量的增加,生產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第三,電價一直呈上漲趨勢。

這幾個原因疊加后,就讓光伏發電的成本,與傳統化石燃料基本齊平了,達到了Grid Parity(電網平價),進而更多用戶開始擁抱太陽能。

正是因為清潔能源增長過于迅速,導致電力市場在部分時段供過于求。

來自微軟能源戰略部的資深項目經理徐熠興(Ethan Xu),也補充了另外兩點負電價的原因。

Chapter 1.2 鴨子曲線

徐熠興(Ethan Xu)

微軟能源戰略部 資深項目經理

電力系統中,技術調節的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也是會出現負電價的,所以在供需不平等情況下,由于調節的能力有限,難以快速地改變供需關系,因此產生負的電價。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電網的阻塞,就比如說很多局部地區,它其實有很多便宜的電,某些地方如果出現了電網的阻塞,這些便宜的電它出不去,其他(地區)的電價仍然很高,但是在局部地區會出現負的電價。

在2022年,加州總共浪費了240萬兆瓦時的電量,其中95%是太陽能。到了正午陽光充足時,光伏發電量就會大幅提升,這個時候人們的用電需求幾乎全靠太陽能發電就能滿足,公共電網中的負荷被迫降到低點,而太陽落山后,公共電網的需求再次激增。

在這種狀態下,電網的凈負荷,即電力需求減去可再生能源,將呈“U”形,這也被稱為“鴨子曲線”(duck curve),因為此時的曲線看上去就像鴨子的肚子。

但如果在光伏發電的高峰時段,超出的電能不能被順利消納,將會對電網造成損傷,甚至帶來安全隱患。

電力系統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系統,就是它時時刻刻都需要保證,用電量和發電量一個平衡的關系,才能讓這個物理系統正常地運行。

如果光伏的發電量多太多的話,可能會造成電網穩定性的問題,風電和光伏,它都有間歇性和不可預測性,還有它會帶來電壓的波動,影響電能的質量。

所以電廠為了促進消耗,才出現了負電價的情況。可能你接著想問:既然電力過剩這么多,為什么不直接暫停發電呢?電力公司也不是沒拿個小算盤算過這筆賬。

如果停掉發電機,那損失將會更大。傳統的火力、核能發電廠,發電機的啟停成本非常大,重啟發電機甚至比一直開著所消耗的成本更高,頻繁關停會影響設備壽命和性能,還可能錯過后續的高電價時段。

煤電的啟動和停止往往是需要幾個小時,同時還伴隨著比較大的成本,需要消耗額外的燃煤來點火和升溫,以達到正常運行所需的溫度和壓力。

而核電幾乎需要一直保持穩定的發電,所以就很難進行調節,所以為了避免調節發電量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損失,煤電和核電他可能會選擇繼續發電,哪怕是負電價,他寧愿承擔小一點的負電價帶來的損失,他也不愿意去調節自己的發電帶來更大的損失,所以這屬于兩害相權取其輕。

所以電力公司打完算盤后,寧愿花錢刺激用電,也不能讓發電設備白白損耗。

如果實在消耗不掉,為了保護電網,最后的決定,將是舍棄這些清潔能源。

除了電力以外,美國德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在今年5月也出現了天然氣價格變成負數的情況。

原因是這些地區用于輸送天然氣的管道進入了維護期,過多的天然氣輸送不走,而迫于環保壓力,也不能被白白燃燒掉,因此帶來巨大的儲存成本。由于美國天然氣發電量占比最高,達到了近40%,也在當時進一步導致了電價下跌。

但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發現,矛盾的一點是:按理說,負電價的出現應該讓居民或者公司用電更便宜了對吧,因為我用電你給我錢嘛,但事實是,部分地區的居民用電成本反而在提高,大家并沒有占到負電價的便宜,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02 新能源的另一面:公用事業死亡螺旋

這個問題稍微有點復雜,在回答之前,我們先簡單介紹下電力市場的運作模式。

發電站會生產電力,然后傳輸到電力公司,也可以稱之為公共電網,此時發電方就會獲得來自電力公司的報酬,這個價格稱為“上網電價”(Net price),公共電網再將這些電賣給企業或個人。

電力交易也存在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批發市場只進行大宗電力交易,通常以兆瓦時(MWh)為單位,所謂的“現貨市場”,也屬于批發市場中。

而零售市場,則由電力公司來面向終端用戶,比如普通居民、小型企業、商業機構等,用電量相對更少。

當然,全球各地區電網的運作模式都不同,比如有些地區發電站和電網都屬于同一企業,或者大型企業直接向發電站進行購電,其中的環節就會有所變化。

電力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無法一概而論,我們舉例的模式只是便于大家理解后面的內容。

徐熠興(Ethan Xu)就告訴我們,在目前電力市場的運作模式下,普通用戶交的電費并不是直接跟負電價有相關性。有的地區可能受益,有的地方可能你還要倒貼錢。

負電價的話,基本上是只存在于電力批發市場上的。普通的用電用戶,他主要是在零售市場上,跟當地的電力公司去買電,所以普通用戶其實很少受到負電價的影響,而電力公司,它可能會根據整年的購電的平均的成本,向居民收取電費,他相當于,幫普通的用戶,平滑了電價的波動,所以普通用戶實際上是接觸不到負電價的。

在這種模式下,雖然居民沒接觸到負電價,也能享受到更低的用電成本。但有些地區的模式反而會給居民帶來額外負擔。比如部分歐洲地區。

在歐洲那邊,確實是有上網電價這樣的東西,是政府制定了用來保證,清潔能源的發電者,能夠有一個兜底的電價,所以當電力市場中它的批發電價低于上網電價的時候,政府會進行補貼,也就是說當出現負電價的時候,政府也會進行補貼,甚至補貼的比正電價還要更多,而這些確實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

因為要鼓勵清潔能源發展,要對他進行補貼的話,那政府就需要,找到這個錢去補貼清潔能源的發電者,而這個差價,政府就把這個成本就轉嫁到了消費者的頭上。

德國就有報告指出,當電網賣給企業的批發價格,低于付給發電站的上網電價時,其中的差額就會在加在零售市場的售價中,來彌補電網的運營成本,幾乎所有零售市場消費者,都需要在支付電費時繳納這項稅款。

批發市場電價更高,零售市場的附加費就會越低,反之,當批發價降到零以下,成為負價格的時候,零售市場用戶承擔的稅款就會增加。

而到了加州地區又不一樣了,由于政策支持,加州居民開始大量使用小型光伏發電設備,也就是屋頂的太陽能板,但這,反而可能讓公共電網的用電成本變得更高。

因為當更多家庭使用屋頂太陽能,他們從公共電網中購買電力將減少,電網發電與維護是有固定成本的,如果電網用戶減少,那每個人分攤的固定成本將變得更高,然后導致更多的用戶離開公共電網轉而擁抱光伏發電,并進一步提高公共電網的價格,這種情況被稱為“Utility death spiral”,公用事業死亡螺旋。

雖然新能源發電量,特別是太陽能在近年來出現飆升,也帶來了以上我們說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會引發環保人士對太陽能發電板的污染和能耗擔憂,但隨著碳中和成為全球各國和各大公司的目標,清潔能源的增長腳步依然不會停止。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25年時,可再生能源將超越煤炭發電,成為全球電力的主要來源。

美國銀行美國能源報告也顯示,預計到2030年,風能和太陽能分別將增加100GW和240GW的發電容量。

同時有分析預計,由于美國政府計劃到2050年實現net-zero“凈零排放”,將會帶動北美的太陽能產業市場規模從250億美元增長到1207億美元。

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來回答一個問題:正如我們之前《AI電力爭奪戰》那期里提到的擔憂,隨著AI科技的爆發,美國將迎來新一輪電力需求的增長,那么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是否能成為解決方案呢?

03 電能失衡與未來電力缺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為何美國一邊出現清潔能源過剩,另一邊卻頻繁爆出電力不足的新聞。

有些地方會有很多的清潔能源,但是它需要足夠多的電力傳輸線,把清潔能源從供電和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傳輸到用電中心。

但是美國的電力系統有這么一個問題,它不是一個連接得很好的電力系統,就美國西部、美國東部和德克薩斯州,它是三個相對獨立的電力系統。

同時在每一個獨立電力系統當中,各個地區的電力系統,它又是有一點各自為政的狀態,雖然它們之間是有一些電力傳輸的,但這個電力傳輸的能力并不夠大,所以這些電力并不能夠有效地,有效地傳輸到它真正需要被需要的地方。

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思路很簡單,那就是多建設清潔能源設施和電力傳輸線,美國政府也的確在推進相關政策,但在執行起來卻遇到了種種困難。

其中涉及到很多原因,比如說政治、政策、民意等等,就比如說用民意來舉例,其實美國人他希望你建設更多的電力傳輸線,但是他又不希望你在他家門口建立電力傳輸線。這就是普遍的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在美國有一個詞叫NIMBY,就 not in my backyard(別建在我家附近),就是你可以做對公共好的事情,但是不要在我家門口做。

有一個例子就是大概一兩年前,在美國的東北部地區,當時是想建一條 145 英里長的電力傳輸線,然后這個項目被因為法律的原因,被整整拖了兩年的時間。當地的一些環保主義者,和其他的一些組織提出來要反對建設這個電力傳輸線的,就他們的理由就是,建設電力傳輸線可能會需要砍樹,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等等。

根據徐熠興(Ethan Xu)對我們分享的數據,美國的電力傳輸線的建設大概每年以低于1%的速度在建設,而微軟能源戰略部的研究發現,如果美國真的要實現大規模的清潔電力,至少需要每年以大約2.5%左右的速度,去增長和擴建它自己的傳輸線和網絡,但現在的速度,是遠遠跟不上需要的速度的。

除了電力發展不均衡,隨著科技發展,未來不少行業將出現巨大的電力需求缺口。美國銀行發表的美國能源報告中,將美國用電增長主要歸納為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來自于AI發展。

我們之前的視頻講過,這兩年因為生成式AI的爆發,卷起了一股熱潮,不少科技巨頭紛紛斥巨資建設AI數據中心,帶來了龐大的用電需求。

徐熠興(Ethan Xu)

微軟能源戰略部 資深項目經理

數據中心這個行業大概會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進行增長,像今天的話,數據中心只占到了美國整個用電量的2.5%左右,然后預計到2030年左右,數據中心占美國整個用電量的比重,會占到7.5%左右,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飛躍。

而美國雖然電力發展早,但由于去工業化的理念,十多年來,整體用電并沒有較大增長,加上美國的基建能力較弱,導致電網建設速度跟不上AI的發展需求。

第二個原因是多個行業的電氣化。比如新能源汽車,雖然近期有所遇冷,但美國銀行認為,不論增長如何放緩,電車的整體數量依然會提升,那么充電需求還是會繼續增加。

數據表明,美國光是在2023年,小型電動車的電力需求就達到了1.6GW。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增長曲線還是非常陡峭的。

除了民用電動車外,不少中型和大型工業車輛,也正轉向電動化,這些車輛經常需要長途作業,工作時間和行駛里程相比民用車會更長。因此美國銀行估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的發展將給美國帶來10GW的電力負擔。

還有樓宇的電氣化,比如說用電去代替室內的供暖,同時還有制造業的電氣化,就比如說很多傳統的制造業,它可能是用石油等等來提供能源的,現在也在想辦法,用電來的方式來替代某些的工業的生產流程。

第三個原因則是來自于工廠的建設與發展,也就是制造業的回流。

既然電動汽車是趨勢,那生產肯定不能少。比如說,美國銀行的數據就預計到2027年,美國境內電池工廠的電力需求將達到3.5GW。

同時,美國為了將外流的芯片制造產業遷回國內,推出了《芯片法案》,預計新的芯片增長和生產將繼續帶來2GW的需求。

綜合計算其他各大領域的增長需求,考慮到新增的清潔能源與即將退役的火力發電廠后,美國銀行認為,到2030年,電力需求將增加70GW,電網的穩定性會承受區域性的挑戰,火力發電可能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我們之前的視頻也提到過,急劇增長的用電需求,也對碳中和的目標提出了挑戰,那既然火力發電不夠了,發展清潔能源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呢?

04 清潔能源如何撐起下一輪用電浪潮

我們目前面臨的現實是:一邊是清潔能源太多,導致電能溢出;而一邊電能缺口巨大,引發科技巨頭紛紛搶電。

在可控核聚變實現之前,目前的清潔能源行業能否支撐起下一輪電力需求增長呢?

我是認為大力發展清潔,是能夠非常有效地,填補電力的巨大需求的,但是我們要知道,電力系統它是一個需要實時平衡的系統。所以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同時,也需要大力發展儲能,就保證清潔能源,能夠比較有效地利用起來。

儲能,將會是平衡清潔能源供需關系重要的一環。

電能存儲方式主要分為電池、抽水蓄能和制氫。抽水蓄能對地形要求高,建設成本大,而制氫成本也不低,目前的轉化效率大概只有40%,所以現在光伏電廠普遍采用電池方案,發電量過大時給電池充電,夜晚再讓電池放電,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雖然儲能技術、設備成本以及效率一直是個挑戰,但目前太陽能公司們,都在全力發展和優化儲能方案。

過去的十年左右,像光伏設備大概它的成本下降了有90%,而今天看起來,儲能設備很有可能會經歷跟光伏設備類似的,一個成本下降的過程。其實過去十年,儲能設備的成本已經下降了80%左右,所以我比較樂觀地認為,儲能設備的這個成本,之后幾年還會繼續下降,能夠更大規模地應用到電網當中。

除了儲能問題外,決定光伏發電能否支撐起這輪電力需求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單位面積的轉換效率,換句話說,光伏發電能否在占地盡量小的情況下,發出足夠的電能。

業內人士給我們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如果要支撐起全美國的用電,只需要鋪設一萬平方英里的太陽能板就行,如果把美國所有的高速公路都鋪上太陽能板,那發出來的電全美就用不完了。

但對于新能源發電來說,不論是光伏還是風能,都是要靠天吃飯的,在環境條件不理想的時候,還得靠傳統能源去補充。

所以清潔能源目前較大的瓶頸,就在于如何靈活調度。

其實在電力的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是有一個所謂的不可能三角,一個就是可靠性,一個是清潔,還有一個是成本低廉。

對于清潔能源來說,它是滿足了這三個指標當中的清潔、成本低,但是因為清潔能源的發電需要靠天吃飯,它的可靠性是不太高的。

傳統的能源它也只是占到了這個不可能三角當中的兩個,一個是它可靠性比較高,因為你是隨時可以控制發電量,同時它的成本也不算特別高,但是傳統的發電它就是不夠清潔。

所以我們需要合理的搭配不同的發電技術,能夠實現這個不可能三角當中的每一項。

在未來的二三十年當中,這個清潔能源和傳統能源是會共存的,這樣才能保證電力系統中,能夠既可靠又有足夠多的清潔能源,同時成本還不是那么高。

為了解決靈活性的問題,不少公司開始使用AI打造的虛擬電廠來調控供電。

這樣的虛擬電廠沒有現實中的實體,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調度電力,讓電能實現效率與經濟的最大化。

有了AI的加持,系統就能更準確的預測未來的情況。

比如接下來的天氣如何、未來的哪個時間、哪個地點的用電需求將如何變化、電價是提高還是降低等等,這樣就能控制儲能系統合理的充放電,或者將同一個電網內,電能過剩的發電設施,調度傳輸到需求更大的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虛擬電網技術,不光是可以用來調控清潔能源,還能平衡傳統能源的負載,讓清潔能源與傳統能源互相配合,達到最大化的利用。

雖然目前清潔能源的占比還不算高,全美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僅占了21.4%,但根據路透社的消息,到2030年,清潔能源的發電占比將達到全球電力的三分之一以上。

我們也希望清潔能源能加速鋪開,在各種的技術面上,無論是效率、儲能還是虛擬電網,都能盡快繼續優化,也同時解決好太陽能面板面臨的一些爭議問題,讓全球減排目標進一步盡早實現。

特別是目前全球面臨新的一輪AI電力戰,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但科技發展的初衷,應該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如果文明進步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又何嘗不是舍本逐末呢?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高碑店市| 常山县| 常宁市| 石柱| 陵水| 荔波县| 鄂托克前旗| 彭泽县| 绥阳县| 抚宁县| 尚志市| 五寨县| 太仓市| 潮州市| 庆城县| 雷山县| 三亚市| 沁水县| 克什克腾旗| 育儿| 剑川县| 易门县| 台江县| 江门市| 胶州市| 隆德县| 合川市| 东兰县| 南京市| 恩平市| 吉隆县| 禄丰县| 琼结县| 新乐市| 和政县| 乌拉特中旗| 新源县| 遂平县| 叙永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