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令人驚嘆。
投資界-并購最前線獲悉,昨晚通威股份發布公告,擬不超過50億元向潤陽股份增資并取得其控股權。交易完成后,潤陽股份將成為公司控股子公司。至此,光伏史上最大并購誕生。
如此一幕,業內驚訝——不僅因為2023年電池出貨量的“老大”吞并“老五”,為光伏行業醞釀已久的大整合拉開序幕,頗具借鑒意義;另一方面,相較于潤陽股份謀求IPO時的最高400億元估值,如今的價格堪稱“打骨折”。
此次操刀的通威股份,我們并不陌生。現任董事會董事長兼CEO劉舒琪,一位89年女生,此前她的身影也出現在一級市場。
女掌門操刀,締造光伏史上最大并購
我們先看交易細節:
根據《增資意向協議》,將先由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對潤陽股份進行現金增資10億元,以滿足潤陽股份生產經營需要;
在完成對潤陽股份盡職調查以及審計、評估工作,并與各方達成正式增資具體方案后,通威股份將以自有或自籌資金向潤陽股份現金增資,同時現金收購悅達集團前述增資10億元取得的潤陽股份股權。
由此,通威股份將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于51%的股權,交易總計金額不超過人民幣50億元。交易完成后,潤陽股份將成為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締造光伏史最大一筆并購案。
作為本次的收購方,通威股份的故事向來為人津津樂道。1982年劉漢元夫婦成立通威,起初以以網箱養殖技術起家,后又做起魚飼料生意。2004年通威股份登陸上交所,成為國內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商。
轉折點發生在2006年。看到能源轉型的巨大前景,劉漢元帶領通威股份跨界光伏,以上游為切口,布局硅料和電池片,最終成為光伏兩大主要環節的龍頭企業。時至今日,通威股份市值超800億元。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2023年3月,通威股份第八屆董事會第九次會議上,董事長謝毅將帥印交于實控人劉漢元之女劉舒琪,她同時兼任公司CEO。資料顯示,劉舒琪生于1989年,畢業于英國倫敦女王瑪麗大學本科。
上任一年,劉舒琪留給外界深刻印象。據公開信息,她接連推進公司企業數字化轉型、全球供應鏈體系建設、光伏產品出海等相關布局。今年5月,更是拿下了千億光伏巨頭隆基綠能391億的純晶硅產品銷售合同。回看過去一年,恰遇行業波動,劉舒琪接班之路談不上順遂,但她也從中看到了更多機遇,“行業優勝劣汰不可避免”,在她看來,這正是頭部企業進一步擴大經營優勢,鞏固市場份額的機會。
眼下,光伏行業風起云涌。透過這筆收購,或許可以看到通威股份的布局——正如公告中解釋:進一步鞏固公司在全球光伏產業的領先競爭優勢,落實公司“打造世界級清潔能源運營商”的長期戰略目標,基于潤陽股份自上游工業硅到終端光伏電站的完善產業布局,以及在美國、泰國、越南等海外區域的產能及市場積累。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通威股份資產總額達到1797.24億元,其中流動資產709.65億元,“并不差錢”。
一家明星獨角獸打折賣身
此次賣身的潤陽股份,曾是一級市場明星獨角獸。
具體來看,潤陽股份專注于高效太陽能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已成為電池片領域龍頭企業。本次收購公告中也提到,2020年至2022 年,潤陽股份連續3年電池出貨排名全球前三, 2023 年電池出貨全球前五。
在此之前,潤陽股份一直寄希望于IPO——2022年11月,潤陽股份正式申報創業板IPO。其中計劃募資40億元,用于年產5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年產5GW異質結電池片生產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彼時,招股書中揭開潤陽股份背后一眾VC/PE:
2017年6月,江蘇鹽城國資悅達新能源向潤陽股份增資,后者總投資15億元的2GW高效電池項目,也由此落戶鹽城。
2018 年 9 月,主要由鹽城國資出資的鹽城元潤,再次向潤陽股份增資;一年后,建湖宏創入股。梳理下來,潤陽股份早期成長歷程中,離不開鹽城國資的一路支持。
較為轟動的是2020年9月,15名股東向潤陽股份投資3.2億元。這也是潤陽股份申報IPO前的最后一筆融資。
但上市遠不如想象中順利。去年6月,潤陽股份獲得IPO批文。然而一年之后,由于公司未能在一年有效期內發行,批文失效,IPO之路戛然而止。
剖析其中緣由,除了潤陽股份自身業務風險之外,這也是眼下一批光伏企業面臨的困境。光伏本就是周期性行業,前兩年光伏產業曾迎來一波爆發式增長,并由此誕生了不少造富神話。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216.88GW,累計裝機量超過600GW,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但爆發的背后,更多壓力隨之而來,周期低谷下光伏企業們盈利水平也有了更多不確定性。
于是我們看到,今年已經有多家光伏產業鏈企業先后申請撤回或中止IPO計劃,中潤光能、美晶新材、儒興科技、陸海新能……情況不容樂觀。
行業變化悄然發生。今年5月召開的“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光伏行業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行業,更宜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解決目前的行業困境。”其中還特別提到,鼓勵行業兼并重組,暢通市場退出機制。當一些企業“撐不下去”,光伏行業并購潮來了。
曾有媒體報道,潤陽股份估值一度高達400億元,對比此次收購價格無疑是“打骨折”。但眼下,賣身或許最好的選擇。
IPO失敗后,大時代里的另一種選擇
某種程度上,這是IPO節奏收緊后的一些變化。
相似一幕是在去年9月,黑石集團考慮收購光伏設備制造商古瑞瓦特的消息傳出,為后者估值約15億美元。在此之前,古瑞瓦特已經二度IPO遇挫,上市之路似乎遙遙無期。隨后圈內流傳,黑石開始尋求債務融資推進收購。
背后的邏輯如出一轍。起初,黑石曾出價10億美元,一度被光伏同行視為“誠意不足”的表現——要知道,早前古瑞瓦特估值已超130億元,近乎首次出價的兩倍,堪稱“腰斬”。
隨著IPO門檻升高,芯片行業也在上演類似一幕。去年7月,明星芯片公司納芯微曾宣布擬以現金方式收購昆騰微67.6%股權。后者估值約15億,此前同樣兩次沖刺IPO,但最終選擇撤單。令人意外的是,這筆交易已于上周正式終止,公告顯示,“商洽過程中外部市場環境變化”成為折戟原因。
“實際上,即使打折出售,能夠這樣順利完成的交易還是少數,成功案例也無法復制。”談起潤陽股份被收購,一位VC朋友感嘆不易。
近期,他接觸到一家新能源企業,細分領域頭部,融資多輪,估值百億,此前因港股估值走低于是尋求并購,與一家上市公司溝通幾輪下來,最終因為創始人執著IPO中止了交易。
背后原因不難理解——離IPO只差臨門一腳,企業不甘于被出售,投資人也放不下豐厚紙面收益。但面臨回購、對賭種種壓力,企業折價“賣身”自救,也是一種選擇。
“企業家和財務投資方能否擺平心態,是決定交易走向的關鍵性因素。”交流一圈下來,這是大多數人的感受。
但形勢比人強。“國九條后,我接觸過的幾家已盈利企業,實控人或多或少都有了出售公司的想法。”一位投行人士分析,這幾家公司IPO撤單后,都背負著一定的投資人回購壓力,尋求并購曲線救國。
而在證監會發文鼓勵上市公司對擬上市公司進行并購重組后,一些上市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正在為行業內IPO撤單的企業拉清單,并咨詢其是否有被并購意向,以跟隨行業并購重組的步伐。
“沒有完美的并購,只有合適的價格。”序幕正徐徐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