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點
近日,印度OYO在最新的G輪融資中籌集了1457億印度盧比(約1.75億美元)。
其中創始人Ritesh Agarwal通過新成立的Patient Capital領投了9900萬美元,占本輪融資總額的67%,此次融資后,Patient Capital將直接持有OYO 3.98%的股份,截至目前,OYO已累計融資超過30億美元。
有趣的是,這次OYO的最大股東軟銀并未參與此次融資。
1、掙扎的上市路
回顧過去幾年,OYO一直在上市之路上來回掙扎。
2021年10月,OYO正式啟動上市計劃,在提交的初步申請文件中,OYO計劃在IPO中籌資11.3億美元。
2022年5月,OYO宣布擱置今年的IPO計劃,擔心市場低迷可能影響其估值。
2022年9月,OYO在印度證監會提交新的財務文件,計劃在2023年初進行IPO,不過融資規模已從11億美元縮減至8億美元,縮減幅度達到33%。同時軟銀將OYO的賬面估值下調20%至65億美元。
2023年1月,印度證監會表示退回了OYO的招股書。
2023年3月,OYO計劃將IPO融資規模縮減至4億至6億美元,并計劃于2021年11月前后上市。
2024年5月,OYO撤回2023年3月提交的上市申請,但并未放棄上市計劃,有消息稱,OYO計劃通過通過美元債券融資至多4.5億美元,預計完成后繼續推進上市。
這幾年下來,不說是屢敗屢戰,也是越挫越勇了。
盡管精神可嘉,可惜估值持續下降的OYO顯然距離上市之路越來越遙遠,有消息稱,在此次G輪融資中,OYO的估值已經從2019年巔峰的100億美元,降至23.7億美元。
2、資本寵兒敗走中國市場
曾經的OYO風光無限,短時間內吸引了資本的大量進駐。
據邁點不完全統計,OYO自2013年推出以來先后進行了超過16輪融資,其中不僅有光速創投、紅杉資本、軟硬集團、Grad、Greenoaks等國際知名的投資機構,華住集團、滴滴出行、Airbnb等行業企業也看到這一企業的潛力。
在持續的資本運作下,OYO一躍成為酒店市場的資本新貴。
2017年11月,OYO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不到2年時間其酒店拓展數超過1萬家。
在2020年7月份美國酒店權威雜志《HOTELS》公布的“2019年全球酒店325強”榜單中,OYO酒店數已達到45600家、房間量1054000間,位列全球第三、上升5個名次。
不過在這過程中,OYO在中國的口碑不斷下滑。邁點發現,在2019年關于OYO的報道中,評論中反對的聲音已經不小。
到了2021年7月,OYO創始人兼CEO李泰熙(Ritesh Agarwal)公開表示要將業務發展重點放在印度、東南亞和歐洲市場,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隨后OYO在中國市場迎來大崩盤,截至2021年,OYO從高峰期的1.9萬家酒店到如今僅剩1778家;2020年前三個月,中國區員工數則由9800多人減少到2743人。
“有時候去縣城考察項目,還能看到一些OYO酒店。”投資人A君告訴邁點,“很多之前做OYO的業主要么換牌要么改行了。”
2023年5月,華住集團以900萬美元的價格出手了持續的部分OYO股權,這一資本寵兒徹底成為“過去時”。
3、經濟型做不好,做高端有用嗎?
不可否認,離開中國市場后,OYO面向全球做出了多輪調整,以期改變集團頹勢。
比如在OYO在2022年2月收購了丹麥度假租賃運營商Bornholmske Feriehuse;2023年2月對集團高層進行調整;2023年3月計劃拓展美國業務;2023年7月推出高端度假酒店品牌Palette;2023年9月在印度推出豪華酒店連鎖品牌“sunday”等。
可見,OYO似乎將高端酒店作為拯救集團發展的良方,但真的有用嗎?
酒店從業者B君認為,OYO是做低端經濟型連鎖酒店起家的,過去的規模擴張依托的也是便捷加盟、低廉價格,產品和服務從來不是它的優勢,更何況目前OYO在全球的口碑也在持續下跌。
“做經濟型還是做高端,其實是個偽命題。”B君告訴邁點,“想通過做高端吸引用戶對于OYO來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財務表現不佳以及估值的持續下跌才是OYO的資本故事講不下去的原因。”
據了解,OYO自成立以來持續虧損,近三年虧損速度放緩但仍處負增長。此前,公司CEO Ritesh Agarwal曾宣布,2024財年第二季度(即自然年度的2023年6月至9月)已實現公司首季度盈利,稅后利潤約1360萬人民幣。然而,2023年OYO全年凈利潤仍虧損3282萬盧比(約合285萬人民幣),難抵頹勢。
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