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云酒頭條
白酒競爭,“寡頭格局”出現?
8月,今世緣酒業黨委書記、董事長顧祥悅曾提出自己對行業的看法:白酒市場將從“頭部競爭”向“寡頭競爭”轉變。
“頭部”和“寡頭”一字之差,差異極大。
經濟學中的寡頭競爭是指在一個行業中,只剩下幾家大企業拼殺生存,大部分中小企業要么被排斥在主流競爭以外,要么面臨經營壓力出局。
套用一句熱詞——卷,寡頭格局那是相當地“卷”。
按照上述分析,2005-2019年,白酒還處于“巨頭競爭”階段,各大酒企競爭塵埃未定,江小白、光良等品牌脫穎而出。2020年以來,寡頭競爭格局日益凸顯。
巨頭轉寡頭,市場已有征兆。
2024年中秋國慶前夕,白酒市場旺季不旺。多位酒商向云酒頭條反饋,“賺錢的酒賣不動”“去庫存非常難”“價格倒掛嚴重”,某種程度上,這都是行業競爭度提升、寡頭競爭加劇的體現,在鋼鐵、家電、汽車等行業早已出現,“山雨欲來風滿樓”,酒業或將進入這一階段。
在此背景下,頭部酒商紛紛謀變。
華致酒行作為A股唯一酒類流通上市公司,近年相繼推出自有白酒品牌荷花、“賴高淮”等。公司2024年半年報顯示,以荷花、“賴高淮”為代表的精品酒動銷良好;創業23年的酒仙網創始人郝鴻峰,推出零售價149元(全坤沙)容大醬酒,希望打造一款最有性價比的大眾醬酒;酒類連鎖領軍企業1919,積極推出“快喝”,推進“餐加酒”跨界,向互聯網化平臺化轉身……
從巨頭到寡頭,酒商版圖變局緩緩拉開帷幕。
白酒集中度比肩啤酒
作為行業優秀企業代表,上市公司年報是行業走勢晴雨表。2024年21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中報顯示,1-6月前6家酒企營收突破百億。
同期,21家白酒上市企業累計營收2477.27億元,累計實現凈利潤964.34億元,以貴州茅臺為首的前6家酒企實現營業總收入2104.29億元,營收占比84.95%;實現歸母凈利潤887.06億元,占比91.98%。
可以看出,6家頭部上市酒企,占據市場近92%利潤,剩余15家白酒上市公司只能爭奪剩余8%利潤。
在酒類行業,啤酒以集中度高著稱,對比可以發現,國內啤酒市場由華潤、青島、百威、燕京、嘉士伯(重啤)五大企業占據。2023年啤酒行業CR5市占率92%左右,白酒行業集中度已經與之相差不大。
營收和利潤高度向巨頭集中之際,在頭部名酒中,核心大單品又成為收入和利潤來源的主力。
深水財經社分析,2023年,貴州茅臺大單品飛天茅臺銷售占比超過85%;五糧液中以普五、1618為核心的核心產品占比達到82%;洋河股份以夢之藍系列的中高端產品銷售占比達到87%;瀘州老窖高端酒占比大幅提升至58%。
2023年,全國白酒行業完成銷售756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328億元,蛋糕看似很大。由于營收和利潤高度集中,經銷商只有拿到主流品牌的主流產品代理權,才可能做大市場和規模。
從產品端來看,近年來市場可以自然動銷的流通白酒聚焦30-50款產品。在1000-2000元價格帶,五糧液普五、茅臺飛天占據主流;在300-500元價格帶,瀘州老窖、劍南春、習酒、紅花郎、珍酒、水井坊、舍得強勢凸顯;在100-200元價格帶,洋河、今世緣優勢突出;在50-60元光瓶酒中,玻汾一家獨大。
酒類流通品牌高度集中也預示,經銷商要想做大,就必須選擇頭部名酒,依靠打造自有品牌或者運營非知名品牌做大的時間窗口已經非常小。
定價權缺失,百億補貼成“大殺器”
成功攜手大品牌,拿到了名酒代理權,經銷商是否能心遂所愿,做大做強?
如果回到2005-2019年,答案是肯定的,攜手名酒大概率可以助力酒商成功,因為這一階段名酒利潤不高但引流效果明顯,“名酒引流+其他酒賺錢”行之有效。
但在2022年以后,白酒深度調整,廠商關系生變,酒類銷售線上普及以及電商“百億補貼”出現,讓酒類流通競爭環境發生新變化。這一階段,名酒價格越來越透明、利潤受限,酒商要想做大,合理定價權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對此,商源集團創始人朱躍明表示,自己曾投入數千萬資金開發產品,由于沒有定價權而處處受制。
郝鴻峰也坦言:“2021年,自己曾合作的酒水產品的出廠價是每瓶在100多元,但市場打開后,廠方就要將出廠價上調至400元/瓶,經銷商很受傷。”
除了定價權,互聯網平臺陸續推出線上“百億補貼”,對酒類原有價格體系猛烈沖擊,“名酒引流+其他產品賺錢”模式,難以維系。
多位酒商表示,伴隨酒類線上滲透率提升,近年來互聯網平臺賣酒“百億補貼”成為常態,在“618”“雙11”“中秋、元旦、春節”等重要節日體現得更明顯,買家補貼后到手價格可以低于出廠價100元/瓶以上,為此,渠道出現一批低價收酒吃補貼的“羊毛黨”,直接拉低了很多白酒品牌的價格中樞。
互聯網平臺為何祭出“百億補貼”大殺器,是一種戰術還是戰略?郝鴻峰一語中的:“誰不補貼即刻出局,低價和補貼是互聯網巨頭競爭策略,也是某些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看,“百億補貼”不只是戰術,也難以短期消失。
受到“百億補貼”等模式沖擊,經營名酒可能不賺錢甚至虧錢,極大削弱了酒商在價值鏈上的話語權和作用。越來越多酒商意識到,酒類流通需要新型廠商關系和運營模式,才能適應酒業從巨頭競爭轉向寡頭競爭之變。
多維度對沖行業挑戰
酒業競爭從巨頭到寡頭,疊加平臺“百億補貼”沖擊,酒商如何破局?
酒類連鎖鏈接消費者。2005年,一手打造出“金六福”等爆款白酒的金東集團創始人吳向東意識到酒類連鎖的重要性,創立了華致酒行。2019年1月,華致酒行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A股首家酒類連鎖上市企業。
2006年,楊陵江在以小酒館知名的成都玉林路創辦了1919首家門店,截至2024年,1919門店總數超過5000家,覆蓋全國1000多個城市,成為酒類連鎖領軍品牌。
以此為契機,酒類流通行業掀起一股連鎖熱,浙江久加久、酒仙國際名酒城、也買酒等應運而生、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全國門店超過10家的酒類連鎖約200家,2023零售總額超1600億元,通過直接服務消費者獲得競爭力,成為酒類流通行業重要力量。
區域聯合打造供應鏈。2023年4月,河南平頂山萬福源商貿公司、洛陽樂購商貿公司、鄭州酒港供應鏈公司等13家區域酒類連鎖抱團合作,成立中玖商聯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中玖商聯),通過打造供應鏈,提升自身產業鏈位置。
中玖商聯成立后,通過公司13家股東“集采分銷”,內部股東“聯采分銷”,與水井坊、寶豐等多家酒企合作,還在千島湖啤酒打造自有精釀品牌,通過聯合采購,降低采購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困擾經銷商“定價權”的問題。
開發自有品牌。2014年8月,及時轉型電商、擁有互聯網思維的郝鴻峰學習小米,攜手原瀘州老窖集團總裁張良、藝術大師許燎源打造出互聯網白酒“三人炫”。
“三人炫”上市后,采用互聯網預售,在酒仙網首發前48小時就銷售40噸,上線84天銷量突破100萬瓶,銷售金額突破7000萬元,成為酒商打造自有品牌的標桿。2024年8月,郝鴻峰再次登臺,以性價比為突破口,打造149元/瓶容大醬酒(全坤沙)。在此之前,1919也推出清香白酒“杜牧”,“打造自有品牌”成為酒商抗衡巨頭的不二法寶。
平臺+發展。在業內,浙江商源以“共好”為人所知,背后也折射出朱躍明“平臺+”的發展理念。
2019年3月,浙江商源發布“平臺+”戰略,提出建設一個平臺、形成兩個品牌、三張網、四個工程、提升五大能力。
一個平臺指商源后臺不做生意,而是做文化、優化;兩個品牌指打造產品品牌和渠道品牌;三張網指形成線上交易網、消費場景網、城市物流網;四化工程指平臺規模化、主體資本化、運營品牌化、線上線下一體化;五大能力指專業化運營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終端服務能力、資金服務能力、IT技術服務能力。
為此,商源啟動了“四個幫”——幫你搭、幫你推、幫你賣、幫你管。朱躍明坦言:商源不缺產品、不缺資金,最缺的就是人才,公司還將提出飛鷹計劃,成就30個“百萬創業合伙人”。
據悉,2018年以來,商源通過平臺戰略,構建“平臺+合伙人+渠道/品牌+公司”大生態圈,已幫助40多家平臺公司,實現銷售超10億元。
縱觀一部經濟發展史,品牌和產業集中屬于經濟鐵律,在這一過程中,“大魚吃小魚”成為規律,白酒發展到一定階段,從巨頭競爭到寡頭競爭不足為怪。
另一方面,與鋼鐵、汽車、家電等工業產品相比,白酒自帶文化色彩、擁有極強的區域和精神屬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喝一方酒”,白酒的內涵是文化、文化的底蘊是個性,這為白酒區域發展提供基礎。
因此,面對白酒行業可能的“寡頭格局”之變,酒商已經從多個維度突圍并取得經驗,這將為酒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