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聞旅 Tniniuo
編輯 | 藍蘭
程維好像一直有點旅游情結在。但滴滴旅游測試了4個月,市場上并沒什么水花。
這蠻反常的。我點進App看了看,隨后悟了,這玩意沒有波瀾是對的。
比如上面的「北京環球影城2天1晚」產品,含環球影城雙人1.5日門票,北京通州運河商務區美居酒店1晚加雙早,9月11日售價2288元。
但我直接在OTA上預訂,雙人1.5日門票共需1578元。北京通州運河商務區美居酒店基礎房標間加雙早是590元,總計只需要2168元。額外還送美居兒童樂園特色體驗一份,延遲退房到14:00。
這就很尷尬。
再比如,滴滴旅游的「廣州長隆度假區四園暢玩3天2晚」產品,內含長隆熊貓酒店1間2晚+雙早+4園暢玩門票2張。售價4030—7380元,說是要看長隆的實時浮動價。
但OTA上直接預定,9月11日—9月13日長隆熊貓酒店基礎房型+雙早+雙人4園暢玩門票,只要2612元。還額外送了個兒童自助午餐或晚餐。
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算錯了。
當然,除了這些過于透明的主題樂園產品,滴滴旅游上還有一些不太透明的線路產品。但這些行程里給出來的酒店并不確定,只是同級參考,暫時也比不出什么。而且不是實時下單,要先提交意向,提交后要等銷售電話回訪。
搞得很復雜。好像是一門很嚴重的交易,用戶和銷售之間要拉扯一會兒,很反互聯網。
滴滴旅游做的算是介于大巴團與定制團之間的精品小團,首批瞄準的是豪華車和專車用戶。能感覺到滴滴旅游在努力把行程做的精品。比如,每天基本只有一個景點,住宿選的也都是漫心府、六善、花間堂這個檔次的酒店。不能說它沒品位,但明顯不那么專業,畢竟價格都出現倒掛了。
其實目前看滴滴旅游基本上是個平臺模式,產品全靠供應商提供。我好奇找了幾家供應商朋友問了問,產品就這么掛著能賣掉?大家基本都是尷尬一笑,不言而喻。所以價格倒掛也變得很好理解,一個沒有量的平臺,供應商不會浪費時間在上面做產品維護。
有供應商告訴我,滴滴旅游已經改版幾次了,原來還有“非日歷房”的酒店套餐,包含些景區門票、表演等項目,但問題跟現在的主題樂園套餐差不多,而且購買后需要二次預約,高峰期很難約,核銷差。
滴滴做旅游這件事并不讓人意外,早期甚至賣過機票。
在國內出行這塊滴滴早就是TOP1,用他們互聯網的話說,這些年滴滴一直在圍繞“出行”進行第二增長曲線探尋。一是因為“出行”增長逐漸放緩,二是司機身上的羊毛也不多了,不能總逮著國內司機這只羊猛猛薅。
滴滴財報中的GTV(總交易額)扣除司機及中間合作方的分成、獎勵等,為Platform Sales(平臺銷售額)。因此,平臺銷售額在總交易額中的占比,可視為滴滴平臺的抽傭率。
今年一季度滴滴國內Platform Sales為129億元,同比怒增34.8%。GTV為人民幣714億元,國內平臺平均抽成比例為18%。2023年一季度,平均抽成比例為16.2%。二季度,滴滴國內Platform Sales同比大增23%,大幅高于GTV和營收的增速,平均抽成比例達到19.7%。
而據交通部的口徑,二季度滴滴國內網約車單量(不包含花小豬、順風車以及聚合業務)環比增長了7%,略跑輸網約車行業整體環比9.1%的增長。
這些年滴滴做過外賣、社區團購、造車等等,但成績都一般,滴滴內部對于哪個業務才是滴滴的第二增長曲線也沒有統一的認知。
但滴滴是懂抽傭的,而出行和旅游天然有點契合,所以一直在旅游領域蠢蠢欲動。
2015年的時候,滴滴內部就做過調整,試圖將原本服務企業客戶的旅游業務與未來的散客周邊游業務相結合。當時旅游業融資環境還可以,但許多做目的地小交通的創業者都會面臨投資人一個靈魂拷問,“如果滴滴入局,企業要怎么辦?”
當時業內猜測,滴滴切入旅游的方式可能是包車+導游服務。但這個事后來不了了之,因為那個時候國內司導缺乏政策支持,很容易被定性成黑車+黑導。
現在政策出現了那么一點點變化,去年的時候交通運輸部辦公廳、文化和旅游部發通知,旅游城市可探索由同時獲得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資格和導游證的從業人員,在市域范圍內依法依規向旅客提供運游融合服務。
但回過頭來看,滴滴旅游在司導上的動作也不明顯。
目前,滴滴旅游一些線路中的確有提供司導,但做不了講解和陪游。按照滴滴客服的說法,司導目前能做的是代買門票、用餐推薦,以及行程變更一些資源對接協調。
說實話作用不大。而且并不是每條線路都有司導,目前的司導應該還是線路供應商提供,跟滴滴沒太大關系。
當然這也能理解,滴滴得先把“有沒有用戶在滴滴上買旅游產品”這件事驗證清楚,然后才能批量招募司導入駐。而現在,滴滴旅游在第一步就卡住了。
不得不說,在“出行+”這個事情上,滴滴做的不如它早期在東南亞投資的Grab。現在Grab站起來了,不僅被稱為“東南亞滴滴”,還被稱為“東南亞美團”和“東南亞微信”。
經常去東南亞玩的人都知道,只需要一個Grab,就可以搞定出行、訂餐、訂酒店、訂門票、餐廳推薦等一切。
當然,Grab干的這些事滴滴都試過,但就是一個都沒有做成。或許是國內互聯網大佬的確太多,神仙斗法滴滴也無可奈何。2018年滴滴和美團曾互相叫板,美團要做打車,滴滴要干外賣。王興和程維都要大干特干,還隔空互飆了幾句“垃圾話”。
結果在雙方大股東——軟銀和騰訊的斡旋下,滴滴和美團閉門商談,達成共識,暫時偃旗息鼓。畢竟互聯網戰爭只有一招——低價補貼,但當時的環境下大家都燒不動了。
互聯網人口紅利、技術紅利、場景紅利出盡,資本撤退。滴滴想要在旅游版塊擁有名字,僅靠接入幾個供應商不太現實。或許,滴滴在旅游這件事上還沒有想好。這也無妨,畢竟程維在滴滴第二增長曲線上沒想好的事還很多,不差滴滴旅游這一件。
但這種“遛粉”測試,屬實沒必要。
目前,滴滴旅游好像是想趁十一小博一波,客服給我發信息說現在有十一特惠活動,整單滿1萬減5千,限時100單。滿打滿算補貼50萬,跟當年動輒幾個億的補貼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一個旅游業務,橫跨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還沒有做出名堂,最好的選擇就是別為難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