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創業最前線 段楠楠
編輯 | 馮羽
繼東方財富“互聯網+券商”模式被驗證成功后,證券行業都開始加大互聯網信息投入,其中轉型最為堅決的便是華林證券。
但過去幾年華林證券向互聯網領域轉型并不理想,公司收入一直停滯不前。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華林證券實現營業收入6.18億元,這份收入在所有的上市券商中排名較為靠后。值得注意的是,在向互聯網券商轉型的幾年,華林證券收入不增反減。
此外,由于合規問題,華林證券近期屢被監管層處罰。在深圳前首富、資本大佬林立帶領下,近幾年華林證券頻繁通過短期加杠桿的方式擴張,在互聯網轉型乏善可陳后,華林證券又該何去何從?
01 轉型互聯網券商效果不佳,收入不及2021年同期
公開資料顯示,華林證券前身為1988年成立的江門證券。21世紀初,深圳富豪林立接過江門證券控股權成為公司實控人,2003年江門證券完成增資擴股并正式改名為華林證券。據市場傳言,之所以更名華林證券是希望做中國的美林證券。
此后多年,林立在投資領域混得風生水起,尤其是投資中國平安,更是讓林立獲得數百億元收益。
手中有糧,在林立的支持下,華林證券開始招兵買馬。2002年國泰君安證券深圳分公司副總帶隊加盟,華林證券也被外界戲稱為“小君安”。
由于業務發展不理想,最后他們選擇了離開。2006年國信證券原總裁帶領旗下團隊部分人員加盟華林證券,華林證券正式進入“小國信”時代。
但不管是“小君安”時代還是“小國信”時代,華林證券業績表現均不夠理想。為此,實控人林立不得不親自出任公司董事長。
此外,林立還將妻子潘寧等多位至親安排到華林證券出任要職,華林證券也因此被內部和外部稱之為“夫妻店”或“家族券商”。
在林立帶領下,華林證券業績有所起色。2015年至2018年華林證券累計實現凈利潤超22億元,凈資產收益率在券商行業名列前茅,公司也在2019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彼時的券商行業已經全面向互聯網方向轉型。2015年東方財富收購西藏證券后,公司業績連年大增,“互聯網+券商”的模式也被眾多企業模仿。在接受采訪時,林立坦言華林證券未來的發展模式便是“互聯網+券商”。
2022年,華林證券以2000萬元受讓了字節跳動旗下的海豚證券,公司正式向“互聯網+券商”方向發力。
收購完成后,華林證券對海豚證券旗下海豚APP寄予厚望,希望通過海豚APP原有的幾千萬用戶為公司經紀業務導流。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導流結果并不理想。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華林證券經紀業務手續費收入分別為2.8億元,2.22億元、2.16億元,三年內下滑23%左右。
雖然公司經紀業務下滑與整體宏觀環境有關,但華林證券似乎并未展示出互聯網券商的成長性。作為對比,同期互聯網券商龍頭東方財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三年下滑14%,下滑幅度小于華林證券。
在此影響下,華林證券收入增長停滯不前。2024年上半年華林證券實現營業收入6.18億元,甚至比2021年上半年的7.78億元還低。從公司業績來看,華林證券互聯網券商的轉型并不算成功。
02 頻繁短期大額融資用于理財,風控指標超標被監管
除業績表現不佳外,8月7日,華林證券還因為合規問題收到西藏監管局《行政監管措施事先告知書》(以下簡稱“告知書”)。
《告知書》顯示,華林證券由于風控指標超標等多項問題被西藏監管局采取監管措施。從華林證券2023年報數據來看,公司風控指標的確在變差。
數據顯示,2023年底華林證券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現金率分別為199.83%、153.84%,分別較2022年下滑11.31%、16.10%。
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率主要用于衡量各券商的流動性情況,指標下降意味著公司短期抗風險能力的減弱。
按照相關規定,證券公司應滿足流動性覆蓋率不低于100%、凈穩定資金率不低于100%等風險控制指標標準。
從華林證券指標數據來看,公司各項指標均高于監管紅線,不過監管局在《告知書》中明確提到,公司存在風控指標超標的問題,或許華林證券短期內曾有過指標跌破監管紅線的行為。
有意思的是,2024年一季度華林證券還通過賣出證券、貸款、票據等方式融入61.04億元,所得資金用于投資票據等理財。
但在披露半年報時,華林證券已將該部分資金全部贖回,并用于償還負債。
2024年一季度華林證券負債余額還多達191.8億元,該余額比2023年年底的132.6億元多出近60億元。截至6月30日,公司已經將票據等理財產品贖回并償還了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華林證券負債又下降至136.1億元。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華林證券通過短期加杠桿的方式進行理財,讓公司投資收益出現大幅上漲。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華林證券自營業務收入便多達1.84億元,去年同期則為-5728.08萬元。
圖 / 2024半年報公司收入明細
自營業務收入大幅增長讓華林證券2024年上半年業績取得不錯的增長。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18億元,同比增長31.51%,實現歸母凈利潤1.23億元,同比增長19.52%。
近幾年,華林證券頻繁通過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的方式融資來進行理財,理財到期后華林證券又及時償還該筆債務,以便讓自身獲得更好的收益。
但只要是理財產品均存在一定風險,華林證券用來短期理財的資金往往多達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這筆資金甚至遠高于公司凈資產,一旦發生風險,對于華林證券而言或將造成不小沖擊。
此外,該業務畢竟是傳統業務,華林證券現在高達4倍以上的PB估值完全是“互聯網+券商”行業的估值。若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未來仍依靠加杠桿方式實現,長此以往華林證券恐怕很難在資本市場上維持較高估值。
03 深圳前首富投資中國平安獲利幾百億,控股華林證券合規風險頻發
除頻繁短期加杠桿外,華林證券合規風險和人員變動也是公司潛在的風險之一。
2024年8月7日,在西藏監管局下發的《告知書》顯示,華林證券人員任免及執業資格管理存在明顯漏洞。
此外,由于風控指標超標等問題,華林證券多名原高管被出具警示函——如時任總經理兼票據業務分管高管趙衛星、時任合規總監張大威、時任票據業務部門負責人李鵬祥、相關數據抓取人員高艷明、時任首席風險官兼合規總監溫雪斌、時任財務總監關曉斌共6人被出具警示函。
值得注意的是,除原高管被處罰外,華林證券自身在2024年也多次被處罰。1月27日,因私募資產管理業務存在多個問題,反映出公司內部控制不完善,華林證券被西藏證監局采取責令改正并暫停新增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備案6個月。
5月7日,華林證券上海分公司因存在部分新開戶投資者的回訪未按要求在開通相應交易權限前完成等情況,被上海證監局出具警示函。
5月10日,因存在業績預告披露不準確、未及時披露仲裁事項等違規行為,西藏證監局對華林證券及其董事長林立、首席執行官朱松、董秘謝穎明出具警示函。值得注意的是,5月22日首席執行官朱松被監管層出具警示函不久,因個人原因申請辭職。
2019年至今,華林證券已有7人擔任過公司首席執行官角色。如此頻繁更換CEO,在上市券商中并不常見。
公司頻繁更換CEO與實控人林立有很大關系。天眼查顯示,華林證券第一大股東為深圳立業集團持有華林證券64.46%的股份,而林立又持有立業集團99%股權,這也意味著林立對華林證券擁有絕對的控股權,并對華林證券的人事任命有絕對的話語權。
此前公司實控人林立在接受采訪時便表示,公司“每一次換人都是有特殊原因,也不是我一定要換。”從公司近幾年業績來看,林立所說的特殊的原因或許是華林證券業績停滯不前。
作為昔日深圳首富,林立自身投資能力有目共睹。上世紀90年代,林立就曾有過幾千元投資深發展獲利兩三百萬元的成功案例。
此后,其通過投資中國平安5億元再次獲利數百億。2007年,憑借在資本市場的收益,林立以140億元成為深圳首富,2023年《胡潤排行榜》顯示林立身家為850億元。
從林立以往的投資風格來看,其一直以激進投資著稱。林立自己也表示,收購華林證券時,認為自己擁有一家證券公司炒股會更方便,但買了華林證券后才發現事與愿違,因為證券公司董事長不能炒股,自己還不得不把股票賬戶給注銷了。
在這樣的實控人帶領下,華林證券出現風控指標超標等合規風險也在所難免。
不過在林立看來,公司之所以出現合規風險,主要是內部文字處理能力和外部監管溝通能力不強,所謂不合規不是做法不合規,而是文件處理不合規、監管溝通不到位。
對于華林證券而言,不管是何種原因致使公司合規風險頻發,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近幾年下定決心轉型互聯網券商的華林證券并沒有做出亮眼的成績。相反,在實控人帶領下還頻繁通過“加杠桿”理財的方式獲取利潤。
截至目前,投資者仍對華林證券互聯網轉型抱有希望,這也是其整體PB估值高于其他券商的原因所在。但若是公司互聯網成長屬性遲遲不能兌現,屆時市場又該如何給華林證券進行估值?創業最前線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