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創科有望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引擎,港府也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9月16日,香港創新科技署宣布啟動規模100億元(港幣,下同)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計劃全年接受申請。
該計劃主要面向從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制造與新能源科技的企業,為這些企業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設施提供資助。
香港創新科技署發言人表示,希望借此鼓勵企業利用創新科技實現智能化制造,推動下游的新型工業發展。
按照計劃,港府會以政府對企業1:2的配對形式提供資助,為每家企業補助最少1億元、最多2億元。
就每個申請項目而言,總項目成本最少為3億元,企業需投入不少于2億元資金,而政府的資助額上限為獲批項目總開支的三分之一或2億元,以較低者為準。每家企業最多可有兩個獲批項目。
除了提供現金補貼,在人手安排上也有優待。例如對于加入計劃的企業,其創科人才支持的名額將增至兩位數。港府也會對獲批項目企業聘用研究人才提供額外資助,并允許企業聘用小量非本地技術人員,以鼓勵在香港進行研發或擴大研發規模。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此前表示,預計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可吸引50至100家企業在港投資不少于200億元。
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的背后,香港正在重新定位自身,有意改變過于單一的經濟結構,通過構建本地創科生態圈,尋找更高增值、長遠受益的增長點。
事實上,香港早在2020年7月就推出“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同樣以政府對企業1:2的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智能生產線。
有所區別的是,上述計劃更傾向于傳統制造行業。數據顯示,截至7月中旬,新型工業評審委員會同意支持的43宗申請中,主要涉及食品制造及加工、紡織及制衣、建造材料、醫療器材等行業,合共68條生產線。
從調查結果來看,該計劃的覆蓋范圍較有限。9月16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發布《香港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簡稱《報告》),其中提到,目前仍有81%受訪制造企業未引入智能化方案應對新趨勢。
《報告》指出,現今香港制造業發展面對四大挑戰:市場激烈競爭甚至飽和使市場份額下滑、利潤擠壓;全球供應鏈重塑,供應鏈及公司管理的難度提高;小單量、客制化成新常態,款多量少挑戰傳統生產模式,企業需要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綠色制造或可持續發展成為必要課題。
香港制造業隨著經濟轉型,表面上已外流境外,但綜合調研結果顯示,部分香港制造企業的總部職能仍然留港,轉型成“制造服務業”。受訪的制造企業中,有部分將高附加價值的職能留港管理,例如研發、供應鏈管理和金融等。
對比之下,新計劃更著重于先進制造和新興產業,主要支持三大板塊:一是先進制造與新能源科技,例如半導體、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二是生命健康科技,例如制藥、醫療器械裝備;三是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這些行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是香港未來聚焦拓展的領域。
在創科領域,香港的強項在于基礎研究,眼下港府有意推動成果轉化和新型工業化,并吸引企業在港設置研發中心或總部。
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香港提出推動創科產業化發展的幾個舉措,其中就包括新型工業加速計劃。除此之外,還包括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及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分階段設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和啟用新的微電子中心等舉措。
香港加速創科發展的另一個策略是“搶人才、搶企業”。
9月13日,陳茂波出席活動時提到,自從2022年年底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以來,吸引超過100家創科企業落戶或擴展業務,投資超過500億元、創造超過15000個就業職位。
截至目前,香港吸引了寧德時代、地平線、哪吒汽車等先進制造與新能源科技企業,以及阿斯利康等生物制藥企業落戶。
俗稱“港版淡馬錫”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從今年以來也落地首批直接投資和共同投資項目,涵蓋生命科技、綠色科技和金融、半導體、芯片、制造業升級轉型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工業加速計劃重點發展的三個領域,也是深圳的強項和未來方向。
此前,深圳推出頂尖人才計劃,主要指來自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九個領域的全球頂尖人才,深圳將為其提供科研經費、團隊支持、生活保障等一攬子“政策包”。
深港兩地存在競爭,同時也有合作空間。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加強跟內地協作,包括爭取盡快在大灣區內落實跨境數據的安全流動,以及跟深圳共同推進港深河套兩岸園區的協同發展等。
根據規劃,港府將于今年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設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提供一站式支援平臺,推動更多本地及海內外藥物和醫療器械企業來港進行臨床測試。
陳茂波表示,河套港深創科園首批大樓今年年底將陸續投入運作,招商引資、招攬人才等工作已開始;會繼續支持推動港深創科園的建設,并加快起草“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白皮書”,目標是今年內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