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郭凈凈
富臨精工(300432.SZ)10月10日晚披露,公司擬與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智元機器人”)、巨星新材料有限公司(簡稱“巨星新材料”)、文宏杰、四川安努創想智能科技合伙企業(簡稱“安努創想”)、四川安努創和智能科技合伙企業(簡稱“安努創和”)簽訂《人形機器人應用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上述相關方擬在共同看好人形機器人應用項目賽道的基礎上,就投資組建項目公司、整合各方資源開展項目建設達成本框架協議。
此次計劃投資組建的項目公司主要從事機器人應用系統解決方案銷售與服務;機器人場景功能二次開發、本體定制化設計及交付;機器人衍生產品及服務垂直場景數據采集及應用。其中,富臨精工擬認繳出資200萬元,持股比例20%。
其中,智元機器人推薦首席技術官,提供人形機器人平臺、應用開發與平臺接口的技術支持;富臨精工推薦財務總監,提供機器人關鍵硬件精密減速器、智能電關節的研發、生產和制造。
按照協議,智元機器人還將針對汽車發動機挺柱、搖臂、可變氣門正時系統和部件領域、電子水泵、稀土永磁體生產領域,給予項目公司3年內通用機器人輪式/雙足整機產品的獨家銷售授權及貼牌銷售授權。
此外,富臨精工、巨星新材料同意在項目公司人形機器人市場應用開發過程中,提供專業場景及開發過程必要的支持,在有機器人應用采購需求時,同等條件下,優先采用項目公司的專用機器人產品;智元機器人同意引入富臨精工、巨星新材料分別作為智元機器人的機器人電關節模組和電機磁性材料的供應商,同等條件下,相關領域優先與富臨精工、巨星新材料開展業務合作。
據介紹,智元機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是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及應用生態創新企業。2023年8月,智元機器人發布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機器人原型機遠征A1;2024年8月,智元機器人家族系列商用產品發布,在交互服務、柔性智造、特種作業、科研教育及數據采集等場景開啟商用量產。天眼查顯示,高瓴資本合計持有該公司股份比例約7.21%,比亞迪(002594.SZ)持股比例2.51%,軟通動力(301236.SZ))持股比例約1.41%。
巨星新材料主營高性能燒結釹鐵硼永磁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是人形機器人電機材料的供應商,也是生產過程制造環節人形機器人的需求方。天眼查顯示,該公司由四川巨星企業集團持股45.85%,稀土股盛和資源(600392.SH)持股比例約8.4959%。2022年6月,盛和資源與持股比例4.53%的股東四川巨星企業集團等共同投資設立巨星新材料;四川巨星企業集團實際控制人唐光躍于2022年4月22日前在盛和資源擔任副董事長職務。
安努創想、安努創和經營范圍主要是智能機器人的研發、銷售及人工智能理論與算法軟件開發等業務。
富臨精工表示,本協議的簽署預計對公司2024年度經營業績不會產生重大影響,項目實施可能受到行業政策、市場環境、經營管理等因素影響,從而影響預期收益的實現,故暫無法對盈利水平進行預測和比對。
精密減速器是機器人轉動關節的核心零部件。據國信證券研報,減速器是機器人價值成本中較高部件,成本占比30%-40%左右(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國內生產高性能減速器的精密加工設備主要來自日本、歐洲等國外廠商,設計、材料、熱處理等一系列環節均存在瓶頸。其中,機器人對減速器大批量產品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上有較高的要求;“精度保持性、產品一致性、減速器與機器人算法結合,是三項最核心的技術要求,一般需長達10年的基礎理論和經驗數據積累”。
富臨精工認為,公司具備技術資質和現金流,初步具有開展機器人項目的經驗;機器人產業是公司汽車精密制造零部件產品應用領域的延伸。
富臨精工主要業務為汽車發動機零部件、新能源汽車智能電控和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95億元,同比增長54.81%;歸母凈利潤1.32億元,上年同期虧損3.23億元。
2024年中報顯示,富臨精工旗下車載電驅動減速器產線年產能形成50萬臺,動力總成線具備年24萬臺產能,差速器具備93萬臺套年產能;同時,已形成了減速器齒軸年120萬套、減速器殼體年18萬套等產能;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項目預計2024年三季度正式量產,目前主要代表產品為減速器齒軸。
富臨精工稱,本次投資事項涉及新業務、新領域,公司已對該合作事項進行可行性論證。基于公司機電一體化的研發、制造能力,前期已進行相應技術人員儲備和研發投入,在機器人關鍵硬件智能電關節上已布局預研產業,即整合減速器、智能控制及電機技術,拓展諧波減速器和行星減速器兩個平臺的電關節產品,樣機方案已完成,并進行小批量生產。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于高速成長期,目前正在走向市場應用的階段。據中航證券測算,至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需求有望達200萬臺,對應市場空間超5700億元。
國信證券近日研報認為,部分人形機器人零部件與汽車零部件在原材料、設計、工藝、設備及成本管控、質量要求上具一定相通性,二者往往具備相似的底層制造邏輯,帶來相關零部件(電機、減速器、傳感器、絲杠等)從汽車向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產業升級機遇;后續在大廠入局(特斯拉+英偉達等)、技術迭代、政策催化的加持下,人形機器人產業后續有望迎來量產元年。
不過,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容向界面新聞表示,人形機器人行業正在快速發展,受政策驅動,吸引了大量資金和社會關注,并且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重要的技術突破,從而推進其商業化進程。“但將2024年稱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元年可能為時尚早,現在還處于實驗室階段。行業的發展需要一定時間,需要跨學科的努力,以及持續的研究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