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讀娛 零壹
如今的院線電影市場也許不夠熱,但卻挺“瘋”的,大量的經典重映讓不少觀眾恍惚“影院有點像自己的網盤”,不少電影節藝術片也爭相上映。整體的票房市場未必有驚喜,但內容一定稱得上多元了。
不夠強但夠有趣的11月
以即將到來的11月為例,今年11月幾乎比過去任何一年都讓影迷驚奇:
11月1日,呂克·貝松導演的影史經典《這個殺手不太冷》首次在國內上映;《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繼續系列重映之旅;劉德華、白宇、莫文蔚主演的災難片《焚城》,入選東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老槍》……
11月8日,《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繼續;巨石強森新片《紅色一號:冬日行動》在國內提前北美市場一周上映;9日又端上了十二年前的老劇場版《火影忍者劇場版:忍者之路》……
11月15日,《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繼續;1994年的影史經典《海上鋼琴師》又一次重映了;在香港地區連續霸榜的吳君如、鄧麗欣新片《我談的那場戀愛》;奧斯卡、戛納均入選提名的《完美的日子》,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的日本電影;《揚名立萬》后,劉循子墨和里八神帶著老班底帶來的《勝券在握》,試圖重現黑馬路線……
11月22日,賈樟柯新片《風流一代》開始22天的限時上映;邵藝輝在《愛情神話》后的平行篇新作《好東西》來襲;雷德利·斯科特續寫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斗士2》重回羅馬史詩時代……月底還有《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重映圓滿進入尾聲,迪士尼動畫新片《海洋奇緣2》基本同步北美市場上映。
11月這份片單強嗎?好像不那么強。影片數量雖然一大堆,但好像沒有一部是能穩定大賣的市場頭部選手。這其實并不意外,因為11月歷來是夾在國慶和賀歲之間的“冷檔期”,不常有國產頭部定在這一時間段,2020年至2023年11月的票房大都在16-18億左右,遠低于同年10月和12月。
但這份片單有意思嗎?真挺有意思的。小眾狂歡,影迷喜聞樂見也是實打實的。
非節日檔期有了“新常態”
我們先回過頭看看10月的情況。國慶檔之后,電影市場并未隨國慶的低迷而一路走低,單月票房合計與2023年差距極小,國慶后電影市場票房主要由以下影片貢獻:
重映的《哈利·波特》系列,首部重映票房破七千萬,第二部破四千萬;
口碑平平,票房卻十分堅挺的《毒液:最后一舞》,上映僅9天就以近4億元票房排在10月第三;
改編自張悅然的小說《大喬小喬》,趙麗穎、辛芷蕾主演的《喬妍的心事》,上映5天票房破億;
意料之外引進的《小丑2:雙重妄想》,5000萬的票房略低于預期;
看似小眾的劇情向動畫電影《驀然回首》,藝聯發行后上座率遠超預期,目前已經擴大上映規模,累計票房3500萬。
這些片子的共同特點,是受眾需求更明確一些。如《哈利·波特》系列的受眾一直極為可觀,院線觀影又能夠為體驗特效魔法世界帶來遠超小屏幕的觀感,因此即便是第二次重映,上座率仍然脫穎而出,重映首日的上座率幾乎是其他影片的兩到三倍。
而《毒液:最后一舞》口碑爛歸爛,劇情平庸歸平庸,但觀眾就為了這口爆米花來的,當年《毒液1》在國內18億+的盛況再難出現,但《毒液:最后一舞》估計能夠收下6億左右的國內票房,這個成績已經能排到今年進口片第四了。
《驀然回首》能夠迅速突破3500萬更超乎預期,該作由漫畫家藤本樹同名作品改編,雖然在路人群體中知名度不高,但實際受眾的觀感動力卻非常穩定可靠,作品的口碑也迅速放大。
《喬妍的心事》更體現了冷門檔期中流量話題電影的稀缺性,豆瓣開分僅6.1,但這妨礙不了觀眾們去影院打卡,小紅書上分享屏攝的人興高采烈,誰理會豆瓣上怎么看?
我們認為現階段的商業電影,要注重對觀眾的細分需求,提供份大量足的滿足感、獲得感;
此外不難發現,如今冷門和熱門檔期的票房邏輯差異明顯,片方應該比過去更注重常規檔期的爭奪,因為當下電影消費在線下文娛文旅總體環境中的弱勢,節日檔期的競爭烈度已經不會給腰尾部影片留下太多空間了。
而進一步觀察國慶后的市場和定檔情況,最值得一提的是分線發行在重映片和藝術片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
在10月28日的第二十六屆全國影片推介會上,中影方面宣布計劃分線發行的進口影片包括:《這個殺手不太冷》《波提切利,佛羅倫薩和美第奇家族》《完美的日子》《爆裂鼓手》《三個火槍手:達達尼昂》《驀然回首》《攻殼機動隊》《農夫》《地球脈動:萬物有道》,從質、量、名氣幾個角度來說,都明顯有著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比起國產商業片分線發行面臨的尷尬,進口片的經典重映和小眾佳片在推行上面臨的壓力明顯更小,也容易實現分線發行理想中的狀況——通過優質影廳的主動篩選,讓上映早期的上座率和觀影質量均得以保證,進而在口碑發酵傳播發散后有更多可能。
船小好調頭,《驀然回首》就是這個理想狀況的體現,該片屬于藝聯專線發行,首日上座率高達14.5%,遠超同期頭部電影《喬妍的心事》和《毒液:最后一舞》,隨后中影方面宣布在11月2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加盟影院基礎上增加部分影院上映,影院名單以院線通知為準。
不難發現,11月的電影市場定檔情況,本質上也是官方為補充市場內容供給積極運作后的結果。頭部大片在春節檔依舊擠破頭,在幻想破滅之前,沒有人認為自己會是中途撤檔跑路的“倒霉蛋”,目前的市場供給情況能夠滿足影迷和一部分分眾需求,已經難能可貴了。
結語:
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需求,電影市場必然要開始探索更加精細化的發行策略。針對特定人群或特定類型的電影采取差異化營銷手段,以及通過分線發行的方式,使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電影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放映渠道等。這不僅有助于減少大制作之間的直接競爭,也為獨立電影、藝術電影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間。
但要讓片方從熱門檔期思維中脫離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真金白銀的成本在那,不到黃河心不死。
而另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影院行業本身也大概率要經歷一場“優勝劣汰”——目前的市場情況根本無法在常規檔期中支撐如今巨大的銀幕規模,而這些年快速增長的影院銀幕數,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設備、服務良莠不齊的現象,如今電影市場要進入一個“精細化”的新階段,那么對于一部分電影院來說,也是時候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場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