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那些事
提起回憶錄和自傳,人們大多會認為這是成功者的專屬,是歸于少數人的奢侈品。殊不知在歷史的長河中,普通人同樣有被記錄的價值,同樣有一顆期望被人聆聽的心。
幫老人代寫回憶錄 年賺6位數
“只工作不上班,我給老年人寫回憶錄月入2萬”
“幫一位退休大爺寫了本回憶錄,收入6.2萬”
“初中學歷,幫老年人寫回憶錄,每本收入2萬以上”
在今天的社交平臺上,只要我們去搜索“老年人”和“回憶錄”這兩個關鍵詞,就會發現每天都有大量的自由撰稿人在向網友們分享其代寫回憶錄的工作日常,或是代寫回憶錄這門生意讓自己經濟自由的過程。
在市場層面,曾有媒體就“代寫價格”這一概念展開調研。他們發現目前代寫一本回憶錄的市場均價為2-3萬元,市場最低價為1萬元以上。倘若客戶的寫作要求較高,那么撰寫預算也將逐步提升到5萬元/本。
在入行門檻層面,則有業內人士聲稱寫回憶錄既不需要中文科班出身,也不需要強悍的文字功底,只要能將事情走向如實敘述就能滿足客戶的要求。像是只有初中學歷的他,就是先看別人撰寫的回憶錄建立寫作邏輯,然后照貓畫虎般給別人免費寫了3-5本回憶錄當做實戰練習后成功入行的。
如果說文字水平不是“代寫回憶錄”的行業壁壘,那么什么才是這行的關鍵影響因子呢?
答案是客源。
換句話來說就是“寫不是問題,問題是去哪找想寫回憶錄的老人”。
為了找到客戶,有人選擇打入老年旅行團、社區活動中心這種老年人聚集的地方,用贈送禮品、展示樣書的方式地推獲客;有人選擇聯動養老賽道,在發展陪診、家政等傳統業務的同時連帶宣傳回憶錄服務。哪怕實在找不到客戶,年輕人也可以選擇去電商平臺上跟那些回憶錄代寫商家談合作,通過外包寫手這條路為自己謀取收益。
銀發經濟下,機遇和暗流并存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機遇和暗流。
當“代寫一本回憶錄能賺上萬元”這個消息被放出來的時候,爭相入場的就不僅有自媒體人和大學生們了。
針對C端用戶,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專攻回憶錄撰寫的AI程序。用戶只需要將個人資料、內容背景等信息打包交給自傳公司。AI就能憑借出眾的文件整理能力、內容生成能力快速出稿,滿足老人們盡早拿到實體自傳的心愿。
針對B端用戶,市面上最火的生意莫過于“向淘金者賣鏟子”。很多博主在意識到回憶錄撰寫這門生意存在寫作周期長、偶需長期出差、溝通不暢時難以繼續等痛點后,便將目光放在了場外那些心癢難耐的小白身上。
電影《大腕》里有這樣一段經典臺詞:“樓里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 i help 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兒,倍兒有面子。”
帶入到那些想賺小白學費錢的博主身上,那大概就是:“在APP上發一個炫耀貼,說自己月入過萬的那種。網友一圍觀,甭管人家問不問都得說自己愿意教。一張嘴就是財務自由、傳道解惑的味,誰聽誰迷糊。”
看起來很眼熟對吧?
倘若將這份變現配方帶到2020或是2022年,那擺在你面前的或許就是“3天學會Python” “元宇宙速通秘籍” “7天內讓AI為你打工”一類的課程了。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因為新鮮事物的出現總是會伴隨著一段野蠻生長期。雖說想做實事的人始終存在,但總會有投機取巧者去趁著風口渾水摸魚,試圖收割那些躍躍欲試的人。
遺忘才是生命真正的終點
有人說和死亡相比,遺忘才是生命真正的重點。
當我們把目光從“從業者”的身上轉移到“被服務者”身上時。我們就會發現那一本本回憶錄的背后,其實是老人們對自我價值的探求和對后輩們的囑托。
對老人而言,撰寫回憶錄的過程更像是對自己這一生的系統化梳理。在追憶往事、回顧成長路徑的過程中,老人們不僅會以更加成熟的視角去審視曾經的問題,還會將思緒帶回到那個只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在這個話語權被年輕人掌握的時代,在這個APP、云端、數字化等老人難以理解的詞匯成為生活必需品的時代。只要一本回憶錄,就足以讓他們重拾“人生的主角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指出,吃飽穿暖不過是人的基礎需求。當物欲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對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概念的需求也將隨之放大。這也意味著我們在面對老人的時候,不能再簡單的認為“吃飽穿暖”就是對其最好的呵護。身為子女,我們有必要去考慮如何在精神層面讓老人感到幸福。
對于回憶錄從業者而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同樣重要。
因為面對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如果想要做出口碑、打造自己的IP。那么就需要商家們把采訪過程當做一次心理疏導,用扎實的文字能力和溝通技巧,去盡可能理解、滿足老人的訴求。直至建立標準化工作流程,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
極目新聞:代寫回憶錄日漸興起,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是銀發經濟的應有之義
新京報:老人回憶錄,AI代寫萬元起步
鳳凰網:老年人沉迷代寫回憶錄,每本1萬元起步
天津廣播:熱議 | 一本賺3萬!初中畢業月入2萬!賺錢新風口來了?
南京發布:我這一生,也希望有人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