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松果財經
人形機器人火了之后,具身賽道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明星企業。
11月4日,星海圖、自變量、珞博智能三家公司同時披露融資,總額超過3億元。
11月11日,千尋智能宣布完成了由柏睿資本獨家注資的天使+輪融資,這是寧德時代天使投資人,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李平出資創辦的投資機構。而在前期,這家公司還獲得了雷軍創辦的順位資本的天使輪投資。成立才10個月,這家公司已經拿下三輪合計近2億元的融資。
今年9月,華為也正式啟動了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據悉,其首期方案計劃:將整合華為各部門的具身智能相關能力,共建具身智能大腦、小腦、工具鏈等關鍵根技術。
據IT桔子數據,今年截至11月5日,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發生了46起投融資案例,合計投資金額116.8億元,遠超去年全年的59.19億元。
這會是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和造富運動嗎?
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落地的最佳硬載體
很多人喜歡將人形機器人喻為機器人皇冠上的明珠,因為這是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所有先進技術,能直接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全新一代生產工具,也將帶來全球格局的多重重塑。
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示也曾表示,“如今,人形機器人被認為是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下一代顛覆性產品”。
而發展到現在,這樣的產業共識,隨著尖端技術的加速突破以及產業鏈生態的逐漸完善后,更趨一致了。
海內外科技大廠紛紛加緊推出或可商品化的產品就是最好證明。
大概2025年底,特斯拉二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就將量產銷售;
國內方面,優必選walker人形機器人日前正式進入比亞迪工廠;隨后小鵬AI機器人Iron正式亮相,據悉,這款人形機器人已進入小鵬汽車廠“擰螺絲”。
這些科技大廠的最新動向實際上正在讓“未來人”的身形越發清晰,距離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爆發,不遠了。
但要注意的是,“未來人”的“顛覆性”,或許仍需要更強大的具身智能技術來托舉。
從技術維度來說,人形機器人技術可分為4個部分,一是機器人本體;二是運動控制性能,用于控制跑跳、手臂揮舞和抓取等;三是具身智能,用于感知;最后是通用大腦,也就是規劃和學習能力。而現在,產業的發展正好卡在了具身智能和通用大腦上。
所謂具身智能,強調的是智能體,如機器人本體,通過與環境進行物理交互來學習,并實現智能。
換句話來說,具身智能是AI與機器人技術深度結合的產物,是“長了身體的智能”。這個身體,可以是人形機器人,也可以是其他終端硬件形態。
人形機器人,只是當前包括馬斯克、黃仁勛等知名科技人都認同的具身智能落地的最佳硬件載體。按照這一定義,“智能產生”才是核心,載體只是外化之物。
然而,最核心的這部分,才是國內大多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最薄弱的環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140多家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中,中國廠商占了五成;同時,國內已在廣州、深圳等地構建了較成熟的機器人產業制造集群。
但實際情況是,市面上現有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在硬件上同質化嚴重,而真正能決定機器人能力高低的軟件環節,僅有少數企業擁有較強的智能泛化技術,能讓機器人適應各種任務場景,具備真正的“可用性”。
超強創始團隊,千尋智能意在高泛化通用機器人
今年動作頻頻、被資本高度看好的千尋智能,看到了這一產業供給方面的缺口。
天眼查App顯示,2024年1月創立的千尋智能,定位為一家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發企業,而為了實現機器人的交互性和泛化性,其核心壁壘之一是構建了高泛化、高通用機器人大腦。
科技投資圈中,創始人、創始團隊的履歷在融資初期很多時候比融資方案來得更重要。
比如,最近很火的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曾任英偉達中國區總經理、英偉達全球副總裁的身份就足以讓其在融資市場被高看一眼。
結果就是,摩爾線程五輪融資下來,成功集齊了紅杉中國、字節跳動、騰訊投資、深創投、中關村科學城等知名投資機構、政府基金以及互聯網大廠。
千尋智能很大程度也是如此。資料顯示,千尋智能的幕后技術團隊都來自UC Berkeley、CMU、NTU、清華、北大、浙大、華為、騰訊、大疆、小米等海內外頂尖高校、科技巨頭。
其中,最核心的則是其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高陽,他也是千尋智能AI技術研發的靈魂人物:本科清華計算機系校友,后又在全球人工智能專業排名第4名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攻讀計算機視覺博士學位。
期間,高陽曾跟隨強化學習領域頂尖教授Pieter Abbeel(也是Sora、SD背后核心技術——擴散模型的提出者之一)開展研究。
此前業外人士大多不太了解高陽此人,但在業內他的聲譽并不小。據跑酷財經,此前爆火全球的AI搜索初創Perplexity AI的創始人Aravind Srinivas,以及前OpenAI聯創John Schulman,都是他的學生。目前,高陽還同時擔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任博士生導師,繼續主攻機器人跨模態交互研究。
這些都足以說明,高陽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習領域有著絕對的科研實力。
而實質上,千尋智能會選擇難度更大的機器人智能泛化方向,也同樣是基于高陽在這一領域的深耕與持續看好。
早前,高陽就與同樣注重機器人泛化能力的頂尖學者Sergey Levine展開過合作,雙方一致認同數據在機器人學習中的重要性,并都試圖通過多樣化的數據集訓練出一個機器人模型,以此來控制多種機器人。
現在來看,他們是正確的。不久前,Sergey Levine參與創立,并提供關鍵技術支撐的美國Physical Intelligence(Pi)成功融獲4億美元資金,整體估值已經超24億美元。
而高陽帶領的千尋智能也蒸蒸日上。不足一年時間,千尋智能或已融獲超2億人民幣資金,并成功用自身的成果“說服”了順為資本等明星資本。
就在9月初,千尋智能已率先公布了通用機器人泛化技術最新研究成果:機器人基于神經網絡架構,在非結構化環境下成功完成沖泡咖啡、手掂蘋果等復雜動作,實現了多任務連續泛化能力。
此外,這一團隊還發現了具身智能領域的“圣杯”--data scaling laws,讓機器人實現了真正的零樣本泛化,可以無需任何微調就能泛化到全新的場景和物體。
近日,千尋智能完成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柏睿資本,是由寧德時代聯創、副董事長李平創辦。而這也是截至目前,柏睿資本唯二僅投資兩家初創企業。未來,對于產品落地需要一個具體商業應用場景的千尋智能來說,也許寧德時代這樣的制造型企業,本身就是重要的突破口。
跑在前面,千尋智能下一步是商業化
產業升級需求的加速驅動,疊加各類尖端技術的發展,必然會有越來越多“聰明人”嘗試去挖掘具身智能領域巨大的商業機會。
早在去年,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創立的智元機器人一年完成七輪融資,估值超70億元;
今年除去千尋智能外,還有同樣僅成立一年的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今年獲得美團、商湯等知名互聯網企業7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后,又獲得港投公司的天使+輪次投資。
就在日前,與北大聯合合作的靈初智能也宣布完成了由高瓴創投和藍馳創投領投的天使輪融資。
行業盛名之下,實際進展卻少了些突破性。截至目前,布局這一方向的企業鮮少有真正具備泛化能力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概念”到“商品化”的跨越依舊難度很高,人形機器人大多數仍停留在“Demo”階段。
千尋智能又一個與眾不同的點就在于此。
對于市場運作,千尋智能同樣有著一班專業人馬。其創始人兼CEO韓峰濤是浙大控制工程專業科目出身,曾任前珞石機器人CPO;此外,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鄭靈茵曾是工業機器人出海先行者,曾組建和帶領海外團隊深耕全球市場,并迅速實現商業化成果轉化。
這些背景,讓千尋智能對市場有獨特了解,商業化的路徑顯然要比單純的技術型公司更清晰。
從技術、產品,到實業融資伙伴,再到市場,千尋智能發展的邏輯線早已埋下。
韓峰濤表示:“借助產投資源,千尋智能將快速切入市場化落地進行具身智能泛化性作業驗證,預計在明年將交付數百臺具身智能產品,有望成為全球首家在高附加值真實場景中實現批量交付的企業。”
當然,所思雖美好,但一切還得看千尋未來如何做,做得如何。
總之,AI浪潮席卷各行各業,勢必讓具身智能的發展加速。身處這段歷史中,今天的明星企業很可能就是未來改變歷史走向的人選。無論它們的路線有何差異,多給予一份關注,就是多了一個搶先看見未來的機會。它們背后的明星資本,大抵也是這樣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