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11月20日,工信部官網公告了新修訂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
這是《規范條件》自2013年發布以來第四次修訂,相比于此前的2021年本,新版光伏制造對項目資金、技術性能、水電能耗等門檻指標做出大幅提高,這對光伏產能擴張將起到明顯的“剎車”作用。
就項目資本金比例的提高來說,此前2021年本《規范條件》中要求“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新版則修改為“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提高了10%。
對于此次修訂,工信部意在對行業作出引導,著力解決光伏行業“階段性供需失衡現狀”。工信部還指出,除了呼吁加強行業自律、減少行業內卷的同時,也需要在宏觀行業管理政策層面優先支持有技術、有品牌、有自有知識產權的企業,引導避免低水平盲目擴張,優化光伏產業發展環境。
那么,新版《規范條件》“新”在哪里?在控制產能擴張節奏方面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門檻全面抬高,給無序擴張“踩剎車”
新版《規范條件》抬高光伏制造業的技術門檻,首當其沖是對產品效率劃出一條更高的入門線——新建單晶硅P型電池、組件效率分別不低于23.7%、21.8%,N型電池、組件效率分別不低于26%、23.1%。
單“新建N型電池效率不低于26%”這一條,就可以將絕大多數光伏企業阻隔在擴產資格之外了。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行業內以TOPCon為主的N型單晶硅電池產線測試效率達到26%及以上存在夸大宣傳,在入庫時嚴重降檔。經統計測算,當前業內N型TOPCon單晶電池平均效率為25%。進一步明確效率門檻,意在“大幅提高新建電池項目門檻,可有效遏制產能重復建設”。
同時,新《規范條件》還強調對光伏產品高可靠、長壽命的要求,將工藝及材料質保期由10年提升至12年。
對多晶硅的擴產限制,則主要體現在電耗方面,新《規范條件》要求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項目還原電耗小于40 Kwh/Kg,綜合電耗小于53Kwh/Kg。
按照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編制的《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3年多晶硅的行業平均綜合電耗水平是57度電。要實現53 Kwh/Kg的電耗水平,則要等到2028-2029年。
對于這樣的高要求,有券商發布報告稱:“考慮多晶硅當前的技術水平,除了行業TOP二玩家,基本無法繼續擴產。”
另有券商認為:當前符合電耗要求的存量多晶硅有效產能約為205萬噸左右,2024/2025年多晶硅需求分別為150/172萬噸,據此,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落地后,多晶硅供需格局得到有效改善,甚至隨著開工率的剛性,有可能出現階段的供不應求。
新《規范條件》對硅片環節的水耗標準也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水耗低于540噸/百萬片且再生水使用率高于40%。而根據《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3年切片環節耗水量為870噸/百萬片,即使到2030年也難以達到540噸的標準。
此外,對新建和改擴建N型晶硅電池項目的水耗要求是低于360噸/MWp且再生水使用率高于40%。而《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顯示TOPCon產線在2023年電池平均水耗為600噸,且2030年前都難以達標。
對此,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認為,“按照工信部最新的規范,當前的TOPCon電池產能無論是新建還是改擴建,水耗都將無法達標。”
換句話說,TOPCon電池基本沒有上新產能或改擴建的機會了。
開出“綠燈”,新技術路線有新機會
在新版《規范條件》引導下,產能無序擴張有望被壓住。那么存量產能要怎么辦呢?
畢竟在當前組件名義產能都超過1000GW,對比2024年全球光伏市場469GW-533GW的需求(數據來自InfoLink),即使2025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達到580GW(數據來自標普),行業產能也過剩一倍。
SEMI中國光伏標準委員會聯合秘書長呂錦標認為,“要控制存量產能,還是要靠企業自身調整策略”。近幾年新擴產的項目都是5萬噸級別的技術平臺,如果嚴格按照新的規范指引“限產”,不符合政策延續性,也難以通過指標的微小差別來決定項目開停產。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新版《規范條件》提出的辦法是,“光伏制造企業自愿提出申請,工信部組織研究機構、行業協會、檢測機構對企業進行檢查,定期公告符合本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方式予以監督管理。”
呂錦標向華夏能源網透露,參考新版《規范條件》的名單或將于明年下半年發布,根據規定,“整年開工率不足50%的項目無法申請進入規范名單。”
另據媒體報道,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江華近日也表示,符合新《規范條件》的企業,有望獲得能源、出口、金融等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
按照新版《規范條件》對產業新技術路線的引導和鼓勵,更具能耗優勢的技術路線將迎來發展機會。
以水耗為例,《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顯示,2023年已達產的N型異質結(HJT)電池片水耗約220t/MW,完全可以滿足新建和改擴建N型晶硅電池項目水耗低于360噸/MWpd的要求。這意味著,水耗指標或將成為異質結項目新建產能的一個天然優勢。
另外,《規范條件》對電耗的限制,也將為顆粒硅帶來新發展機會。
相比于棒狀硅,顆粒硅的的單位產能投資成本降低超過30%,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益于能耗的降低。券商調研顯示,協鑫采用的顆粒硅生產電耗相對較低,還原電耗約8度/kg,綜合電耗約15度/kg,遠低于新建和改擴建產能40 Kwh/Kg、53Kwh/Kg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鈣鈦礦組件轉化效率也首次被納入《規范條件》——現有產能不低于14%,新建產能不低于15.5%,這對當前多家企業建立GW級產線、開始鈣鈦礦組件商業化探索無疑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