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ech星球 王琳
一開始并不被扎克伯格重視的Rayban Meta現在已經成為了硅谷科技達人的時尚單品,發售至今9個月,Rayban Meta眼鏡(以下簡稱Meta)第二代已經賣出了100多萬臺,而第一代產品在1年半內僅僅賣出去了30萬臺。
這款由Meta和Rayban聯名推出的AI眼鏡,第二代因為接入了Meta自研的大模型LIama3,提升了攝像/拍照水平,實現語音交互、物體識別、文字翻譯等功能,憑借不錯的產品力,一下子成為了智能硬件領域的一匹黑馬。
國內外趨之若鶩。據Tech星球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包括百度、小米、三星、雷鳥、閃極在內的多家大公司或者創業公司,宣布自己將發布搭載大模型的AI眼鏡。
雖然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開山產品——初代iPhone兩個多月突破了100萬臺的成績對比,Meta眼鏡依然遜色,但已經是智能穿戴設備領域史無前例的存在。硬件行業一直將“200萬臺出貨量”作為AI硬件的生死線,在大模型的加持下,以Meta現在的熱度來看,完成這個任務毫無懸念。
作為當下最值得期待的AI技術,大模型在過去600天里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熱潮,但一直未能找到適合的硬件載體,大模型上車、大模型上手機,更像是原本產品的一種功能補充,并未帶來顛覆性的變革或者大幅度提升銷量。AI眼鏡會是例外嗎?
01 90%都是期貨
在手機創新乏善可陳的當下,AI眼鏡成為了第四季度最引人關注的單品。
11月12日,2024百度世界大會主論壇上,小度科技CEO李瑩發布了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小度AI眼鏡。李瑩雖然在演講過程中全程佩戴,但卻沒有示范,以至于對于這款2025年上半年才上市的單品,用戶并不知道真實體驗如何。
小度AI眼鏡發布后的一周內,前阿里巴巴M工作室負責人祝銘明創辦的Rokid,在杭州也發布了和BOLON共同打造的AI眼鏡Rokid Glasses,即將上市。
據官方介紹,這款眼鏡搭載了通義千問大模型可以在用戶在參觀博物館時,立即提供該展品的歷史背景及相關知識介紹;在旅行途中遇到不認識的植物或動物時,用戶同樣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輕松獲取信息,還可以實現用眼鏡支付等功能。
Rokid Glasses已經開始了預定,預計明年第二季度交付。但Tech星球打開官方預訂頁面,并沒有顯示預定數量。
Tech星球統計發現,從去年9月Meta發布第一款AI眼鏡開始,陸續有10家國內廠商都在布局相對應的產品,目前實現交付的只有Meta、魅族、華為和蜂巢科技,其他廠家雖然發布了產品,但交付大都推遲到了明年。
不過,區別在于,Meta AI眼鏡因為最先推出拍攝功能,得以大火。而華為、魅族、蜂巢科技的產品更多的是支持音頻翻譯等,銷量也并不理想。
Tech星球查詢星紀魅族StarV官方抖音旗艦店發現,最新發布的售價2799元的Star Air2ar眼鏡,已售不到100臺。京東上的數據要好一些,不過其官方旗艦店也只有1000多件銷量。而蜂巢科技發布的售價699元的界環AI音頻眼鏡,在京東自營旗艦店銷量超過了2000多臺,而這家店鋪于今年7月11日開業。
業內人士預測,國內目前帶有視頻拍攝功能最早交付的可能是閃極。閃極和香港時尚品牌LOHO合作,搭載的是科大訊飛大模型。它的投資人果殼 CEO、未來光錐前沿科技基金創始合伙人姬十三表示,在國內AI拍攝眼鏡大戰中,閃極已獲得先機,將成為實際上的首個量產品牌。
閃極AI眼鏡售價只有999元,是目前所有AI眼鏡中最便宜的。一位行業觀察人士稱,產品發布后,閃極便在官方微信小程序做預售,原本是計劃11月底發貨。后來,閃極關閉了預售,于10月底再次開啟預售。
對于發貨時間,閃極最新的解釋是,由于研發以及供應鏈生產環節,還將再次延遲,具體時間尚不可知。能否按時交付,或許是大部分AI眼鏡面臨的第一關。
02 AI還不夠有用
Tech星球咨詢了不少AI眼鏡潛在的消費者,大部分表示自己其實只想要拍攝功能,其他的AI功能并不感冒。比如,一位美業服務人員希望自己在給顧客種睫毛的時候,可以用AI眼鏡拍下第一視角的視頻,一位醫生希望拍下手術過程視頻等。
目前,用戶能買到的具備拍攝功能的AI眼鏡只有Rayban Meta,用戶可以語音或者按鍵拍照或者錄像,并支持實時直播發布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也因為Facbook和instagram的生態支持,Rayban Meta才得以擁有不錯的銷量。
大模型對于銷量的貢獻依然有限。AI眼鏡的AI功能現在大部分中在知識問答、翻譯、導游、會議記錄等功能,但這些都是低頻場景。“AI是目前最沒用的,這種方向的產品主要賣點是攝像頭和音頻,其次是顯示,最后是AI助手大模型”,一位AR行業從業者稱。
作為一款眼鏡,AI眼鏡的佩戴體驗也并不完美。大部分AI眼鏡都是無顯示方案,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重量。但因為搭載了芯片和傳感器,已經推出或者即將推出的AI眼鏡大部分重量在45克左右,但是前提是不近視。一位購買了Rayban Meta并配備了近視鏡片的消費者告訴Tech星球,加了近視鏡片后,眼鏡的重量就有57克。
一般來說,輕型眼鏡的重量通常在15克左右,而普通眼鏡的重量通常在20-30克之間。這就意味著現有的AI眼鏡,幾乎全部存在長時間佩戴體驗欠佳的問題。
除此之外,幾乎所有的AI眼鏡目前都沒有解決續航問題。相比于手機、相機或者其他手持拍攝設備,Meta持續拍攝最多可以維持3小時。這也是目前大部分AI眼鏡產品的痛點。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Meta的大賣另一個核心原因Rayban帶來的時尚外觀。但不少科技愛好者并沒有下單,因為亞洲人鼻子不夠高的話,眼鏡很容易下滑。一位眼鏡店店主告訴Tech星球,外形是很多人買眼鏡的第一考量,尤其是需要長時間佩戴的近視鏡。而他最看好的閃極,因為外形不拉垮。
換句話說,目前市場上尚沒有一款AI眼鏡在重量、功能上達到完美匹配用戶需。AI眼鏡說到底首先要是一副眼鏡,如果舒適度和美觀不夠,那也只能是一個小眾的電子產品。
03 容不下太多玩家
相比于手機演示AI的多模態交互,眼鏡因為具備了最佳收音形態和最佳視覺感知渠道,被認為是大模型賦能硬件后的最完美的產品形象。
Rayban Meta的爆火幾乎超出了所有人預期。國金電子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稱,考慮目前AI功能僅限美國和加拿大用戶使用,若未來區域、語言推廣至全球,對應銷量或超600萬臺。相較于一代產品(30萬臺),Meta 銷量倍增、初具爆款雛形。
AI眼鏡第一次讓廠商們看到了大模型在終端的雛形,包括小米、三星、OPPO在內的多家廠商已經入局或探討項目的可能性。據VR陀螺多方核實,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公開、被披露入局 AI 眼鏡的廠商高達 36 家(含海外),產品數量預計超過 50+。
而資源有限的創業公司們希望可以搶占短暫的窗口期。Tech星球統計發現,今年僅Rokid、XREAL、雷鳥創新、影目這幾家,半年內就圈走了10億人民幣,雖然和月之暗面這樣的大模型明星公司不可同日而語,但對于過去幾乎奄奄一息的AR行業來說,這已經是筆不小的金額。
一位AI行業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AI眼鏡硬件門檻不高,攝像頭等都是成熟的模塊。換句話說,AI眼鏡的競爭更多的是大模型能力的競爭和背后生態系統是否龐大。目前國內唯一和超級應用打通的是Rokid Glasses,后者可以幫助人們解決支付問題。不少投資人默認這是大廠的生意,創業公司能夠搶到席位的概率有限。
但玩家們需要面對的現實是,很少有人僅僅為AI功能買單,就像早期自動駕駛也無法大規模帶動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一樣。強大如Meta一年也才賣出百萬臺,這是手機廠商們發布新品時3天就能達到的銷量,中國的AI眼鏡或許容不下太多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