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燁
界面新聞編輯 | 許悅
日企百貨在中國持續收縮,轉型挑戰愈發艱難。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近期,伊藤洋華堂將對中國業務進行重組,改善中國業務的盈利能力,動作涉及關閉2家成都的虧損門店,并計劃在富裕人群較多的地區開1家新店。此外,在北京市的綜合百貨超市也將轉型為食品超市。
其中一個要關閉的成都門店為購物中心型的“伊藤廣場店”,正式關閉時間或將在2025年1月-3月,據悉已通知正在該門店開展業務的部分企業。另一方面,伊藤洋華堂將于2028年在中產階層較多的成都麓湖地區開設綜合百貨超市,新店將布置很多追求品質的商品。
對于在北京的“亞洲村店”,也計劃將其從綜合百貨超市轉型為食品超市。地下賣場將專注于銷售深受歡迎的食品,正在改裝的地上賣場則與即將入駐的日本知名餐飲連鎖店合作,以增加客流。
界面新聞就此向成都伊藤洋華堂廣場店致電,門店人員表示“目前未接到通知”。北京方面,亞運村店于今年8月改名為“華堂·新辰匯”,由新辰商業集團與伊藤洋華堂在北京的合資公司“華糖洋華堂”共同運營。當時公告顯示,購物商場部分由新辰集團管理,超市部分依舊由華糖洋華堂負責。華堂·新辰匯也于11月在小紅書上發出升級改造的通知,表示目前B1層的伊藤洋華堂食品館仍正常運營中,同時也在進行新的招商,其中就包括日本餐飲品牌“濱壽司”。
伊藤洋華堂試圖通過關店為業績止損。2014年起,伊藤洋華堂在中國的規模持續收縮,北京地區門店由十數家關閉至目前的亞運村店一家,2022年,成都春熙路店也宣告關閉。目前,帶上成都的廣場店,伊藤洋華堂在中國共計擁有10家門店,其中成都有9家。

財務表現方面,伊藤洋華堂財報顯示,2023財年(實際日期為2022年3月1日-2023年2月28日),它在以中國市場為主的“其他”海外市場獲得總營收72億日元,虧損13.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000萬元);2024財年(實際日期為2023年3月1日-2024年2月29日),上述市場總營收約77億日元,虧損15.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超7300萬元)。
總體業務上,從2014年開始,伊藤洋華堂連續5年虧損,2019年短暫回盈,但次年便又陷入虧損。至2023年,伊藤洋華堂已累計虧損超2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9億元)。
轉型成了伊藤洋華堂迫在眉睫的事。成都伊藤洋華堂董事長黃亞美在今年4月的一次公開分享上透露,如今伊藤洋華堂在中國的業績只回到了疫情前70%不到,這家公司由此也將改變自己在中國的定位,一方面發力為富裕階層準備的高品質商品,另一方面則是生鮮食品。

實際上,伊藤洋華堂近年來還關閉了不少日本國內的門店來止血。去年,其母公司“柒和伊控股集團”宣布將關閉近26%的伊藤洋華堂門店,到2026年2月,將把伊藤洋華堂門店從現在的126個減少至93個。與此同時公司開啟裁員,12月6日,伊藤洋華堂宣布至2026年2月之前,裁減約20%的員工。公司對此的說明為,此舉旨在降本增效以應對目前零售業的挑戰。
不止是伊藤洋華堂,跟它同時期投入運營的伊勢丹、永旺等日企百貨商場,都在節節敗退,集體衰落。
今年6月,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停止運營,這家曾為無數中國消費者接觸海外產品窗口的“白月光”,如今在中國只剩下天津的仁恒伊勢丹百貨一家門店。
永旺在中國內地的業務連虧8年后,將其策略調整為“食品超市”與夢樂城購物中心雙重并行,實際上這一策略與伊藤洋華堂現在的舉措有共通之處——永旺會在門店更密集、面向大眾的地方開設食品超市,在武漢、湖南等年輕商圈競爭相對不那么激烈的地方,開設對當地有一定吸引力的購物中心。伊藤洋華堂也是將購物中心對準中產階級,食品超市用以提升線下客流。
在中國消費者對線下商超購物習慣的改變下,不止是日企面臨壓力,國內的連鎖商超也在虧損之下不得不探索新的零售模式。然而,日企百貨商超存在的一些關鍵問題在于,其運營理念固守日系風格,產品和品牌選擇上如此,運營策略層面也是如此。而多數情況下,想要做出中國本土化的改變,還要等待總部漫長的決策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日系風格產品近年來已經很少掀起消費的水花,從美妝、百貨再到食品餐飲,日本消費的影響力在國內正在衰退,代購與電商的發展也令消費者覺得,似乎沒再必要為了原汁原味的日本產品而前去日資商超購物。日資商超在中國的轉型道阻且長,伊藤洋華堂面前也還會有多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