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2024年,中小券商股權市場交易進入活躍期,多家券商的股東選擇以“清倉”方式出讓手中持有的股權。
界面新聞梳理發現,近年證券業密集的股權變動中,至少涉及近20家券商,包括恒泰證券、長江證券、東北證券、華福證券、東莞證券、錦龍股份、中山證券等。
中小券商股權流轉加速的背后,是行業競爭的加劇和生存空間的擠壓。近年來,隨著大型券商在資本實力、技術優勢、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不斷增強,中小券商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經營壓力。
有券商非銀分析師對界面新聞點評稱,“在鼓勵并購重組的政策環境下,非金融主業企業通過出售其持有的證券公司股份,不僅可以改善資產配置,還能為大型券商提供并購機會。此舉促進了專業金融機構的并購重組和管理,有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券商股權密集變更
2024年,中小券商股權加速變更。
11月25日晚,錦龍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清倉”轉讓所持有的中山證券67.78%股權,本次交易已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預掛牌。同時,錦龍股份旗下另一證券子公司東莞證券也在出售中,已發布《重大資產出售報告書》。11月26日至28日,錦龍股份股價連續3日漲停。
外資的不斷加碼也使得股權市場流轉提速。11月26日,北京國資公司于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所持瑞銀證券33%股權,轉讓底價為15.37億元。
同時,在公開拍賣平臺上也經常能看到中小券商的“身影”。世紀證券0.1522%的股權于12月9日在公開拍賣平臺進行二次拍賣,起拍價為625萬元;10月31日,高力控股公司持有的800萬股東海證券股份在公開拍賣平臺進行拍賣,不過最終流拍,無人出價。
此外,公開信息顯示,本鋼集團有限公司擬出售中天證券21.35%的股權;深圳銀之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通過公開掛牌、協議轉讓等方式出售東亞前海證券26.10%的股權;大連港投融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大通證券15.42%的股權。
多家券商研報指出,中小券商股權流轉加速與政策面的支持密不可分。監管部門鼓勵券商通過并購重組實現做優做強,行業政策的傾斜使得股權流轉活動愈加活躍。
例如,11月7日,西部證券發布公告稱,計劃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國融證券64.5961%的股份。9月,國信證券披露,擬發行股份購買萬和證券合計96.08%股份。交易完成后,萬和證券將成為國信證券控股子公司。
3月29日,浙商證券公告稱,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以30億元受讓國都證券19.15%股權,受讓成功后浙商證券將成為國都證券的第一大股東。
同一天,長江證券也公告稱,湖北國資旗下長江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非公開轉讓方式受讓湖北能源和三峽資本所持長江證券全部8.63億股股份,占總股本15.6%。待本次轉讓經相關部門審批通過并完成股份過戶后,湖北省國資成為長江證券第一大股東。
業內人士看來,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一些中小型券商因盈利不足,促使股東進行資源重組。同時,券商行業的并購與重組趨勢升溫,這進一步促進了中小券商股權的流動。
行業分化促使地方國資換倉
上述從業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券商股權交易的買方主要是券商和地方國資。例如,浙商證券收購國都證券,旨在強資源整合,提高競爭力。地方國資收購的情況有兩個方面:一是接盤民營企業手中的中小券商股權,二是國資產業參控股的券商股權被轉讓給當地其他國資平臺,這一動作主要是因為中央及地方國資企業聚焦主業的政策引導。”
2023年11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在擴大會議上強調央企開展金融業務的目的是探索實現產融結合,要堅持回歸本源、聚焦主業;對產業集團下屬的金融業務要清理退出一批、優化整合一批、有序發展一批。
華創證券金融團隊對此分析稱,國資產業集團參控股的券商股權變更可能會是未來一段時間證券行業的重要變化。由于國資委央企參控股的券商多是由股東擔任公司實控人,考慮到券商本身具備較強的金融工具性,出現股權變更的難度相對較大,而地方國資產業參控券商,多數與華福證券、東北證券等有一定的相似性,不排除股權劃轉至地方國資的可能性。
據該團隊統計,目前地方國資參股的券商包括:東方證券(股東包括申能集團、上海煙草集團),中泰證券(股東包括山東能源集團、山東鋼鐵集團),浙商證券(股東為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財達證券(股東為唐山鋼鐵集團),開源證券(股東為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上海證券(股東為百聯集團),以及渤海證券(股東為天津泰達投資控股)。
“行業分化加劇,中小券商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在頭部券商的規模效應和品牌優勢下,中小券商需要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尋求突破,以實現業務多元化和區域布局優化。”中航證券非銀分析師薄曉旭表示。
華創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徐康認為,近十年出風險的券商,多是因為產業股東主業出問題后產生風險,進而影響到券商。產業股東出售中小券商股權,有助于提升展業穩健性,也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
打造一流投行已在路上
打造一流投資銀行已成為眾多券商的戰略重點。
3月15日,監管明確發布打造一流投行的“路線圖”,支持頭部機構通過并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做優做強,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
3月27日,在中信證券業績說明會上,公司總經理楊明輝在介紹中信證券如何理解和踐行一流投行建設。在回應中信證券如何落實“嚴監嚴管”相關監管要求時,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表示,監管機構的系列政策是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走好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發展之路的重要舉措,中信證券將切實落實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職責,全面對標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要求,提升發展質量,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2023年報中,中金公司提出的戰略愿景也包括,推動公司加快做強做優、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投資銀行。
“國內券商與國際頂尖投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楊明輝指出,“這些差距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包括:一是規模體量與國際一流投行差距大;二是國際業務占比較低,國際化競爭力依然不足,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配置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弱;三是資產負債經營能力受限,抗周期波動能力不夠強;四是人才隊伍結構性問題突出,信息技術水平與發展需要有差距。”
東吳證券聯席所長、非銀分析師則孫婷認為,“國內券商過去主要通過內生增長逐漸擴大規模,未來在監管的指引下,業內的并購可能會增多,行業內的資源整合或將成為券商快速提升規模與綜合實力的又一重要方式。大型券商通過并購進一步補齊短板,鞏固優勢,中小券商通過外延并購有望彎道超車,快速做大,實現規模效應和業務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