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數智前線 游勇
編輯 | 周路平
01 百鏡大戰開打
從AIPC到AI手機,再到AIPin、AI耳機等,硬件廠商一直在尋找與AI的結合點,而當下最火的賽道無疑是AI眼鏡。眼鏡被認為是最接近人體感官的設備,可以無感的存在,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
“眼鏡這個賽道其實從來沒有像今年這么熱鬧過”,雷鳥CEO李宏偉說,2025年是智能眼鏡的世紀大戰之年,從初創公司到巨頭,從大廠到科技企業,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科技公司都開始入局眼鏡賽道。雷鳥也在今年的CES上發布了首款AI眼鏡V3,起售價1799元。
AI眼鏡的熱潮幾乎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包括小度、影目、Rokid、致敬未知、閃極、大朋、魅族等都陸續發布了AI眼鏡,被外界稱之為“百鏡大戰”。甚至在2024年的最后一個晚上,初創企業加南科技也發布了AI眼鏡產品,定價1388元,不含鏡片的情況下重29.2克。
如此密集的產品發布,讓AI眼鏡乃至整個XR賽道迎來了久違的熱鬧。360董事長周鴻祎判斷,AI眼鏡會成為2025年最時髦的穿戴設備,包括用于即看即拍,即時搜索答案,出國旅游時提供翻譯等服務。這些功能也被很多希望嘗鮮的用戶所青睞。
除了創業公司,國內大廠也蠢蠢欲動。一位產業界人士告訴數智前線,OPPO和vivo都在看,還沒有最后定,“他們現在的心態總體上是樂見其成”,因為當前的AI眼鏡還需要與手機連接,依賴手機的算力,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硬件設備。不過,vivo透露,其MR團隊已經達到500人規模,原型機體驗將在2025年9月上線。
小米是眾多手機廠商里,對AI眼鏡非常重視的一家,“AI眼鏡的項目級別現在非常高”,最快會在2025年Q2季度上市,將采用雙系統方案——高通驍龍AR2 Gen1外加恒玄的2700芯片。不過,小米上場對很多創業公司是個挑戰,大家不得不加快步伐往前趕。
2024年11月,小度在百度世界大會上發布了旗下首款AI眼鏡,打響了國內互聯網大廠進軍AI眼鏡的第一槍。數智前線獲悉,小度推出AI眼鏡背后經歷了一系列的業務調整。其中,小度智能生態業務部總經理沈健和信息娛樂業務部總經理賈振超都已經離職,而這兩個業務由小米過來的陳勇接任。陳勇是小愛音箱的產品團隊負責人,負責過小米智能眼鏡項目。據悉,小度迅速推出AI眼鏡與他的到來有關。
而字節跳動也在做AI眼鏡,但據上述人士透露,字節在新品類上還是比較克制,不會這么快。中國電信也將在2025年四五月份推出AI眼鏡。
另外,現在的AI眼鏡廠商基本都有海外計劃,“沒有一個說只賣國內的,起步就是全球化。”一位業內人士說,一方面海外消費者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一些,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溢價空間,“而且國內會比較卷,剛不是跟你說了嗎,雷老板要上。”
不過,在AI大模型的選擇上,海外市場與國內會有明顯區分。比如閃極AI眼鏡的國內版搭載的是科大訊飛、云天勵飛、通義千問等大模型,而海外版將從由GPT-4o驅動的語音助手獲得即時幫助,如文字翻譯、物品識別、記憶車位、信息檢索等。
02 感謝Meta,追隨Meta
AI眼鏡爆發,很大一個功勞在于Meta。
Meta與雷朋聯名的初代智能眼鏡在2021年就已經發布,但這款產品的很多體驗不成熟,總銷量不到30萬臺。而第二代產品成了一個小爆款,銷量已經超過了200萬臺,受到了很多好評。連Meta創始人扎克伯克自己都說:“我們嚴重低估了它的需求。”
AI眼鏡受寵,與技術本身的突破有很大關系。
比如在攝像頭方面,Ray-Ban Meta搭載了 一顆12MP超廣角鏡頭,支持1080P/60fps的視頻錄制,存儲空間也從4GB提升到了32GB,基本滿足了用戶日常拍攝的需要,從以前的能用做到了好用。在開放式耳機上,第二代眼鏡也優化了漏音和音效失真的問題。
這款智能眼鏡的重量僅比普通太陽鏡多了5g,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傳統眼鏡的佩戴體驗。而且整合了無線耳機,減少用戶的攜帶負擔。用戶接打電話、收聽音樂和語音消息、參加線上會議等場景下,不需要掏出耳機和拿出手機,解決了用戶痛點。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AI大模型的推動。億道董事長石慶告訴數智前線,AI眼鏡火起來,跟XR沒多大關系,而是跟AI越來越強大有關。2024年4月,Meta在AI眼鏡上搭載了Llama 3大模型,AI的效果也得到了質的提升,可以協助處理智能眼鏡所獲取的文本、音頻與視覺信息,比如能識別眼前的物體,可以實時翻譯等。
“AI眼鏡在根本邏輯上發生了變化,它不是一個消費內容的產品,而是一個產生內容的產品。”石慶說。
不少用戶反饋,AI眼鏡看起來與普通的眼鏡沒有太大差異,重量價格也能接受,不管是聽歌,還是日常抓拍都能帶來新的體驗,還能隨時隨地與AI對話,這些亮點都讓他們愿意嘗試。
消費者對AI眼鏡迸發出了極大的熱情,比如閃極在開啟預售(支付10元訂金)當天,5萬臺AI眼鏡就被搶購一空。初創企業Looktech的AI眼鏡在眾籌平臺Kickstarter已獲得了超過2300名支持者,認購金額遠遠超過了開始設定的眾籌目標。Meta的AI眼鏡也曾一度處于缺貨狀態。
而國內嗅到風向,從11月份開始頻繁發布新品,“整個形勢就完全控制不住了,熱得不行”。
不過,一位從事XR產業的人士直言,“業內做XR做的都快絕望了,都不知道做這個意義是啥。”大家做這么久還是沒有太大起色,銷量也沒有特別大的增長,好多公司都做不下去了。
上述人士反思,之前做AR和VR的廠商很多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大家都標榜自己是高科技公司,很酷炫的黑客級的產品,但是用戶不買單”。
蘋果Vision Pro也面臨著類似的窘境,盡管這款設備被公認為是當下XR設備的天花板,但市場表現并不出色。此前的網紅產品AI Pin和Rabbit R1都面臨類似的問題,用戶使用起來有負擔,交互效率也不高,最終曇花一現。
“現在市面上的設備已經不再是那些過于超前或號稱功能齊全的產品了,”CCS Insights首席分析師利奧·格比說,“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針對特定場景、特定需求的頭顯設備。”
Meta給行業提供了很好的一個思路——AI眼鏡并不一定要做得非常復雜。Meta與雷朋合作的產品,本身就是一款時尚產品,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加了科技屬性,而且價格與普通的雷朋眼鏡相差不大,所以很多人愿意嘗鮮。而且,Meta沒有做顯示屏幕,也降低了產品的技術難度和成本。
Meta眼鏡的合作方EssilorLuxottica曾透露,Ray-Ban Meta智能眼鏡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60%的雷朋專賣店中是最暢銷的產品。
如今,國內涌現出了一批Meta的追隨者。比如閃極、雷鳥、小米都是在模仿Meta的思路,其中閃極新品定價不到千元,而帶AR功能的眼鏡基本都是在兩三千元以上。
03 期貨背后,市場需要新故事
但熱鬧的背后,不難發現,國內很多AI眼鏡雖然已經發布,但都還是期貨,不少也沒有給出確切的發貨時間。甚至開完發布會,連體驗機都沒有,被吐槽是PPT發布會。
背后或許有幾個原因,一是作為一個新品類,大家希望根據市場反饋來做后一步的動作。其次是,這個賽道很多創業公司,而硬件對備貨和資金壓力比較大,大家都是提前拿到定金,來建立備貨數據。
而資本和市場也需要新的故事,而現在最火熱的就是AI,大家已經聽膩了VR和AR的故事,即便像蘋果也依然沒能真正讓Vision Pro走向大眾市場。無論是AI眼鏡,還是AI+AR都聽起來更加性感。
大家都希望在AI眼鏡的熱度消失之前,盡快發布產品,而集中發布也無形中推高了這個品類的熱度,幫助這個新品類沖出圈層。
比如閃極的AI眼鏡發布次日,合作方云天勵飛的股價大漲了15%。除此之外,博士眼鏡、億道信息、佳禾智能、歌爾股份等AI眼鏡概念股都在過去半年,股價大漲。
另外,期貨也與這個產品本身的復雜度有一定關系。閃極創始人張波提到,AI眼鏡目前主要有兩大難題,一個是產品要超級輕量化,而鏡腿和材料的工藝難度很高,結構的工作非常復雜,量產也要全力提升。另外一個是續航的難題,AI眼鏡的一個賣點是全天候佩戴,但現在連Meta的產品也只能實現三四個小時的續航。
“很多團隊現在都不到百人,和Meta不是一個數量級。你覺得我們有可能比別人干得更快嗎?”石慶說,他非常希望早發的人一定要把產品做好,給行業更多的標桿作用,要不然又要大起大落。
石慶認為,AI眼鏡的供應鏈沒有太大的問題,包括芯片的供應,“現在這個行業你只要有錢都能買得到”。但產品打磨還需要時間,因為眼鏡太精細,空間狹小,又要輕便防摔,屬于在螺螄殼里做道場,而且還涉及安全隱私的話題,“明年Q1真正能大量賣的企業不多”。
而且,AI眼鏡一開始的生產良率會非常低。Meta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也是搞了很久。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不久前,有家企業的AI眼鏡調教了半年才調教好,國內供應商將面臨產能爬坡的挑戰。
04 還有幾大難題待解
市場對AI眼鏡當前有不小的分歧。比如在產品方案上,AI眼鏡與AR眼鏡被認為不是同一個物種,兩者一大核心區別在于是否配備顯示屏幕。
很多人將AI眼鏡視為過渡產品,最終會走向AR眼鏡。雷鳥CEO李宏偉預測,最近一兩年,AI眼鏡的銷量比AR眼鏡大,并且大很多。但在2027年左右,AR眼鏡開放增長有望超過AI眼鏡,AR眼鏡會整合進現在所有產品的功能。
所以在當下,很多企業推出了帶顯示鏡片的AR眼鏡,但都會去突出AI的概念,將其稱為AI+AR。
比如Rokid聯合暴龍推出的產品就是一款帶顯示鏡片的產品,售價2499元。但業內人士認為,Rokid存在技術路徑依賴,因為AR是Rokid的強項,“如果他們也做不帶顯示的,第一丟掉了自己的強項,第二到卷成本的時候,很難卷過。”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數智前線,帶顯示能解決信息的顯示和交互問題,語音的交互遠不如圖文的交互效率更高。而且,因為沒有顯示,在拍照時,無法進行構圖,出現虛化和角度問題,用戶也無法第一時間知曉。
但不少人士都提到,帶顯示鏡片,會給眼鏡的成本、重量、續航、散熱等方面帶來很多挑戰,造成沒辦法長時間佩戴,比如這些產品在價格上普遍在兩三千元,而且也會形成視線遮擋,影響用戶習慣。“我覺得未來一定會帶(顯示鏡片),但短期內是肯定不會有太大起色”。
利奧·格比認為:“在智能眼鏡中加入顯示屏會帶來很多麻煩。這涉及一系列技術難題,需要各種創新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目前我們面臨的挑戰。”
另外,生態也是一個潛在的難題。Ray-Ban Meta展示了與社交軟件結合的可能,通過連接Facebook或Instagram開啟直播,參加視頻會議等。
國內產品都沒能展示這方面的能力。閃極創始人張波透露,小紅書和抖音都拒絕了向AI眼鏡開放接口,這些產品將無法在社交平臺上直播。“我們重點資源沒有放在直播方面,我們想做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只是接口問題。”
但另一位與抖音、騰訊會議對接過的人士認為,這些大的平臺對隱私和產品成熟度有很高的要求,“他們對改動一點點都覺得是很大的事情”。
除了技術,還有一大難題是隱私倫理。AI眼鏡帶攝像頭,看起來與普通眼鏡沒有明顯差異,很容易在洗手間等公共場合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這類東西很容易因為一些小問題帶來麻煩,害了整個行業”。所以,石慶認為,AI眼鏡在拍攝時的強制提醒要成為行業共識。另一個是消費習慣和社會認知的問題,但這種習慣的培養可能是一個更漫長的路。
“必須要有人樂觀,要殺進去,也必須要有人跑在前面去踩雷。其實我們已經是在人家Meta后面了,已經算是幸運了。”石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