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穆勝咨詢
1月13日,騰訊集團年會在深圳舉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年會講話中談及幾個關鍵詞,其中包括聚焦主業、老樹發新芽、降本增效。
回顧騰訊過去一年的業務,馬化騰認為騰訊降本增效落實得不錯。作為一線互聯網公司,騰訊一直盈利豐厚,經濟寒冬似乎也并未對家境殷實的他們造成太大的沖擊。但在這種大環境里,騰訊管理層選擇傳遞寒氣,實施降本增效,似乎也的確是明智的選擇。
相對騰訊,太多的企業可能缺乏御寒的底氣,他們的降本增效一直實施不下去,除了把快遞從順豐換成韻達,取消免費的打包盒,減少廁所的卷紙等小手段外,就是粗暴砍人、砍團隊、砍專項費用。結果是,一地雞毛,效果甚微,后續減少的浪費還會重新漲回去。
01 企業浪費的根源
這里,我們更想討論一下降本增效的本質——企業的浪費究竟來自哪里?這里直接給出答案,我們認為,企業浪費的根源是“收入成本化,成本費用化”。
這里,有必要從財務角度進行簡單解釋。收入主要是企業收到的、來自客戶的錢;成本則是企業為了交付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而支出的錢,如產品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而費用則是公攤的、為了維護企業運營的各類支出,如行政人員的工資、辦公費用等。成本和費用都是企業支出的錢,但區別在于成本是進入到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里,可以轉化為收入的,而費用則似乎就憑空消失、被公攤掉了。所以,在會計學上有個說法——“成本是可以對象化(到服務、產品、解決方案里)的費用,費用是不能對象化的成本”。
理解了上述概念,我們可以解釋前面提出的企業浪費的根源。
所謂“收入成本化”,即浪費嚴重的企業由于沒有找準戰略定位,誤入了非核心賽道,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來換取有限的收入。例如,某些互聯網企業為了實現用戶增長而瘋狂進行補貼,但發放補貼進入的大量用戶消費能力有限,實際上并不能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收入。不僅如此,這類用戶的黏性建立在補貼的基礎上,補貼一旦停止,他們就會離開。最后的尷尬就是,成本的支出雖然看似轉化為了收入,但怎么看都是不劃算的。有意思的是,一旦說到要削減這部分支出了,會有一大群利益相關者跑出來反對,講出“如果沒有這筆支出,會如何如何”的恐怖故事。一部分人是需要這筆支出去支撐他們的KPI,另一部分人則是希望在大量的支出里中飽私囊。
所謂“成本費用化”,即成本支出缺乏確定性目的,淪為了費用,為了支出而支出,形成了大量無意義的浪費。例如,某些企業在激烈的商戰中,投放了大量的形象廣告,支出了大量的營銷費用。形象廣告的投放,主要是起到“品(牌)”而非“效(果)”的作用,也很難做到“品效合一”。說它有用吧,好像沒多大作用,說它沒用吧,好像又有點用。一旦說到要削減這部分支出了,自然也會有大量的反對者。如果老板嘗試要把這部分費用對應到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里,將它們精細化為成本,相關的職能部門會有一萬個理由證明這“不可能”。當然不可能了,“不把賬算清楚”是很多員工最喜歡的狀態,算清楚了,自己還有什么“空間”?更致命的是,這類費用支出還有逐年膨脹的趨勢,根本停不下來。費用一多了,中后臺部門,尤其是后臺部門的規模會越來越大,也是根本停不下來。
上述問題,相信不少身處企業里的讀者朋友會感同身受,這也不禁讓人發出追問——是什么造就了這種浪費?有人簡單歸咎于企業里各部門、各級管理者不夠職業,能力不足或意愿不夠,導致了上述浪費。但這樣的歸因似乎太簡單了點。不少老板也在經濟寒冬里發出了“二次創業”“降本增效”“去肥增瘦”“提質增效”的疾呼,甚至發起了專項運動。但如果這樣的呼吁有用的話,問題也太好解決了,運動的結果有很大可能是不了了之。
02 兩個靈魂拷問
要搞清楚企業浪費的根源,我們需要先回答兩個問題,得到了答案,才能精準定位病灶。
第一個問題,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究竟有多少企業開始采用了嚴格的零基預算法(Zero-base Budgeting)?顯然,答案是“極少”。這個問題是為了探測這種“根源”的深度,道理很簡單,如果在這樣嚴苛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還不改變,那么這種“根源”可能是某種輕易無法撼動的東西。
絕大多數企業使用的增量預算法是按照上一年的數據,按照對經營業績的預期,做一個增幅或減幅。不管企業如何宣稱自己的預算有多科學,我們實際觀察到的就是“一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問題是,經濟形勢都這個樣子了,企業難道不應該用零基預算法來重新校對一下投入產出嗎?這里有兩個原因:
其一,如果要這樣玩,老板就意味著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意。而人天然是不愿意思考的。美團的王興說,人為了回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這句話可能只說明了不思考的現象,而不思考的真正原因是,太多人不愿承受“創新的風險”和“改變的不適”,保持原狀就是他們的最優策略。
其二,如果要這樣玩,就意味著資源的重新分配,但金字塔組織內的利益格局是很難撼動的。舉例來說,某企業明明知道在某個業務上繼續投入是不劃算的,但問題是,業務負責人在老板那里依然有話語權,隊伍也還在,于是,資源的投入還得繼續。這里,主打的就不是效能了,而是一個人情世故。
于是,在口口聲聲的“降本增效”中,企業依然會沿著過去的預算軌跡行動。不同的是,老板會通過一些“運動式”的降本增效,節約下一些快遞費、卷紙費、塑料袋錢,傳遞一下寒氣,緩解一下內心的焦慮;相同的是,繼續浪費掉大量的真金白銀的支出,利益既得者們幾乎不會有任何的損失。吊詭的是,一去一來后,利益既得者們甚至會認為自己和老板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而后,當他們的低效超過了老板的閾值,后者又會痛下殺手,那時,又會出現關于“老板無情”的抱怨。
第二個問題,如果企業成功地實施了上述降本增效套路,未來還有沒有可能反彈呢?答案顯然是“會”。這個問題是為了精準定位這種根源,道理也很簡單,那些讓改變反彈回去的力量,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企業浪費的根源”。
使用極限成本法,技術、工藝和流程不可能持續領先,必須要持續迭代創新,但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動力?使用戰略聚焦法,企業可能瞄準主戰場,但這種聚焦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耗散?使用組織增壓法,精簡的中后臺會不會被重建?使用經營承包法,就算是將經營責任下沉了,那會不會有無數的業務單元主張自己是“戰略性虧損”,要求集團來補貼?
其實,金字塔(Hierarchy)的組織模式天然就是一個“浪費的結構”。在這樣的結構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分工和授權范圍內做事,大量的人員是不直接面對市場的,經營壓力與他們無關。由于效能(投產比)并不是關注的重點,組織內所有人的最優策略選擇都是要“大資源”來打“大目標”。一方面,有了大資源才有在組織內的“權利空間”;另一方面,對于大量缺乏經營才華的人來說,有了大資源才有達成目標的機會。至于“大資源”能不能真正換來“大目標”,這個要看天、隨緣了。
03 改組織,提效能
理論上說,企業只有關注財效和人效,讓兩類效能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激勵,實現科學的效能管理,上述浪費才有可能被叫停。因為,無論誰在提出增加人財兩類預算的需求時,都相當于自動為自己增加了一個業績的要求。可以說,效能管理才是讓“員工心態”轉變為“老板心態”的有效方法,而企業只有讓“員工心態”轉變為“老板心態”,才能真正意義上持續實現降本增效。
但問題是,在金字塔組織里真的可以實現效能管理嗎?可能未必有那么簡單。金字塔組織里,僅有少部分前臺業務單元面對市場,能夠相對公允地考核產出,并考核其效能,而對于中后臺職能部門,則很難實現公允考核,他們的產出都是一些領域內的任務而非經營結果,換言之,他們天然與前臺是割裂的。以前,我曾提出過讓中后臺職能部門的業績聯動經營業績的觀點。這里想補充的是,如果沒有組織上的變革,這種聯動的難度極大。
應該期待這樣的組織變革:中后臺的人員以業務伙伴(BP)的形式被極度地擠壓到前臺,與前臺人員形成各種各樣的經營單元,并主要根據經營結果獲得激勵,同時不能逾越效能紅線;而留在中后臺的人員,其業績也與前臺有映射、嵌套、互鎖等緊密聯動關系,他們主要根據效能獲得激勵,同時激勵的總量來自前臺經營結果的分享。這樣一來,我們就真正地做到了讓所有部門“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更可以讓“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圖:兩種組織的架構與激勵對比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