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在2024年上海兩會上,多位委員代表圍繞如何進一步促進上海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多項提案和建議。這些提案聚焦于如何發揮民營資本的力量,推動民營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支持本土民營企業總部發展,并解決當前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痛點問題。
近年來,上海民營經濟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等三大產業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2022-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半導體行業的投融資規模達到586億元,占全國的25.8%;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融資規模達到246.99億元,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的24.7%。2024年,人工智能成為上海獲投最多的前沿領域,全球創業投資基金大量資金投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顯示出該領域的高投資熱度。
然而,盡管民營經濟在上海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在三大產業領域,盡管政府確立了“非禁即入”的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中,民間投資者仍面臨市場準入門檻高的問題,面向三大產業的投資領域對民間資本開放不足。
此外,我國的金融結構以間接融資和債權融資為主,長期股權資金供給偏少,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限制了企業在三大產業上的長期投入。
上海市政協委員趙麗佳建議,鼓勵民營資本積極投入三大產業。
具體措施包括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破除隱形壁壘,降低準入門檻,支持民間資本依法平等開展投資。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項目,實現招投標環節的一視同仁。此外,拓展投資渠道,引導民營投資高質量發展,支持民間投資科技創新,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創新中心、創新平臺建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加大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的民間投資支持力度,增強投資者信心。
市政協科技和教育委員會、市政協科學技術界同樣關注到了民營經濟科創動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上海的大科學裝置對企業用戶的開放服務主要以簽署合作協議為主,企業用戶機時占比僅為3%,遠低于國際同類裝置(如日本Spring-8的企業用戶機時占比達10%)。此外,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運行費用多由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建設的案例較少,導致民營企業對大科學裝置缺乏深入了解,支撐產業創新的潛能未能充分釋放。
對此,兩個界別聯合建議優化大科學裝置的市場化運行管理機制,形成用戶支付與財政支持并行的多元互補運行機制。同時,提升對科技產業的服務支撐能力,優化大科學裝置面向市場導向企業用戶的選題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大科學裝置的建設與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