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奇點湃
繼2023年美國的OpenAI向全球AI界,投了一顆深水炸彈——ChatGPT后,2025年,誕生于中國杭州的DeepSeek,再次掀起了巨浪。
簡單來說,DeepSeek脫穎而出,是其以極低的成本實現了和GPT系列一樣的效果——DeepSeek研究人員表示,開發該應用程式僅花費600萬美元(480萬英鎊),遠低于美國AI公司花費的數十億美元。
而兩個大模型的推出,都把國內的AI大廠們推到風口浪尖。第一次大廠們的一致回應是,我們也有,待會就發。而此刻,面對國產AI中小廠跑出的Deepseek,大廠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騰訊早早給出了一個全面擁抱DeepSeek的姿態:從2月8日開始,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接入了騰訊云、微信、騰訊游戲等14個自家生態;字節與阿里態度一致,現已接入部分生態,但豆包AI助手和通義大模型不接入。
而相比之下,百度卻略顯“擰巴”:在2月12日百度智能云事業群(ACG)全員會上,現任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表示,DeepSeek在短期內會對百度產生影響,但長期來看是利大于弊的。
而兩天之后,百度一改先前一直堅持的閉源路線,毫無預兆地對外宣布,公司將在未來幾個月陸續推出文心大模型 4.5 系列,并于 6 月 30 日起正式開源。
又是2天過去,百度搜索宣布將全面接入DeepSeek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緊接著,百度文心智能體平臺宣布已全面接入DeepSeek模型,全部免費。
一番操作的背后邏輯是——百度短期承認deepseek的能力,同時將其接入自己的智能體平臺之中,甚至在這一節點推翻了一直以來堅持的閉源路線。長期來看,由于大模型考察的點還有很多,Deepseek反而會推動百度的發展。
而百度的“擰巴”背后,是對現階段業績,AI大模型商業化情況的深深焦慮。
01 沈抖與譚待之爭,解開了百度的焦慮
自百度成為百模大戰發起者以來,引發了不少行業內的激烈討論。
據光子星球報道,在2月12日百度智能云事業群全員會上,沈抖表示:“國內大模型去年‘惡意’的價格戰,導致行業整體的創收相較于國外差了多個數量級”,緊接著便把字節的豆包單獨拎出來舉了例子——其訓練成本和投流成本都很高。
很快,火山引擎總裁譚待便在朋友圈用數據反擊了“惡意”二字——豆包1.5Pro模型的預訓練成本、推理成本均低于DeepSeek V3,更是遠低于國內其他模型,在當前的價格下有非常不錯的毛利。
簡單來說,豆包的降價并非是惡意搞價格戰,而是由于技術進步實現了低價。譚待表示,“國內外的廠商都在依靠技術創新,降低模型價格。我們也只是實現了Gemini 2.0 Flash的價格水平而已,這個價格完全是依賴技術進步做到?!?/p>
那么,百度為何單把豆包拎出來?
“投流成本”四字仿佛給了我們答案——豆包擁有抖音這個億級DAU的“優先宣傳權”,這就導致,其C端數據非常好看。據量子位數據,豆包APP在2024年11月平均每天有80萬新用戶下載豆包,DAU(日活躍用戶數量)接近900萬,增長率超過15%,在國內超第二名Kimi DAU的300萬。
在B端都沒有成熟的時候,C端高活躍量似乎成了大家對大模型表現的評判標準——既能展現其能力不錯,還能體現其潛在能力的提高空間——用戶還可以通過即時反饋答案質量,免費幫字節訓練豆包,提高“智力”。
而當外界并非把商業化表現作為AI廠商能力的主要衡量因素時,沈抖的話里話外卻展露了急于拿出商業化數據的心態——“惡意”的價格戰,“行業整體的創收相較于國外差了多個數量級”。
急于商業化的原因,或許能從一組數據看出。
2月18日,百度發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2024年總收入為1331億元,同比減少1%。百度核心收入為1047億元,同比增長1%;在線營銷收入為730億元,同比減少3%,及非在線營銷收入317億元,同比增長12%,主要由智能云業務帶動。
(百度財報 圖源:百度)
而在2023財報之中,2021-2023云服務與其他收入(包括阿波羅自動駕駛,小度智能硬件)是分開算的。而根據同花順財經數據,百度云服務2021-2023收入增速分別是64%,18%,6%,而其他收入分別是91.26%,33%,18%。也就是說,2024主要由智能云業務帶動的非在線營銷收入,增速仍有可能主要由其他業務貢獻。
(百度云服務收入及增速 圖源:同花順財經)
作為基本盤的核心業務下滑,云服務收入增速放緩,是百度現如今焦慮的根源,基于此,有以上“擰巴”的表達。
02 李彥宏推翻自己,百度的技術落后了嗎?
而上次如此激烈的討論,還是關于閉源與開源路線的選擇。
在今年以前,對于其選擇的閉源路線,百度的態度十分堅定。去年4月,李彥宏曾提出“開源模型會越來越落后”。隨后不久,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祎在公開場合發出反對聲音稱,如果沒有開源文化,就不會有Linux、PHP、MySQL等眾多重要的技術成果,甚至互聯網的發展也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對此,李彥宏進一步給出了依據——如果開源模型想要在能力上追平閉源模型,就需要更大的參數規模,這將導致更高的推理成本和更慢的反應速度。同時,相比源代碼公開傳統的軟件開源,大模型的開源更為復雜。
3個月過去,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4)期間,李彥宏更是直接“開炮”:開源模型是智商稅。 而隨后8月份,百川智能CEO王小川闡述了二者的關系。他預計,未來80%的企業會用到開源大模型,因為閉源沒辦法對產品做更好的適配,或者成本特別高。而閉源可以給剩下的20%提供服務。二者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在不同產品中互補的關系。
總的來說就是,開源閉源皆是行業所需,并非零和博弈。實際上,路線之爭的背后往往是商業路線的分歧。
開源大模型的核心理念是開放源代碼,允許公眾訪問、使用、修改和分發模型的源代碼。面對市場競爭,開源大模型的免費使用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獲客手段;同時,低成本的試錯也有助于開源大模型更快觸達潛在用戶群體,降低企業認知和決策難度,加速創新。
而閉源大模型服務能力更強,商業化走得更快。華泰證券指出,產業化方面,閉源大模型的長期服務能力更強、更可用。大模型與業務結合,需要產品、運營、測試工程師等多種角色共同參與,同時大模型的長期應用所需的算力、存儲、網絡等配套都要跟上,開源社區無法幫助用戶“一站式”解決這些細節問題。
堅持閉源路線的百度,想通過更強的服務能力從而保持用戶粘性,為其云業務以及其他相關業務帶來增量,這是人之常情。而華泰證券指出,盡管閉源大模型整體能力更強,OpenAI的GPT-4、Anthropic的Claude-3、谷歌的Gemini Ultra都是閉源。
(開源模型性能進步速度快于閉源模型 圖源:華泰證券)
開源陣營的日漸壯大,確實給閉源模型帶來了一定沖擊。
今年1月31日,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發表了以下言論:我個人認為,我們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邊,需要制定不同的開源策略。緊接著半個月不到,OpenAI也開始考慮開源路線。
2月13日,Altman發布消息稱,GPT-4.5、GPT-5即將陸續發布,免費版ChatGPT將在標準智能設置下無限制使用GPT-5進行對話。此外,他還特別指出,OpenAI的新路線是:跨越o3、免費訪問、開源“模型規范”。
此刻,我們能夠發現,百度從一開始便是想要通過閉源大模型快速商業化,鞏固百模大戰第一人的位置。而在B端商業化路徑還不明晰的時候,開源大模型又涌現出了deepseek,再加上ChatGPT也在試圖兩條腿走路,百度如果想要保持現有身位,就算是打臉,也要去交開源的智商稅。
于是,2月18日,在百度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電話會上,李彥宏表示:開源的決策源自對技術領先地位的堅定信心,開源將進一步促進文心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并在更多場景中擴大其影響力。
03 百度,最終會被“蘋果們”放棄嗎?
可以預見的是,開源與閉源共存是今后廠商們的選擇。那么,在百度堅持閉源大模型的這幾年里,B端開拓情況如何?
我們都知道的是,在文心一言還沒發布之時,就有許多廠商搶著發布接入文心一言的合作訊息,就如這段時間的deepseek一樣。而上述財報數據顯示,文心一言所在的百度智能云板塊收入的增速放緩,這也暗示著應用層的廠商們從AI熱中冷靜下來,去思考目前的AI是否真的為企業帶來了價值。
而能讓應用層廠商再次下單的,一定是能夠帶來實際效果的AI解決方案,無論是底座還是落地服務,都需要更智能的技術。
在全球科技大廠的對外宣傳語境里,投入資源的數量,依然是衡量人工智能模型的智能程度的一個標準。
數據顯示,亞馬遜、谷歌、微軟和 Meta在 2025 年的資本支出將超過 3200 億美元,其中 Meta 今年的資本支出將達到 600 億至 650 億美元,較 2024 年的 392.3 億美元大幅增加,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押注人工智能。
阿里同樣把資本性支出當做宣傳點——2024Q4,阿里巴巴在該季度資本開支大幅增長至317.75億元,環比大增80%,阿里巴巴明確表示,這主要由于公司對云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
騰訊2024Q3實現資本開支171億元,同比增長114%。
阿里和騰訊,都在2024對算力資源和 AI 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反觀百度,隨著營業收入增速下滑,資本支出上也顯得更為謹慎。可以看到,百度(除愛奇藝)資本性支出2023年,2024年分別是111億元與81億元。
(百度財報 圖源:百度)
而百度和阿里在資本支出上的差距,或許是蘋果在國內找了兩家AI公司進行國產iPhone AI功能落地的原因之一。
去年12月,蘋果公司宣布與百度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于2025年在中國推出一項名為Apple Intelligence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此次合作不僅限于在蘋果設備上部署小型模型,雙方還將在云端運行大型模型,以提升整體AI服務能力。Siri也將整合百度的人工智能模型,期望通過這一合作帶來更加精準的搜索結果和用戶體驗。而就在2月14日,阿里官方已經確認目前正在與蘋果合作,針對中國市場進行本地化AI接入。
盡管蘋果選擇阿里,還有一個原因是希望通過多個合作伙伴來降低風險,但百度資本性支出較低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百度能做的,是實打實的加大AI投入,同時給出一份文心大模型的成功落地范例。百度也是如此規劃的——財報會上,李彥宏表示基礎模型只有在大規模解決現實問題時,才具備真實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百度將繼續卷應用。而在財報會上,多次提到了“搜索”二字:
當前,約有22%的搜索結果頁面包含了AI生成的內容
對我們而言,關鍵是保持快速而堅定的AI轉型步伐,專注于發現用戶真正需要和想要的下一代搜索體驗。
百度將繼續投資于推進百度AI能力,這是長期的戰略優先事項。基于這一點,百度將進一步深化AI轉型,特別是在搜索產品的領域。
如此看來,百度的殺手級應用,還是在搜索業務上,想既為自己的老本行提供新動力,也想把AI的戰績刷一刷。
值得一提的是,字節和阿里都沒有在核心產品接入Deepseek,百度卻在文心模型和搜索等核心平臺和產品上都接入了Deepseek。
于是,短期來看,百度需要與deepseek進行進一步的合作。
一是為了更好地把搜索業務變得更加智能,讓文心智能平臺用戶也能嘗鮮享受服務。二也能借機銷售一波云服務。沈抖表示,短期內DeepSeek的組織和商業化還需要時間去完善。在這個窗口期,整個市場被教育后,所產生的未被滿足的需求,云廠商還有承接的機會。
簡單來說就是,成為deepseek未來的合作商——目前deepseek依靠自建的數據中心,出現了服務器崩潰問題,云廠商能通過提供服務成為其后盾。但目前為止,DeepSeek在任何層面都沒有跟云廠商芯片廠商開啟合作,雖然春節期間云廠商紛紛宣布讓DeepSeek模型跑在其云上,但他們并沒有開展任何真正意義的合作。
而長期來看,正如譚待所進一步呼吁的,包括百度在內的AI廠商,應該像 DeepSeek 一樣聚焦基本功,聚焦創新,不急不躁,少無端猜測,歸因外部。
百度發布大模型以來,其發表的部分言論較為偏激,釋放著焦慮的信號。而現如今,百度需要摒棄外部與內部的噪音,潛心做研發,如此,老本行搜索能煥發新機,大模型商業化之路也會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