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芊
在祖國版圖最東端的晨昏線上,“邊城”撫遠以溫熱的掌心捧起第一縷晨光。赫哲族的漁獵文明在這里舒展成千年的長卷,其以魚皮文化為核心的技藝體系、婚俗傳統,通過創新轉化與文旅場景的深度結合,為撫遠市打造了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實現了非遺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傳統技藝走出“深閨”
赫哲族的非遺文化曾長期局限于族群內部,但在撫遠市的系統保護與創新開發下,這些傳統技藝逐漸走出“深閨”,成為文旅融合的核心資源。
省級非遺傳承人王桂榮創立的米比赫哲工藝室,省級傳承人王桂榮的工作室像座魔法學校,把冰冷的魚皮變成會講故事的精靈,他們將魚皮制作技藝轉化為魚皮畫、服飾、擺件等200余種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10萬元。通過“非遺工坊+企業”模式,該工作室培養了40余名縣級傳承人,其中8人為脫貧戶,手中的魚皮剪裁出的不僅是文創產品,更是奔向小康的船票,也讓這門老手藝成了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赫哲族婚俗承載著“魚皮為裳、舟楫為聘”的生態智慧,國家級傳承人吳玉梅以“四季場景化展演”重煥赫哲婚俗生機。她組建20余人非遺團隊,將漁獵智慧化作流動畫卷:夏日的樺皮船載新人踏浪而歌,冬日的狗拉雪橇馱魚皮嫁妝破冰前行。年均吸引游客逾10萬,更有10余對赫哲族青年重啟傳統婚俗。
非遺的“活態傳承”需要技藝的保存,更需通過現代展演、產品開發與市場需求對接,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可看 可玩 可帶走
撫遠市通過多維度的場景構建,將赫哲非遺融入旅游全鏈條,形成“可看、可玩、可帶走”的沉浸式體驗。非遺體驗館等場館將靜態展示與動態互動結合,不僅陳列魚皮畫、樺樹皮烙畫、魚皮浮雕等傳統作品,還設置互動體驗環節,吸引游客參與創作,深化文化感知,讓游客能擁有獨特的“赫哲記憶”。
此外,撫遠依托“開江節”“烏日貢大會”等節慶,舉辦非遺展演、文創市集,并借助哈洽會、福州魚博會等平臺推廣赫哲文化,擴大文旅影響力。
非遺文化還被嵌入撫遠的冰雪旅游等特色線路中,結合赫哲漁獵文化推出冬捕體驗,形成“文化+生態+旅游”的復合型產品體系。

非遺文旅融合的未來路徑
非遺文旅的破圈之路,既要給老手藝插上創意的翅膀,也要織就跨地域的文化紐帶,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審美需求。深化區域協作,通過跨省合作、跨境聯動,構建非遺傳播網絡,拓展客源市場。
當然,還得筑牢制度的護城河,完善政策保障,為非遺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支撐。非遺傳承已不再是獨奏曲,而是一場生生不息的時代交響。
撫遠市以赫哲非遺為紐帶,將文化傳承、旅游開發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非遺活化—文旅增值—經濟反哺”的良性發展路徑。這一模式為邊疆地區提供了文旅振興的樣本,更彰顯了民族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價值。傳統并非歷史的遺存,而是未來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