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濤
4月11日,華熙生物交出了一份喜憂參半的年度答卷: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1%,歸母凈利潤1.74億元,同比大幅下滑70.59%。顯然,這一業績表現低于市場預期。
根據華熙生物2024年年度報告,華熙生物核心業務板塊呈現明顯分化:原料業務逆勢增長9.47%至12.36億元,醫療終端業務同比大增32.03%至14.4億元,而占營收47.92%的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原護膚品)收入下滑31.62%。這一“兩升一降”的格局,恰是華熙生物戰略調整的縮影。
具體來看,華熙生物醫療終端業務逆勢爆發式增長,全年收入14.40億元,同比激增32.03%,成為業績核心支撐點。其中,皮膚類醫療產品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達10.73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3.57%。明星產品微交聯潤致娃娃針憑借差異化技術優勢,收入同比增長超100%,覆蓋醫美機構數量突破5000家,單針復購率超過40%。該產品通過微交聯技術實現18-24個月的長效抗衰效果,在輕醫美市場中形成獨特競爭壁壘。
另外,華熙生物原料業務全球化布局成效顯著,業務收入達到了12.36億元,同比增長9.47%,其中國際市場收入6.08億元,同比增幅達17.65%,占原料業務總收入的49.19%。醫藥級透明質酸原料毛利率穩定在87.56%的行業高位,國際市場中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區域銷售收入均實現超20%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布局的GABA已實現產業化應用,麥角硫因完成商業化準備,未來有望復制透明質酸的成功路徑。

業績承壓的背后,華熙生物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年報顯示,2024年,華熙生物研發投入達4.66億元,同比增長4.46%,占營業收入比重提升至8.68%,處于行業領先水平。通過引入IPD研發管理體系,新產品開發周期縮短30%,上半年新增授權知識產權344項,其中發明專利48項。
華熙生物構建了“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的三級研發體系,通過全球研發平臺整合資源,與哈佛大學、清華大學等機構合作開展前沿研究,2024年新增6個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涵蓋重組膠原蛋白創面敷料等創新產品。
在透明質酸領域,華熙生物持續優化交聯技術,第三代交聯劑的研發使產品維持時間提升至24個月,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在合成生物學領域,華熙生物的技術壁壘持續強化。依托全球最大合成生物中試轉化平臺(天津中試中心),華熙生物已布局GABA、麥角硫因、人乳寡糖等10余種高附加值產品。其中,GABA通過微生物發酵法實現量產,在護膚品中作為神經舒緩成分應用廣泛;麥角硫因作為新型抗氧化劑,已進入中試階段,未來將應用于高端護膚品和保健食品。合成生物學技術不僅降低生產成本,更推動公司從“生物材料供應商”向“生物制造平臺”轉型。
在醫美領域,華熙生物聚焦“分層抗衰”推出“娃娃針+填充劑+水光針”組合方案,覆蓋從預防到治療的全周期需求。同時,積極拓展醫美之外的醫療場景,骨科產品“海力達”玻璃酸鈉注射液通過集采覆蓋9000余家醫院,市場占有率提升;眼科產品“海視健”參與國家集采,中標省份達31個,銷售收入持續增長。
除了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華熙生物也在推動組織變革。年報顯示,2024年華熙生物為管理變革支付了超7000萬元成本,包括組織架構調整、薪酬體系改革及咨詢費用。
在2025年3月3日總裁辦公會上,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稱,“2024年公司步入變革調整期,第一階段公司重點進行了流程的調整。”同時,趙燕透露,“流程調整只是把公司失控的動作糾正過來,暴露很多原來沒有暴露的問題,真正的變革是人的變革,現在剛剛開始!”
不過,是戰略調整、短期陣痛,還是由盛轉衰?這些都需要華熙生物用可持續的盈利來證明。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