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電池新國標將于2026年7月1日施行】4月15日,工信部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日前發布,將于202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本次修訂內容主要有修訂熱擴散測試,進一步明確待測電池溫度要求、上下電狀態、觀察時間、整車測試條件,技術要求從此前的著火、爆炸前5分鐘提供熱事件報警信號等,調整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報警),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等;新增底部撞擊測試,考查電池底部受到撞擊后的防護能力;新增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300次快充循環后進行外部短路測試,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等。此外,修訂版本明確本標準適用于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即非驅動類電池不適用;完善絕緣電阻要求,增加包含交流電路電池系統絕緣電阻要求;提升擠壓測試要求,增加絕緣電阻相關判定條件。
【機會前瞻】
4月15日,工信部正式發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這被業界稱為 “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其核心內容圍繞熱擴散防護、底部撞擊測試、快充循環安全三大維度展開。
在熱擴散防護要求上,新標準全面升級,將電池系統熱失控后的安全目標從 “5分鐘逃生時間” 提升至 “不起火、不爆炸”,要求觸發單體熱失控后,電池包或系統需在2小時觀察期內無明火、無爆炸,且所有監測點溫度不超過60℃。
同時,新標準增加了底部撞擊測試覆蓋真實風險。針對車輛行駛中電池包底部可能遭遇的飛石撞擊、路面凸起等場景,新國標要求電池包在直徑30mm鋼球以150J能量撞擊后,需滿足無電解液泄漏、無外殼破裂、無熱失控的嚴苛標準。
在快充循環后的耐久性方面,為應對超快充技術普及帶來的安全挑戰,新國標要求動力電池在完成規定次數的快充循環后,仍需通過外部短路測試,確保高頻充放電下的穩定性。
本次《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的發布,標志著當前動力電池的安全理念從 “事故后被動防護” 轉向 “設計端主動阻斷”,倒逼企業重構電池熱管理系統,例如采用陶瓷纖維隔熱層、納米級阻燃材料等技術。而新標準中提到的底部撞擊測試,將直接關聯電池包結構設計,例如要求底部集成高強度防撞梁,或采用一體化壓鑄工藝提升抗沖擊性能。同時,也將加速淘汰落后的電池材料和工藝,推動行業向長壽命、高穩定性技術路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