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新車滲透率已連續多月超過50%,乘用車L2級以上輔助駕駛滲透率自2024年上半年就超過55%,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已超過65%。
近兩年,我國汽車產業變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速度,但同時競爭加劇帶來的嚴重“內卷”現象也成為全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今年3月底舉辦的2025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的有關負責人均表示,將采取措施整治汽車行業內卷及市場亂象,推動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
價格戰已成為行業“內卷”的標簽之一,行業競爭中汽車產品同質化嚴重,最直接的競爭手段就是降價。這種內卷式降價不僅影響汽車制造商的經營,同時也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影響。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統計數據,2024年全國乘用車市場中,新能源新車降價車型降價幅度達9.2%;燃油車新車降價車型降價幅度達6.8%;總體乘用車市場新車降價車型的降價幅度達8.3%。2024年前11個月,新車市場價格戰已致使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1776億元。
行業上下游同樣也受到影響。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2024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盈利比例降至39.3%,比2023年下滑4.2個百分點,其中有84.4%的經銷商遭遇價格倒掛(指銷售價格低于購進價格)。這種情況直接壓縮了經銷商的利潤空間,加劇流動資金緊張和經營風險,去年已有多家經銷商集團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過度競爭也已經拖累汽車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和工業品價格,對企業的中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較2023年下跌0.7個百分點,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平均6%的水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鄭備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汽車制造商財報“增收不增利”現象普遍,這反映出結構不合理與無序競爭的問題。
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首次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同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明確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如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三部委集體表態,這表示汽車行業亂象亟待解決,已經成為國家整治的重點領域。
鄭備在會上還提到,有企業不惜犧牲利潤搶占市場,虛假宣傳、惡意抹黑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短期內造成行業利潤下降,長期還將影響技術創新、產品的質量安全,削弱產業競爭力。
羅蘭貝格發布的《2024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中提到,2023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的整體凈利潤率僅為7.2%,行業在降本方面的空間已相對較小。汽車制造商的降價壓力傳導至整個供應鏈,可能會影響汽車零部件的質量和供應穩定性。
智能駕駛技術進入全新發展階段,這在監管層面上也給相應法規提出更多的新要求。智駕競賽中,汽車品牌為了抓住消費者心智,紛紛推出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產品,強調其技術先進性和安全性,但有品牌的車輛事實上沒有到達其所宣傳的“放心”水平。
消費者也被企業的過度營銷而誤導,無法正確辨明智能輔助駕駛的有限性,甚至造成安全事故,進而對智能駕駛產生不信任情緒,阻礙市場教育與行業發展。有業內人士認為,政府應該出臺關于智能駕駛系統各項功能的明確劃分標準,利于主機廠對智能駕駛系統的功能好壞作出區分,也便于消費者辨別選擇。
針對上述行業亂象,鄭備表示,將加強汽車市場的價格監測、行業自律、輿論引導,嚴格市場監管,嚴格查處技術標準不達標、質量安全不過關的產品,守牢質量安全底線,規范招商引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也表示,工信部將協同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化行業管理改革,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開展網絡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專項行動,為汽車行業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王萌表示,目前的汽車行業價格戰從官方降價、一口價已經轉向了權益貼息、經銷商終端優惠等手段,價格戰從明戰變成了暗戰。他表示,從目前市場競爭情況和政策變動來看,汽車制造商“卷”完價格之后,進入下半年真正需要比拼的是質量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