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楊
日前,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黑龍江省支持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土地要素保障措施》,主要從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統籌安排計劃指標、鼓勵盤活存量土地、活化土地供應方式和健全優化審批機制五個方面提出18條支持措施,如同一把鑰匙,試圖解開冰封千里的土地難題。

黑龍江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黑龍江冰雪經濟總產出達2661.7億元,其中冰雪旅游產出超六成。但光鮮數字背后,土地矛盾暗流涌動:滑雪場用地遭遇生態紅線,夏季場館空置率居高不下……措施的印發恰似一場“及時雪”,既為產業輸血,更為破解當下困境。
政策直擊產業痛點 激活土地要素新動能
冰雪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土地需求的復雜性,項目多位于生態敏感區、季節性需求突出、產業鏈條長且用地類型多樣。
此次發布措施的核心,則是通過“規劃+存量+機制”三線并進。整體走出了一條輕資產、重運營的土地邏輯,既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又通過動態監管規避了土地閑置風險。
措施的核心,即“用彈性代替剛性”。企業拿地可分期付款、彈性租賃;荒山、廢棄廠房變身滑雪場,五年內無需變更用途;甚至城市公園、村落荒攤也能“兼職”冰雪場地。之后將冰雪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優先保障滑雪場、冰雪裝備基地等用地需求,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冰雪影視基地、裝備研發中心,讓產業鏈像松花江的冰層一樣不斷延展。
全產業鏈布局 打造寒地經濟新樣本
政策紅利的釋放,催生著肉眼可見的變化。根據《措施》,黑龍江將把冰雪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重點保障范疇,優先滿足滑雪場、冰雪裝備制造基地、產業研發中心等用地需求,推動形成“冰雪旅游+裝備制造+文化創意”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根據《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中國冰雪產業規模從2015年的2700億元迅速擴大至2023年的89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萬億元大關。
其中黑龍江省2024年冰雪經濟總產出達2661.7億元,冰雪旅游貢獻超68%。并于2022年出臺《黑龍江省科技成果產業化行動計劃》。值得一提的是,黑龍江省政府在2022年出臺了《黑龍江省科技成果產業化行動計劃》,重點推動冰雪裝備制造、智能穿戴裝備等領域的發展。此次通過土地政策賦能,正加速從“冰雪旅游單極驅動”向“全季產業生態”轉型。
破解季節依賴 探索生態產業共生路徑
熱鬧之下,隱憂仍在。盡管通過“滑雪+制造+文化”融合生態提升了用地效率,但冰雪項目仍高度依賴冬季客流,大量滑雪場夏季利用率偏低,雪場上空蕩蕩的;室內場館四季運營維護成本偏高。
這一點或許可以借鑒北歐經驗。挪威在夏季將滑雪場變為徒步基地,芬蘭在冰酒店內引入地熱系統。或者像哈爾濱一樣,冬季的冰雪大世界是一片冰雪王國,夏季則利用場地舉辦啤酒節,通過“四季經營”的模式,讓這片冰雪土地真正“活”起來。
現階段的黑龍江冰雪經濟早已不是“一季狂歡”。當前,土地政策正從“保障”升級為“賦能”,這片土地不止是“冰雪頂流”,更要探索出生態與產業共生的“寒地模式”,讓這里的冰雪故事不止在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