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夏能源網
儲能行業又一重磅文件發布。
華夏能源網&華夏儲能(公眾號hxcn3060)獲悉,4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發布《關于全面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體改〔2025〕394號)》(394號文),通知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全面開展連續結算運行,同時明確了20省電力現貨市場運行時間表。
這是繼今年年初136號文發布后,對儲能及新能源行業影響極大的又一重磅文件。兩個文件將一道推動新能源市場化進程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均有多項事關儲能行業的重磅政策出臺。
而當前,儲能行業正處于低谷期——樂此不疲的“價格戰”,產能過剩下的盲目擴產,讓行業如同陷入泥潭的馬車,越用力反而越陷越深。今年以來發布的這些政策,或將使得行業加速出清,經歷洗牌之后行業有望盡快擺脫困境。
嚴苛政策頻出,事關儲能收益和安全
2025年春節剛過,一則重磅通知便在儲能行業炸開了鍋。
2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136號文)。該政策如同一把尖刀直戳儲能行業兩大“軟肋”。一是叫停“強制配儲”,直擊儲能裝機非正常的高速增長。二是新能源全量上網,直擊儲能電站利用率低問題。
對儲能行業來說,136號文只是一個“開胃菜”,隨后各地嚴苛的政策便接踵而來。
一類是關于新能源電價的規定。
4月中旬,江蘇省發改委發布《關于征求優化工商業分時電價結構促進新能源消納支持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政策意見的通知》。該文件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個是增加了午間低谷時段,同時擴大了工商業分時電價執行范圍,擴大到除國家有專門規定的電氣化鐵路牽引用電以外的其他所有工商業電力用戶。
另一個是拉大峰谷價差,峰段在平段基礎上上浮80%,而谷段則下浮65%(目前正在執行的政策是,峰段在平段基礎上上浮71.96%),谷段則下浮58.15%。文件規定,分時電價以電力用戶購電價格為基礎進行浮動,而目前的分時電價則以用戶到戶電價為基礎進行浮動。因為基數不同,新的分時電價政策看似拉大了峰谷價差,但價差實際上大大縮小了。
峰谷價差縮小,低谷時段延長,無疑將使得以峰谷套利為主要盈利模式的工商儲收益大幅縮水。該文件發布后曾一度被刪除,后于4月30日正式發布。江蘇是國內工商儲盈利最好的地區之一,政策具有風向標意義。
4月25日,江西發改委發布關于公開征求《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該文件與江蘇發改委的分時電價政策頗為相似。表面上看,該文件也將峰谷價差比例拉大,但規定,僅代理購電價格參與峰谷比變化,而輸配電價等不參與浮動,所以導致實際電價差縮小。
除了電價變化,另一類嚴苛政策是關于儲能安全性。
4月21日,華東能源監管局發布的《電力與電化學儲能電站的本質安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被稱為儲能行業“最嚴安全令”。
該文件為儲能安全劃了一道紅線,這道紅線也成為許多儲能企業、儲能電站的生死線。
文件提出,嚴禁一年內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單位參與電化學儲能電站建設;2025年底前,對不符合國家儲能電池等相關產品及系統的強制性標準的、不符合消防系統建設要求的,責令立即停止運行;2026年1月起,新建電化學儲能電站必須經電池質量抽檢、消防系統等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運行。
該文件還明確,禁止在人員密集場所、高層建筑內、地下建筑、易燃易爆場所部署儲能電站。
上述這些文件,只是今年以來新政策的代表。未來一段時間內,類似的文件或將頻頻出現,對儲能行業來說,要求會越來越嚴格,收益會越來越低,行業人士需要提前有心理預期。
出清加速,項目延期或成常態
伴隨著嚴苛的儲能政策的頻繁出臺,華夏能源網注意到,儲能項目延期、訂單終止執行的事件也頻頻發生。
4月25日晚間,科信技術(SZ:300565)發布公告稱,控股儲能公司科信聚力因市場環境、原材料價格變化及客戶需求預測調整等原因,與國內外3大客戶框架合同履行不達預期。
公告顯示,框架合同客戶意向采購的產品主要為電芯及鋰電池產品,涉及總金額達9.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科信技術全年營收才5.57億元,可以看出該框架合同的重要性。
科信技術還提到,原計劃募資3.6億元投建的儲能鋰電池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將延期執行。主要原因是儲能電芯及材料價格波動較大,行業內整體市場供需變化導致競爭加劇,新技術不斷涌現,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以及客戶對產品性能指標和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等。
無獨有偶,在今年4月,華自科技(SZ:300490)、國安達(SZ:300902)等公司也先后宣布了儲能項目延期公告。其中,華自科技延期了一個“工業園區‘光伏+儲能’一體化項目”;國安達放緩了鋰電池儲能柜火災防控和惰化抑爆系統擴產項目的整體建設進度。
上述終止或延期的儲能項目,只是“冰山一角”。它們因體量較大被記錄在A股上市公司的公告中,而那些體量較小的項目,我們無法獲知共有多少。
對于儲能項目終止或延期、訂單難以執行的原因,企業多指向市場環境因素。
當前儲能市場處于紅海,“淘汰賽”已經開啟。此前業內曾預測,將來80%的企業將被淘汰。
實際上,“淘汰賽”有兩種,一種是優勝劣汰,一種是“劣幣驅逐良幣”。而目前,儲能廠商大打“價格戰”,致使儲能產業鏈價格持續走低,儲能電芯、儲能系統已經接近甚至低于成本價。顯然,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淘汰賽”,將導致行業陷于困境。
可喜的是,今年以來,相繼出臺的重磅政策正在推動儲能行業的淘汰賽由“劣幣驅逐良幣”朝著“優勝劣汰”方向發展。
例如,136號文的出臺,將加速那些僅憑低價中標、而不能保證質量的產品和企業被淘汰;江蘇、江西的分時電價政策,將導致那些不能獲得可觀收益的產品逐漸失去市場;儲能“最嚴安全令”,將加速出清那些只顧以減配低配來降低初始投資成本而忽視長遠利益的企業。
在接連推出的重磅政策引導下,未來,儲能行業的出清或將加速,儲能項目停產、延期乃至訂單“毀約潮”的出現也將是一種常態。但是,隨著低效、落后產能出清結束,行業也將真正迎來高質量發展階段。
來源:華夏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