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資本市場監管“從嚴”基調持續深化。
近日,滬深交易所對中信證券(600030.SH)、國投證券、華福證券、五礦證券等采取監管警示措施,涉及IPO、再融資、債券承銷等核心業務環節。監管部門明確表示,將堅持“罰到痛處、禁到怕處”,強化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嚴防資本市場“入口關”失守。
近期被處罰的券商中,中信證券與國投證券因違反再融資分類審核機制成為焦點。兩家券商在相關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中,未及時報告近一年內因首發業務被交易所紀律處分的情況,導致核查意見與實際情況不符,被上交所出具警示函。
例如,中信證券在2024年11月因IPO項目實控人認定及股權轉讓披露問題被深交所警示,國投證券則因2024年9月IPO項目資金拆借、內控缺陷等問題遭深交所處罰,兩者均觸碰“同類業務受處分后不得適用分類審核”的監管紅線。
五礦證券與華福證券的違規行為更具代表性。五礦證券在山西凝固力IPO項目中,對收入確認、研發內控、銷售服務商等關鍵環節核查不到位,甚至遺漏控股股東賬戶流水核查,被監管指出存在多項違規行為。華福證券則因貿易業務商業合理性及收入確認依據核查不充分、相關盡調程序執行不到位等被上交所警示。
監管警示函指出,這些案例反映出部分券商在項目執行中存在“走過場”現象,質控與內核流程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界面新聞梳理公告發現,近些年來,監管對于投行業務的處罰頻次與力度呈現出雙升級態勢。2025年投行業務違規呈現“數量多、范圍廣、追責嚴”的特點。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18日,今年內已有超30家券商因投行違規被監管“點名”,較去年同期增長顯著。從處罰類型看,交易所書面警示、證監局責令整改、暫停業務資格等措施頻繁使用,部分項目保薦代表人被認定為“不適當人選”或暫停執業資格。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對中介機構的追責力度持續加碼。2024年證監會全年罰沒中介機構6.73億元,暫停4家會計師事務所及1家證券公司業務資格;2025年一季度,僅投行業務相關罰單就達20張,同比增加25%,涉及項目收費不規范、質控不嚴等問題。例如,3月底證監會集中處罰方正承銷保薦、浙商證券(601878.SH)等6家券商,直指投行內控管理漏洞。
有資深投行人士分析稱,“券商投行業務違規頻發的背后,暴露出行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部分券商‘重承攬、輕承做’的考核機制扭曲了執業導向。以IPO項目為例,部分券商為追求項目數量,簡化盡職調查流程,甚至默許發行人‘帶病闖關’。另一方面,合規文化與業務擴張的沖突日益凸顯。”
監管新規的落地進一步壓縮了違規空間。2025年2月生效的《國務院關于規范中介機構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明確要求,投行收費不得與發行結果掛鉤,嚴禁按發行規模遞增收費比例,從制度層面切斷“超募沖動”的利益鏈條。新規實施后,券商投行業務收入結構面臨重構,依賴規模擴張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
監管部門強調,下一步將重點關注中介機構收費管理、內控機制及境外子公司治理,多家券商已啟動整改。例如,中信建投(601066.SH)針對持續督導不規范問題,加強對發行人募集資金使用的現場檢查,并組織債券業務專項培訓;華泰證券(601688.SH)通過修訂制度、優化流程,強化自營與經紀業務的合規管控。部分券商還探索內部考核機制改革,將合規指標納入投行團隊績效考核,推動“合規創造價值”理念落地。
上述投行人士進一步表示,隨著注冊制深化,投行需從“通道服務”轉向“價值服務”,通過提升專業能力、強化風險管控,在合規框架內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