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寶樂
當城市發展步入存量優化的新周期,如何在有限空間里激活更多可能?
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部署的重大工程,城市更新已成為考驗城市治理智慧的時代必答題。
將目光聚焦山東濟南,這座兼具千年文脈與現代活力的省會城市,在有序“留、改、拆”中重塑城市風貌、傳承文化底蘊、煥新升級產業、補足民生短板,勾勒出一份兼具民生溫度與發展厚度的更新畫卷。
就在不久前,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濟南四類生態修復項目、舜泰廣場智慧停車項目雙雙上榜,其探索出的可持續更新模式正為全國提供可借鑒的“濟南樣本”。

為什么是濟南?
城市更新,既是一次空間重構,更是一場治理革命。
當中國城市發展從“攤大餅”式的增量擴張轉入精耕細作的存量提質階段,如何創新發展模式,在既有空間里實現民生改善與經濟升級,成為破解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探索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提供進一步指引。
一系列頂層設計密集出臺,清晰傳遞出國家對城市更新戰略的高度重視與推進決心。
在這一背景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旨在通過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為全國城市更新工作提供示范引領。
此次,濟南四類生態修復項目、舜泰廣場智慧停車項目重磅入選,成為城市更新“國家隊”經驗庫中的亮眼樣本。
其中,作為破解城市發展與山體保護矛盾的系統性方案,濟南四類生態修復項目統籌推進山體生態修復、廢棄礦山治理、山體公園建設與山林綠道互聯
在佛慧山,一場“顯山露水,還綠于民”的生態革新正在重塑城與山的關系——項目通過拆除違章建筑,恢復生態面積10.8公頃,新增綠地面積9.3公頃,同時建設21米寬的生態廊橋,讓松鼠等野生動物重回城市中心,搭建300余千米山林綠道,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首選路徑。
極具特色的還有“路繞樹行”的生態智慧,在98公里的大千佛山主綠道建設中,4912棵百年古樹被完整保留,亭亭立于步道中央成為“釘子樹”,在城市動脈中完成了對百年自然遺產的原地保護與生態修復。
龍洞片區與華山湖片區,則上演著另一種生態革新。龍洞片區通過地形重塑、植被景觀營造等,將7座渣土山變為四季有景的山體公園,每逢節假日日均客流量突破2萬人次,成為市民“推窗見綠”的生活日常;
華山湖東側的南臥牛山、驢山對早年開采形成50米深礦坑進行原貌修復,播撒草籽構建植被系統,讓廢棄礦山化身兼具山體蓄水與生態教育功能的“城市綠腎”,每年吸引眾多機構在此開展公益植樹活動。
數據顯示,濟南四類生態修復項目累計實施467處,修復提升面積達6055.2公頃。這種以自然之道養城市之性的治理智慧,正為全國城市更新提供一份“見山見水見靈性”的鮮活樣本。

而當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園區內人流車流高度集聚,停車難、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日益凸顯。位于濟南高新區的舜泰廣場智慧停車項目以立體開發模式高效破題,在超密集城區掀起一場空間能效革命。
據了解,舜泰廣場及周邊集聚近千家企業、10萬辦公人群,曾一度存在上下班交通擁堵、停車位不足和就餐困難等問題。
濟南高新區突破性采用土地分層出讓機制——在地上改造為開放式體育公園,涵蓋足球場、網球場、健身步道等設施;在地下建設三層智慧立體車庫,新增車位1000余個,通過智能引導系統,實現1小時最高700輛存取效率;在地下一層同步開發9475平方米商業空間萬悅廣場,60家商鋪出租率達95%,日均客流量六七千人次,年收益近1000萬元。
這一實踐不僅為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區開辟增量空間,更為全國城市更新提供了高密度城區有機再生的濟南方案。
從“顯山露水”的生態修復到“立體開發”的空間革命,濟南的城市更新實踐處處彰顯著體制機制創新的智慧,讓自然的歸自然,讓生活的歸生活,讓發展的歸發展。
當空間重構遇見生態修復,當制度創新碰撞技術賦能,這座城市的更新軌跡,正成為國家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生動范本。

全域推進,煥新城市更新內涵
此次濟南兩大項目入選國家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不僅是對濟南創新模式與實踐成效的高度肯定,更標志著濟南城市更新工作邁向新高度
事實上,放眼濟南全域,一場以激活老城活力、厚植民生福祉、傳承歷史文脈、完善城市功能的更新行動正多點開花。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首先,濟南的城市更新之路,始終是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之路。
在濟南中央商務區西片區施工現場,塔吊林立的工地曾是老舊房集聚區。“以前抬頭是電線,低頭是積水,消防車進不來,年輕人不愿住”,見證片區變遷的居民回憶。如今,這里正崛起集住宅、商業、公園于一體的復合社區,將極大改善周邊居民生活品質。
數據顯示,2024年,濟南69個、909萬平方米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部進場開工,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48個,開工安置房8.03萬套、配售型保障性房源2333套,濟南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愈加鮮亮。
老城區的保護與更新是一個永恒話題。在城市化進程中,濟南特別強調保護優先,凸顯地方特色,推動歷史文化名城有機更新。
升級后的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的非遺技藝展演與百花市集的潮玩文創交相輝映,非遺工坊街與文旅休閑街的業態布局,將泉水文化、市井記憶轉化為可體驗的消費場景。
明府城后宰門-西更道片區,鏤空景墻框住珍珠泉的粼粼波光,親水平臺讓“清泉石上流”成為日常風景。
百年上新街通過中西合璧的修繕手法,讓81個歷史院落化身文化客廳,120間商鋪串聯起“一主街三中心八巷道”的漫步式體驗。
可以看到,濟南的老城更新不是簡單的修舊如舊,而是以文化為魂、以創新為筆,在歷史肌理中植入現代生活基因,讓千年古城既留得住鄉愁又承載得起向往。

濟南的城市更新,亦是城市產業空間布局的一次全新優化。其中,“579百工集”園區堪稱典范。這個從老舊廠房歷經舊貨市場轉型的空間,如今以“老建筑留存城市記憶、新業態凝聚發展活力”為思路,變身為文化創意與潮流時尚聚集地。
目前,園區已吸引50余家商戶簽約、50余個興趣團體入駐,日均客流量達8000余人次,成為青年發展友好型文創高地。
在天橋區,成豐面粉廠舊址的更新路徑別具一格,在保留百年工業風貌的基礎上,引入數字化新業態,2024年4月建成全市首個專業電競賽館——電競新媒體產業園,實現老建筑新生與新產業落地的雙向賦能。
縱觀濟南的城市更新脈絡,其不僅僅是城市界面的美化,更是“空間重構、產業升級、民生幸福”協同并進的全維度更新,且每一步都在詮釋“人民城市”的深刻內涵。
而以此次入選國家級典型案例為新起點,濟南將以務實篤行的姿態再出發,持續用繡花功夫推動城市品質向更高能級跨越,在現代化征程中邁向更具溫度與活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