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強
6月初,哈爾濱中央大街松花江邊的仲夏夜,時而伴著清爽和煦的江風,時而裹著絲絲入扣的熱浪。然而,即便近期的溫度微微下降也擋不住“吃谷人”之于泡泡瑪特的狂熱。
據小紅書賬號《哈爾濱中央大街百盛》發布的消息,黑龍江省首家泡泡瑪特S級門店即將坐落在中央大街的百盛商場,目前,該建筑還在圍擋施工中。值得一提的是,新店開業的信息并未在泡泡瑪特的官微發布,然已有不少游客來此打卡拍照,足以見得「LABUBU」在谷子經濟圈的高人氣表現。
泡泡瑪特的IP增長公式:盲盒機制×情緒價值×全球化杠桿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泡泡瑪特每股股價從16港元漲至241.2港元,漲幅高達474%(約5.74倍);若以最低點計算(2024年1月最低點11.98港元),漲幅則高達2013%(約20.13倍)。截止到2025年6月總市值已突破3200億港元,同比去年2月份的231.63億港元,漲幅約為12.8倍。這一現象被稱為“年輕人的茅臺”,成為新消費賽道的標桿。


在眾多IP中,THE MONSTERS系列(尤其是LABUBU)成為2024年的現象級超級IP。該系列營收達30.4億元,同比增長726.6%,占公司總營收的23.3%,遠超其他頭部IP。LABUBU的“丑萌”設計使其迅速成為全球年輕人的情緒載體,其盲盒原價約99元,二手市場溢價最高達1284%,商業模式從賣玩具轉變為賣“情緒+社交+文化”三方鏈路。
海外市場,泡泡瑪特海外及港澳臺業務營收達50.7億元,同比增長375.2%,收入占比提升至38.9%。這種爆發式增長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全球的地標布局和本土化策略。海外市場的迅速擴張,側面說明全球化戰略的成功。
泡泡瑪特的成功離不開其獨特的盲盒機制和藝術家聯名策略。可借鑒這些經驗,將本地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收藏的盲盒產品,并引入藝術家聯名機制,提升IP設計感和收藏價值。例如開發“共和國長子”工業主題盲盒,將城市歷史故事濃縮成二維碼。附著在盲盒附帶的卡片上,掃碼就可了解城市的發展歷程,既能打開期待閾值,又能學到知識。
打造屬于“爾濱”的谷子經濟
今年五月,哈爾濱市文旅局已推出“爾濱禮物”城市IP計劃,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創新發展模式,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價值,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爾濱禮物”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也將成為游客心中的城市記憶標桿,可將本地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收藏的盲盒產品,并引入藝術家聯名機制,通過矩陣提升IP設計感和收藏價值。
同時,哈爾濱本土IP也并不單一,而是已形成初步的矩陣,但商業化路徑仍顯單一。除“淘學企鵝”外,哈爾濱極地公園還擁有白鯨“小黑”、北極熊“貝斯”、世界首例克隆北極狼“瑪雅”和2025年新晉角色“卡皮巴拉”等動物IP。其中“淘學企鵝”作為核心IP,2025年冰雪季全網曝光量突破200億次;“卡皮巴拉”人設與當代年輕人追求情緒價值的消費心理高度契合,也可開發治愈系盲盒系列。
此外,如何將IP場景化是吸引客流的關鍵,可以借鑒泡泡瑪特主題樂園,按照主題不同分門別類,打造“一主題,一陳列”的模式。本地IP植入門店主題區域,設計“巡游”區,結合哈爾濱冰雪文化元素,打造獨特的沉浸式體驗。
轉型的前路充滿了未知,而泡泡瑪特的股價暴漲,則反映了“谷子經濟”作為一種新興消費模式的巨大潛力。這種以情感價值為核心的消費經濟,正在從“產品驅動”向“文化符號驅動”轉變,為品牌提供了更廣闊的增長空間。從“景點經濟”到“情緒經濟”的跨越,或許能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提供新借鑒。當城市不再只是地理坐標,而是可感知、可收藏、可傳播的文化符號,冰雪經濟的“冷資源”才能真正轉化為全域發展的“熱動力”。
來源:推廣